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问题论文参考(2)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参考篇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五个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当前,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困难重重,成效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教育远离了“育人为本”这个根本宗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目的功利化、课堂教学灌输化、评价标准唯一化、教学活动无机化、人才培养同一化的现象到处可见。这是影响我国素质教育推进的五个重要问题。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我国必须正视这五个问题,在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重心。
关键词: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那么,素质教育为什么推进困难?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没有真正落实“育人为本”这个教育的根本宗旨。素质教育就是要按照人的生命特性去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开发人的各方面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但是,在功利主义教育观的驱使下,我们扭曲了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中出现了无视人的存在、背离人性的现象。“应试教育”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和政绩观使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具体来讲,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教育目的的功利化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受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我国教育中出现了培养“工具人”的现象。把人培养成只具有某一方面技能的服务工具,从而排挤掉人性中的其他内容,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的巨大漠视。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发展生产力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提高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使人们对科学技术产生了崇拜心理。但是,人们在为科学技术欢呼雀跃的同时却忘记了自身的生命,导致人的精神世界贫困、人情冷漠、人心麻木、道德沦丧。启蒙运动赶走了上帝,人不再为上帝所统治,却又被科学技术所统治,人仍然没有得到自由和解放,于是,“上帝死了,人也死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走上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化、技术化的“工具人”的道路。
功利化和实用化驱使教育走向科学主义,自然科学知识在教育内容中占绝对优势,人文学科则受到严重排斥。学校中重理轻文现象十分严重,理科知识传授所花费的时间和学习理科知识所花费的精力远远超过文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大都去学习理科,只有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才会选择文科。多数家长也希望孩子学习理、工、农、医或某类技术,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将来成为有用的“工具”。高等教育更是把发展重点放在实用学科和技术教育上,高科技专业及相关热门管理专业受到推崇和追捧,人文学科受到冷落,甚至难以生存,如哲学被称为“贫困的哲学”。但是,即便是文科教学,也被科学化了,教师多采用科学方法去讲授,使其失去了人文内涵。“有一位初中语文教育专家作过统计,从初一到初三,语文知识点有160多个,而当学生就这些知识点来学习语文的时候,真正的语文也就消失了。”艺术本来是用来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可是社会上那么多学习钢琴的孩子没有几个是出于此目的,绝大多数孩子是为了考级而刻苦训练,完全没有享受到艺术的自由、美妙和快乐。“我们的教育从目标、内容、方式到评价,都反映出现代科学主义的倾向。教育只是过多地关注和表现为公理、概念、公式、方程等数理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学习,即使开设了一些人文课程,也没有安排充裕的学习时间,并且用科学的眼光、科学的原则与方法来施教,从而使学生无法体悟人文课程所包含的丰富意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以工具价值为主导的科学主义教育漠视和排斥人文教育,忽视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培育,使人的丰富性被简化为单一的工具性。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变为成“材”的教育,“作为满足外在社会的一种需要,把人置于手段、客体的地位。受教育者怎样成‘材’、成为什么样的‘材’,完全不由受教育者自身决定,所以‘成材’教育完全背离了教育的生命内涵,受教育本身不是由于生命的需要,而是取决于外在的需要”。在这种教育中,人被专业和技术所束缚,成为奴隶,完全没有了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生命发展的人文精神,以致于学生中出现自残、杀人、残害动物、破坏自然等种种现象。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当前,我国教育一定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针对目前教育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正如温家宝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谈道的:“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人才,尽管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于一身,表现出全面的良好素质。究其原因,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的结合使他们想象力更丰富,视野更开阔,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因而获得广泛的成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课堂教学的灌输化
知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对知识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知识观的主要特征是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这种知识观认为,知识即真理,它是人类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的本质的真实把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实反映。知识具有绝对客观性,它等同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是绝对正确和唯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知识观致使教学过程成为科学认识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必须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记忆知识、去占有知识,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这样的知识教育促使学生发奋努力去获取知识,但遏制了学生思考力、怀疑和批判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出现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并不具有创造力的普遍现象。温家宝讲道:“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任何知识的获得都与创造者相关,特别是与他们的非理性一面即情感、意志、价值、信仰有直接联系,而非理性一面又构成主体创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爱因斯坦把科学创造中的非理性因素概括为宗教精神,并深刻地论述到,科学家的“宗教感情所采取的形式是对自然规律的和谐所感到的狂喜的惊奇,因为这种和谐显示出这样一种高超的理性,同它相比,人类一切有系统的思想和行动都只是它的一种微不足道的反映。只要他能够从自私欲望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这种感情就成了他生活和工作的指导原则。这样的感情同那种使自古以来一切宗教天才着迷的感情无疑是非常相似的”。在人类科学史上,很多科学家都怀着“宇宙是和谐的”坚定信仰执著探索,从而获得了重大的发明和创造。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是极富创造性的,他们的理想、信念、动机、体验等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为了传授知识的方便,我们的教材却割舍了最具创造性、最富生命力的部分,变成了毫无生气的、干巴的知识点。教科书“过度简约化、逻辑化和体系化,以致将人类活生生的科学与人文文化最终简约为抽象的知识和一个个封闭的逻辑体系,变得远离时代、远离社会,特别是远离创造者的生命”。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片面强调理性,忽视非理性,把传授理性知识、发展理性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概念、形成逻辑思维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所以,我们的学生尽管基础知识牢固、逻辑推理和演算能力强,但普遍缺乏创造力。这也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评价标准的唯一化
