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国古代教育论文(2)
浅述中国古代教育论文
浅述中国古代教育论文篇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古代官办高等教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 要:高等教育自古至今都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我国自古代开始就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对社会的教化功能。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按性质分为官办高等教育和和私立高等教育两种形式。古代官办高等教育是我国当代公立高等教育教育的雏形,而古代官办高等教育中的洛阳太学是我国古代官办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因此,研究我国古代的洛阳太学各方面情况概况对我国当代的公立高等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古代;官办高等教育;洛阳太学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58-02
教育兴国,教育强国。教育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战略性问题。我国是世界文化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教育问题自古至今都受到特别重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教学内容蕴涵醇厚,教学方式独具一格,意义深远,泽被后世。通古知今,鉴古兴今。没有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就没有我国现代的高等教育,要抓好现代的高等教育 必须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渊源――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有全面综合的了解和探析。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按办学性质分为官办高等教育和私立高等教育两种类型,太学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最高形式。通过官办高校的代表――洛阳太学教师和学生方面的情况,可以窥视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和概况,以史为鉴,可对当代公办高等教育有所启发。
一、我国古代管办高等教育――洛阳太学的发展简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太学”即现代我们说的大学,这里“太”意为极大,古时多与“大”相通。“太学”即由“大学”一词衍生出来。夏商周时期的“庠”、“序”、“右学”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具备高等教育的一些属性,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雏形。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学官”,这里的“学官”即大学。所以夏商至西周时期可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秦“以吏为师”窒息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汉代的官学由于受到当权者的大力提倡支持得到空前的发展。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设立太学,他说:“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拉开了兴办太学的序幕。东汉光武帝刘秀重视太学,建武之初,戎马未歇,公室未饰,便先兴文教兴建太学。及他儿子明帝时,尊师重造,提倡教道,昌明经学,据《后汉书》儒林传和樊准传载:明帝“游意经艺,每乡射礼毕,正坐自讲,诸儒并听,方欣欣”。一次,明帝为诸儒生讲论经典,“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而观听者盖亿万计”,盛况空前,洛阳太学声誉日高,达到太学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匈奴亦派人来洛阳学习。顺帝时,修缮太学,扩建房舍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梁太后执政期间,太学更获得迅速发展。自汉武帝创建太学,至东汉,太学生由五十人扩到三万人,达到极盛。如此发达的太学教育在世界史上堪称奇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自董卓之乱,太学被毁;魏文帝曹丕称帝后,才又重整太学,至晋武帝时,太学再次进入发展高潮时期。西晋灭亡之后,太学复又被毁;自孝文帝迁都洛阳,才又重建太学;直到北魏分裂,太学在洛阳才告衰落。之后历朝太学虽有所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再没有达到汉代的盛况。隋唐时期,国子监统领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辽南京(今北京)学有南京太学之称。金亦有太学及太学博士。元、明、清只设国子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太学的教师与学生
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即五经博士。博士皆为一世名儒,以专治一经教授生徒为终身职业,他们之间不相统辖。随着太学的发展,博士的选择、任用日益严格并制度化。西汉时,博士多为社会学术名流,由皇帝征召或者官员荐举,无须考试。东汉则以考试和荐举相结合的方式择取博士。要求博士精通经学、博通百家、德操坚贞,行为端正、品行高洁、身体健康,年龄在50岁以上,且有教授门徒50人以上的教学经历。所以,一般说来,汉代的博士大都为学有专长的名流学者、经师硕儒,而且家学渊源,不少为博士世家。此后历代,博士的选任越来越严格。
汉代的太学生有多种称呼,西汉时称“博士弟子”,东汉时称“诸生”或者“太学生”。入太学学习可成为“受业太学”、“游太学”、“观太学”等。学生的来源,或由太长选送,或由地方选送。被选送者须年龄18以上,仪状端正,且“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东汉时还允许各地选拔入京参加“明经”考试的落选者补为太学生,这一做法为后世所继承。太学生多为家累千金的达官显贵子弟,亦有一贫如洗的寒门子弟。一般来说,太学生的待遇比较优厚,他们享有免除徭役赋税的权利,无须缴纳学费。学生的生活费用也不尽相同,有公费的也有自费的。正式的学生享有俸禄,非正式生费用自给。因此,由于学生出身不同,在待遇上也不一样,一些官宦子弟可享受国家俸禄,衣食无忧,而一些贫寒子弟则不仅衣食自理,连照明用的脂烛也要自行解决。有些贫苦子弟入太学,一边佣工,一边学习。西汉儿宽为同学做饭以换取读书的机会;东汉的公沙穆、桓荣、庾乘等也因无钱粮,为人做佣工以求学,从博士受业。汉代太学生的年龄上虽有规定,但不甚严格,有12岁就现名于太学的“任圣童”,亦有60岁以上的白发老人。在生活上,学生的居住条件、方式各不相同,有住校生,也有在校外住的。住校生中有集体群居和单独居住之分,还有举家居住的。如东汉太学初建时,鲁慕即与弟丕及母俱住太学,时慕15岁,弟丕年仅10岁。
从洛阳太学的师生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严格的选拔标准,不仅重视学业水平,而且十分重视师生道德品德,这对我国当今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养民.秦汉文化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 蒋方.中国文化史九绛[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4] 鲍风.儒家智谋[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5] 孙培青.中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6] 孟昭德.孟云浦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7] 胡青.文化传统与中国古代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2000,(10).
[8] 郭洪纪.儒学的教育伦理与官学治教的承传[J].山西师大学报,1996,(1).
浅述中国古代教育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