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教育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研究论文
过度教育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研究论文
随着高校的扩招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现 ,结构不平衡、政策性障碍、供需信息不畅、就业观念陈旧等。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在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 ,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过度教育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过度教育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来看,自扩招以来我国的确实现了高等教育精英式向大众化的转变,但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我国又出现了过度教育的现象,然而在过度教育的同时大学生又面临就业困难的局面,二者并不是谁决定了谁,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文章从过度教育的视角下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与对策。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ces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we indeed realized the higher education from elite to mass since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But accompanied with that, excessive education appeared.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college students faces employment difficulty. The former doesn’t determine the latter. They influence each other.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education and proposes some solu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过度教育是指:从宏观层面来说,教育的供给超过了它的需求导致了一个社会吸收不了那么多受教育的群体,即教育的投资回报率相比之前降低了。就业能力是指:国内学者陈薇静认为:“就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所具备的的能力,包括特殊就业能力和基本就业能力。”截止2015年,期刊网上有关于过度教育的文献仅有130余篇,且大多是基于过度教育的原因,影响,测量,辨析等角度分析的,将其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相联系的文献仅不到10篇。因此,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文章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过度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的相互关系着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过度教育与大学生就业
我国目前教育其实整体是不足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只占总人口比例的3.6%,每十万人口中只有3611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而美国同期的该项数据是60%,日本和韩国的该项数据约是30%,印度也有16%。此外,分析教育的毛入学率发现,尽管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2007年已经有了23.3%的毛入学率,然而该项数据的达成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但局部上却有一定程度的过度教育的现象,在北京有报告显示以用人单位为标准估算的过度教育发生率为47.61%,以个人判断为标准估算出过度教育率为54.92%,这显然不是一个小的比例,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与此同时,带来的影响之一便是大学生就业问题。“2001年重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其初次就业率为82.75%,一般院校初次就业率为68%,高等专科学校初次就业率仅为41.23%。200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0%,有近30万毕业生未能就业,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次就业高峰,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了212万人,其平均就业率为70%,将近64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到2004年,大约有75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正因为如此,有一部分人选择继续深造,读研,由此掀起了一场考研热,表面上似乎是缓解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实际上是把过度教育带入了更高的层次。
2 过度教育影响下的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
2.1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上来说,人们投资教育能获得相应的回报。由于教育投资能够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自身的生产能力,部分学者认为,教育与工作经验和工作培训之间是可以相互补偿或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说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工作培训才能使其符合职业要求,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需安排较少时间的工作培训即可上岗。“因此可以将过度教育看作是职业发展和晋升而储备的人力资本”。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2 从筛选理论的角度上来说,在大多数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很难在短时间全面了解求职者的各项信息,也就很难准确判断求职者的技能和能力,这是大多数用人单位的判断依据都是受教育水平。教育本身并不能提高一个人的能力,但却可以被应聘者用来向雇主“示意”自己是能力高的人,而雇主就凭借这一信息来筛选、区别能力不同的人,因此,求职者为了获得更高的职位,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2.3 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上来说,劳动力市场理论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具有高工资、工作条件更好、就业稳定、安全性更好等特点,往往属于大企业、大公司的工作岗位。相反二级市场常常是低工资、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安全性差等特点,往往是一些小企业、小公司的就业岗位。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进入一级市场,而那些接受教育少的人只能进入二级市场,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宁可选择再次深造,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也不愿意选择进入二级市场,这便加剧了过度教育。
2.4 从高等教育的社会结构上来说,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学科专业层次。部分学科的毕业生常常供不应求,很难实现就业;而有的学科的毕业生很容易就找到相关工作,市场需求旺盛。②层次结构的问题。整个社会对各级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型。但是我国,随着高校的扩招,比列开始失衡,我国过分的注重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这样的趋势使得众多高校竞相提高办学层次,但是各层次的毕业生又达不到应有的质量,在就业市场上就出现了“挤占效应”,从而导致了过度教育。③区域结构层次问题。我国经济发达的城市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以及中部地区,从而导致人才大量的涌向这些地方,这些地方常常出现人才过剩的问题。而我国西部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常常又不足。 2.5 从制度上来说,“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统一的竞争、流动的市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引起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即城市劳动力市场与农村劳动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再加上我国对于户籍制度的管理,一旦留在偏远地区或农村就业,要想回到发达地区就业就会有很高的转换成本大学生毕业后都是涌向沿海发达的地区,而那些地方本身竞争就激烈,从而导致这些城市的人才供过于求。
3 解决就业难的途径与对策
3.1 从个人方面来说,大学生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科学选择职业,同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许多过度教育的发生正式由于初次就业专业不匹配的情况。范皑皑在她的研究中指出:“在专业与工作匹配的毕业生中过度教育的发生率为27.08%,而在专业不匹配的大学生中发生率为30.96%。”因此,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应尽可能的找准自己的专业。同时也要努力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的能力,增强自己应对劳动力市场风险的能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2 从高校方面来说,要使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来设置专业,提高专业质量。例如现阶段法律专业是中国最大的“红牌专业”即失业率最高,但同时,又有专家指出在中国20万律师中,从事高端业务的律师不到20%,许多国际案件中,中国企业不得不高新聘请外国律师。为了避免此类尴尬局面,我国高校更应该遵循学科自身发展逻辑与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原则,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考虑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就业率为必要的参考尺度,利用各学科专业大学生就业反馈及时掌握市场信号,提高某些学科和专业。
3.3 从用人单位方面来说,用人单位应该改变以往用人的观点,要克服“过度学历化倾向”的不理性用人观,要正确看待学历和文凭,适才而用,加强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 “美国,如果一份工作可以由本科生来任职,雇主就不会需要雇佣研究生,因为工资标准是按照本科生来付的,即使研究生愿意接受这个工资,也不会安心工作。”因此,用人单位一定要转变观念,实事求是,不能只以文聘为依据。
3.4 从政府方面来说,政府要放松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监管给予高校真正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充分发挥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中的积极性,要加大对专业评估和检查的力度,从而保证专业教学的质量不会因为量的增加而降低。同时,应取消城乡二元结构,改变目前的户籍管理体制,避免人才区域发展不平衡。
4 结论
过度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困难其实是互为因果,因此,我们应该关注二者的联系。要解决过度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要从大学生自身观念着手,对自己要有清楚的认识做好职业规划。其次,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一定不仅仅是量的提高,更是质的飞越。再次,用人单位必须转变陈旧的用人观念,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最后,政府在对教育的投入上应该进一步加大并且保证高校自主权。只有在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缓解这一矛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