当前,在“一考定终身”的现实背景下,高考被认为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虽然高考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与公正,但其所带来的人生十二年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却给人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学校围绕着“考”而教,学生围绕着“考”而学。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要看考什么、怎么考,因此,学生所学的知识只是考试能用得上的要点,并用大量的时间搞题海战术、训练考试技能。学生把标准答案或答题要点牢记在心,不产生任何怀疑。这样的教育把学生训练成娴熟的考试机器,远离了人的生命,更谈不上智慧的发现、思想的激活以及创造力的培养。由于高考的导向,整个基础教育都把分数作为教学的评价标准。“分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用分数控制和调整教育教学,使教育教学发展人的根本任务异变、屈就于追逐分数,使对分数的追求成为实际教育教学的常规。”长此以往,我们培养的人必定成为没有内涵、没有思想火花、没有情感、缺少人应有的精神的躯壳。不仅如此,应试教育还使很多青少年出现了心理疾病。由于升学的巨大压力以及头脑中除考试外没有任何其他空间,学生失去了作为人的丰富性,很多人出现了抑郁、自私、脆弱、狭隘等心理问题。尽管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多年,但人们仍然从现实功利性出发,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应试教育”没有丝毫减弱。因此,我国一定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分类考试、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四、教学活动的无机化
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在生活中得到理解、提升和体现。然而,我们的教育活动是在预设的、成人化的、脱离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开展的,限制了人在生活中的自我实现。教育内容远离现实,充满了抽象的理论和知识,这些理论和知识未能与现实建立起任何联系,使学生处于另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的、无生机的科学世界学习。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不仅不能深刻理解这些知识,而且不知道这些知识将来在现实生活中会有什么用处。“科学的世界是图像、符号的世界,生活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是由人的活动所开展出来的世界,是人通过人自身的活动而生成的世界。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教育过程应该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僵化的纯粹的知识教学模式不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生活智慧和创造乐趣,从而完全丧失了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期,他们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升入好的学校,他们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紧张的考试中沉默,在望不见边际的题海中沉浮,失去了很多属于自己的美好时间。这一漫长的过程完全是由成人设计的,它使青少年脱离现实的“我”而去过成人的生活,致使学生语言成人化、学生作文成人化、学生行为成人化。但是,成人化的教育不能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虽然学生能把一些准则背得滚瓜烂熟,但却不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准则。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是教学的基础,成人化、社会化的教育生活忽视了学生生活的特殊性,使学生不能按照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自然天性获得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温家宝指出:“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但是,大多学校把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使学生压力重重,没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其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生活也被压抑了。在与生活割裂的教育中,学生失去了发展其他生活能力的可能。很多学生缺乏生活常识,其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自理能力、生活能力等都表现出与实际年龄相差悬殊的问题。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肩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呢?所以,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要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人才培养的同一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教育只有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和独特性,才能使人自由全面地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人的创造性。而当今的教育却像一个加工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格、严谨规范的管理,批量生产标准件,教育完全被工业化和技术化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班级授课、统一的考试,排斥了学生的独特性、自主性、差异性和丰富性。“教育把受教育者纳入学校教育的生产过程,用统一的教育技术、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育工艺流程,把人制造成标准化的教育商品,并且输送给大工业和经济运行模式。”统一性是以牺牲个人的多样性、丰富性、差异性为代价的。社会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学生更需要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兴趣得到发展,教育只有充分挖掘每个人的特长、潜力,才能使个人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更好地服务社会。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很大的,特别是在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教育不能给他们灵活的自由选择,为他们创造可能的发展空间,他们的个性就得不到自由发展,这就等于扼杀了孩子的天赋,遮蔽了人的多种发展的可能。顾明远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谈到,黑龙江省有位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好父母让他辍学,但该生的老师发现他喜欢绘画,就说服其家长让他继续上学,并在教学中为他创造条件,促进其个性特长的发展,后来这位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这说明,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非常重要。
当前,我国整齐划一、统得过死的教育制度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这样的教育制度淹没了很多在未来可能有很大造诣的人才。当年罗家伦、张充和的数学考试都是零分,蔡元培、胡适发现他们文学等方面的特殊才华而力挺,他们得以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如果放在今天他们连一所普通大学也考不上。2010年北京大学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结果仍然是成绩拔尖的学习能手得以被推荐,真正的偏才、怪才几乎没有。这表明,当前考试分数仍然牢牢统治着人才的选拔。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我国必须实现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多元化,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0-10-26]
[2]郭思乐,从仿生到靠生: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突破,教育研究,2009(9):3-10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燕良轼,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2008:13
[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5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6]温家宝,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IN],中国教育报,2010-09-01(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7]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09-01-04)[2010-10-2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8]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许良英,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83
[9]孟建伟,教育与生命:关于教育的生命哲学的思考,教育研究,2007(9):3-8
[10]金生铉,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5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参考相关文章:
2.关于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