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建设文献综述论文

时间: 谢桦657 分享

  "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为高职院校的特有校名后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响应教育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规划,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从2012年起开始试办本科层次的专业(与本科院校合办)。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建设文献综述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建设文献综述全文如下:

 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建设文献综述:现实状态与前景展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目前,随着传统第三产业的更新升级及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强化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已成大势所趋。研究者开始聚焦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建设理念、发展机理、组织体系、育人机制、师资结构和运作模式等范式,本文查阅近10年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形成关于我国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建设的文献综述。

  一、高职服务专业的研究现状与总体阐述

  本文以CNKI全文数据库作为文献信息统计来源,分别以“高职服务专业”为关键词及“服务类专业”、“高职”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了从2005-2014年10年的所有载文,去除重复及无关文献,共检索到245篇文章,论文数量颁布年限见图1。

  2005年以前对于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学者着眼点主要是高职专业设置及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随后几年我国高职服务类专业研究出现萌芽状态。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关注服务业及高职服务类专业的相关文章开始增多,研究成果逐年增加。2012年末国务院印发的《服务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成为三次产业中比重最高的产业,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随后,各个地区先后根据自身区域发展出台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服务类院校、服务类专业作为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研究成果从数量上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国家文件政策的发布对相关论文研究数量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研究范畴与观点支撑

  从发表的内容来看,我国近十年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教学模式探索、服务类专业与区域适应性、服务类专业内涵建设、服务类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等几大方面,具体见图2。

  (一)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服务类专业课程研究、实训实践教学模式及相关课程研究。许锋(2008)、张蔚(2012)等对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提出建议:改变粗犷型管理,建立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融入“爱心、服务、责任、沟通”等职业素养教育,以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1][2]。陈增荣(2008)、靳涛(2011)等以某一专业为例针对服务类专业特征进行课程创新或模式构建[3][4]。陈晓琴(2011)、朱晓卓(2014)等以导游服务专业、家政服务为例尝试建立“服务技能课程教学体系”[5][6]。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服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服务类行业的工作特点使得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更为注重服务意识和综合性职业能力。研究者从两个方面着手研究:第一,如何以服务业市场为导向,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吕晓梅(2013)认为现代服务业需要具有“创新性、环保性、信息服务性和知识性”的人才,因此院校应培养具有“多样的方法能力”及“积极的社会能力”的毕业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生[7];高维春(2011)等根据高职学生就业调研就业市场,发现企业更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并初步设计了职业素质导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8]。第二,通过分析高职服务类学生及服务行业的特点,从而探讨如何加强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与服务意识的培养[9][10]。青玮等(2013)根据目前服务类专业学生在岗实际情况,提出要培养服务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及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赵欣(2013)认为,要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和要求建立完整的服务行业“职业人”教育体系[11];李云峰等(2013)提出高职院校要构建技术支持服务模式,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提供后期保障[12]。

  (三)服务类专业建设与所在区域服务行业产业的发展适应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市场人才需求调研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关注专业设置如何与区域发展匹配。第一,大部分研究者从区域服务产业行业就业情况分析入手,如张建国(2007)根据浙江省三大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情况,分析得出服务业具有较强的吸收就业能力,提出服务类职业教育发展应以就业为导向,灵活办学模式[13];李海宗等(2009)也提出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设置应为区域经济服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14];刘晓欢等(2012)认为虽然区域内第三产业的在校生数偏高,但仍然不能适应服务业需要大量就业人才的需求[15]。第二,研究者着眼于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情况的分析,如孙晓伟(2011)等指出为实现专业设置与新疆产业结构相适应,应设置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专业,而不仅仅局限于酒店管理、导游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专业[16];罗晓斐(2012)等以珠三角区域为例提出当前服务业类职业证书社会认同度较低,应根据区域产业结构情况进行服务类专业学生培养[17]。

  (四)服务类专业体系建设研究

  在统计的文献中,关于服务类专业体系研究的一共有19篇,主要集中在服务类专业群建设、服务类专业内涵建设、服务类专业建设推动因素及中高职衔接等方面。
第一,服务类专业群建设。周丽等提出以现代旅游服务业专业群职业岗位和能力分析为依据,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18];宋英邦等(2011)首次提出服务类特色专业群的概念,认为具有明显优势和竞争力并由当地最具实力的行业作支撑的专业群为服务类特色专业群[19]。
第二,服务类专业内涵建设。王雪等(2014)对服务业与服务性职业内涵进行分析,提出服务类专业发展不应局限于某个行业,在对专业进行人才培养规划时要更注重学生的“软能力”[20];刘旭光(2013)指出服务类专业在建设中忽视了服务业特点,套用了建造业专业建设的模式,无法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21]。
第三,服务类专业建设影响因素。吕胜男(2012)从旅游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及高职教育的普遍性综合分析,提出专业建设要从良好的校园文化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优化的课程体系、完善的师资建设及综合评价体系几个方面共同实现[22];赵迁远(2012)、潘俊(2014)等认为技能大赛的推广举办能够推动服务类专业更适应区域现代服务产业发展需要,明晰专业定位[23][24]。第四,服务类专业中高职衔接问题。方玲玉(2011)认为中、高职现代服务类专业合理衔接的核心和重点是课程体系的衔接,要在分析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对接[25];金炳雄等(2013)以旅游服务专业为例提出中高职衔接要厘清中高职专业目标定位关系,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衔接体系[26]。

