浅述中国古代教育论文
浅述中国古代教育论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古代教育智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教育同中国文化发展表现出来的民族连续性一样,也表现出了相当强的连续性和共同性,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述中国古代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述中国古代教育论文篇一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简论》
摘 要: 中国书院教育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起着重要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 书院 讲学 教育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最早见于唐代,只是藏书之所,五代时期南唐的白鹿洞书院是历史上第一个具备教学与研究职能的书院,以私人创办为主。宋代时期迅速发展,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里不断完善,可以说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一席之地,是迄今为止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书院的产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书院之名最早出现于唐代,分为官办和私营两类,但只是藏书和修书的场所,并不是教学机构。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政治腐败,经济凋零,教育事业更受到严重冲击,由国家组办的官学纷纷关闭。面对这样的形式,一些有识分子开始到一些清净、优美的名山胜地读书治学。随着这些私人书院的发展壮大,官方也开办一些书院供学生学习。尽管如此,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多数还是私人创办的。
书院从产生到发展兴盛再到最后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而销声匿迹,可以肯定地说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缕清风,在教育中表现出的闪光之处依然值得我们借鉴。那么是哪些原因促使学院在封建社会严格的政治制度和等级制度中兴起又得到不断发展呢?粗略概括有以下原因:
(一)政治腐败,官学不兴。唐朝末年整个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朝廷已经无力举办官学,学生纷纷失学,一些有识之士,只好召集这些失学学生选择一处清净之地进行教学和学习。如欧阳修所说:“五代之乱极矣,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1]在这种情况下,私学得到发展,书院开始建立。如北宋著名的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等都是在那时创建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受佛教禅林的影响。佛教至汉末传入我国之后,在魏晋隋唐时期兴盛起来,佛教信徒往往会在名胜之地建立禅林作为它们修道讲习的场所。书院刚刚兴起时,由于办学经费,师资等问题也学习这种做法。例如,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而石鼓书院和嵩山书院分别在回雁峰和太室山,都在依山傍林的风景秀美之地。书院讲学制度受到禅林公开讲经、注重修养的讲学制度的影响,如书院设山长、洞主,与禅林设长老、住持是相似的,而书院制定的学规、学约等多仿效佛教清规戒律。
(三)官学入学困难。封建社会因其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为数不多的几所官学因路途遥远,且入学门槛较高使得学生入学困难。许多无法进入官学而求学愿望强烈的学生纷纷选择书院作为其求学之地。书院因其办学的灵活性、自由性得到更多学子的青睐。这种偏爱无形中推动了书院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朝廷鼓励民间办学,印刷术的应用等也是促使书院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书院教学与管理的特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既是藏书之所,又进行教学及学术研究。最早的书院是官方藏书、校书的场所,后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教学成为其最重要的功能,但是其藏书的功能始终未变。在宋朝初年,朝廷曾频频赐书于各大书院,以扩充各大书院的藏书量。南宋的书院也重视藏书,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时,就曾上书请朝廷赐以国子监版本的《九经注疏》。乾隆元年礼部覆准:“各省会城,设有书院,亦一省人才聚集之地,宜多贮书籍,于造就之道有裨。令各督抚动用存公银两购买十三经二十一史发教官接管收贮,令士子熟习讲贯。”[2]当时的书院为吸引更多学生前来学习,一方面延请大师鸿儒坐而讲学,另一方面主要通过丰富的藏书量吸引学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书院最重要的职能还是聚徒讲学,虽然这种讲学没有统一的安排和计划,但正因为这种灵活的讲学方式,使得各书院有着自己的学术观点和主体思想,从而开创了各书院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我国第二个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期。
(二)教学方式多样,共同讲习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宋代书院教学方式多样,除我们平时熟知的演讲式教学方法外,还包括讨论式、启发式、顿悟式等教学方法。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启发式和顿悟式,通过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阅读与讨论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观点,教师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对其他观点提出质疑。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3]
正因为书院对学生的自学要求较高,因此所有讲学大师对所讲主题与观点都会点到为止,剩下的由学生自行参悟,当不同学生对知识内容有不同理解时,教师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单独指导,这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因材施教,应势利导。
(三)自由讲学,百家争鸣。书院的讲学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大师亲自举办的学术传授式讲学,大师、学生共同举办的以讨论为主的讲会。无论哪种形式,“自由”是其最重要的前提。各书院虽有其主体思想,但是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因此各书院的大师经常被邀请到其他书院讲授其学术观点。而各书院的学生也可随意到其他书院听课。这种自由的学术气氛对书院思想的兴盛及当时的文化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教师以身作则,师生关系融洽,尊师重教。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但魏晋时期师道一度衰落,到宋代书院大盛时期,书院讲师一方面是鸿学宿儒,另一方面是孜孜不倦的教师,因此他们都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准。在教学与生活中,他们以身作则,对学生循循善诱、悉心指导的同时严格要求,注重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教师的这些努力使得学生对教师有着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崇拜。因此书院的学生不论资质平庸还是身居高位都不忘书院教师的培养,那时师生关系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来形容有过之而无不及。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江凌.试论清代两湖地区书院的刻书业及其兴盛原因[Z].三峡大学学报,2008.
[3][宋]黎靖德.朱子语类[Z].北京: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