  三、高职服务类专业的研究局限与应然聚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研究局限: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研究的问题分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综合而言,随着我国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研究越来越具有现实价值,研究成果的数量不断增加,研究内容逐渐广泛,但由于服务类专业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成果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研究理论体系尚不健全

  尽管学者们已经就服务类专业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作了诸多研究,然而,由于服务类专业尚处于发展成型阶段,其课程和教学体系依然不够规范,服务类专业群的架构尚未成形。在这种背景下,要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难度很大。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理论研究的薄弱,对服务类专业内涵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只有少数学者关注到服务类专业及专业群的界定、服务性职业内涵分析。很多研究成果没有理论依据,在未确定服务类专业包括的内容之前就开始分析特征,或服务类专业内涵还未分析明确就对专业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使得整个服务类专业的研究略显混乱,架构尚未成形,这阻碍了服务类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设。

  2.研究方法使用仍显滞后

  目前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基于现状,描述问题,提出对策。研究结果本身就是定性的材料,没有数量化,或者数量化水平较低,这直接导致重复研究严重,研究成果科学性不强,案例研究在方法设计上略显粗糙,不够完善。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持续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客观、科学的研究方法,尽管许多学者对高职服务类专业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在对与服务业发展关系、与区域适应性程度的实证研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以及与研究领域的横向比对分析等方向的研究仍缺乏让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方法及成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研究视角范围稍显狭窄

  目前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实践呈跨越式发展,若要指导理论先于实践,就要加快引入及创新研究新领域、新角度。但从现有成果看,研究视角较狭窄,很多服务类专业文献理论深度明显不足,部分文章内容雷同,重复性研究严重,通常研究集中在已有成果多、研究者较多的领域,缺乏对研究内容的创新开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首先,由于第三产业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各地区服务类专业建设程度差别也很大,应尝试对服务类专业与所在区域产业的适应度进行考察,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服务类专业建设对策提供依据,而大部分学者都只关注某一院校或某一专业建设程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次,虽然对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大部分都是对课程本身进行研究,较少研究成果是根据服务类专业特色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开发或教学模式改革,没有出现一个能被服务类专业广泛接受的,突出服务类专业特点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体系构建框架。最后,部分研究是针对服务类专业的课程与区域服务业匹配与否进行分析,或以具体职业领域为个案提出改革策略,在宏观上对服务类专业与区域现代服务业经济如何协同发展方面的研究极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应然聚焦: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研究的针对重点

  1.建构理论研究体系:深化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基本内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国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很多研究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应加强服务类专业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完善课程体系框架、深度探讨服务类专业发展的特征、本质及规律,进行理论方面的学术创新。我国高职教育近几年才迅速扩大,主要采取了“外延式”的发展模式,急速扩张规模,对专业发生发展规律与机制研究不够,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专业“外延式”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只有深化高职服务类专业的特色建设,鼓励地方高职服务类专业走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完善服务类专业建设的体制,优化服务类专业群管理机制,加强教学制度建设,高职服务类专业才能服务于地方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因此,如何进行高职服务类专业内涵建设,对服务类专业发展的内在致因进行探察,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立健全服务类专业质量保障评估体系,将成为高职服务类专业进一步探讨的重点。

  2.适时调整研究重心:注重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建设,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是目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点。高职院校与产业群如何共生存同发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实现专业群和产业群的衔接,形成高职服务类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是地方高职院校实现高水平办学和特色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将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基于现代服务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及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可考虑构建八大服务业类专业群:金融服务类专业群、交通运输服务类专业群、旅游类专业群、现代物流类专业群、设计咨询类专业群、商贸服务类专业群、电子商务服务类专业群、家庭服务类专业群,同时对如何建立不同发展阶段的服务类产业高职专业群分类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探讨。加强专业群合作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对政府主导下的跨校强强联合专业群建设,共享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果与经验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寻找有效的合作方式。这将对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3.引入协同研究思维:加强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本身就是较难控制的动态系统,加之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设置较广,无疑使服务类专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研究难度增大,这也是对服务类专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成果较少的原因。未来十年,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应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正确地认识高职服务类专业与产业为什么要协同发展,在协同发展中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专业的发展。学者的研究视角应多关注服务类专业群与地方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提出结合地方经济社会与服务业发展方向的,能够推进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设置布局调整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根据现代服务业结构调整变化、技术进展和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跨校、跨区域强强联合,使专业发展与区域现代服务业真正实现协同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立足现代研究视角:强化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组织体系

  随着服务业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招生数每年都呈现大规模的增量,如何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保证和提高质量成为当前现实的问题。研究者应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视角,按照专业建设运行―组织―管理―监测―考核的研究路径,自上而下对服务类专业组织体系建设进行梳理,综合借鉴有关经济学、现代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为服务类专业创新研究寻找理论支撑,通过实证、定量研究进行相关的模型构建和理论提炼,充实服务类专业研究框架体系下的各个细分领域,促进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体系的完善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5.拓展比较研究视野:借鉴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国内外建设模式与实践经验

  高职服务类专业研究不应只着眼本区域,本院校,而应拓宽研究区域,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服务业发展及服务类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找出规律。对高职服务类专业地区教育发展、中高职衔接、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等众多领域进行分析研究,以资借鉴,进一步深入挖掘服务类专业的本质特征。这有利于研究者在结合研究地实情后,对专业建设中的资金、信息、技术、师资、管理等因素进行更有效的配置,为打造区域特色服务类专业研究基地提供理论基础。

36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