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制备技术论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材料制备技术课程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内容多而杂,相互之间无连贯性,并且实践性强,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难度。这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材料制备技术论文,仅供参考!
材料制备技术论文篇一
块状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进展及展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 要 综述了国内外块状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超短时脉冲电流直接晶化法和深过冷直接晶化法两类潜在的块状金属纳米晶制备技术,并对今后的研究及 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 纳米晶块体 材料制备 非晶晶化 机械合金化 深过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DEVELOPMENT OF BULK METAL NANOMETER MATERIALS PREPARA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iR ESTIMATE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summarization of bulk metal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preparation methods,two potential technologies:super short false current direct crystallization method and high undercooling direct crystallization method are proposed.In the end,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various methods are also estimated.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KEYWORDS bulk nanometer material,preparation of materials,crystallization of amorphous alloys,mechanical alloying,high undercooling
Correspondent:Zhang Zhenzhong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State key Laborotry of Solidification Processing Xi'an 710072
自8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H.V.GlEIter成功地采用惰性气体凝聚原位加压法制得纯物质的块状纳米材料后[1],纳米材料的研究及其制备技术在近年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由于纳料材料具有独特的纳米晶粒及高浓度晶界特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小尺寸量子效应和晶界效应,使其表现出一系列与普通多晶体和非晶态固体有本质差别的力学、磁、光、电、声等性能[2],使得对纳米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成为90年代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为使这种新型材料既有利于理论研究,又能在实际中拓宽其使用范围,探索高质量的三维大尺寸纳米晶体样品的制备技术已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关键之一。本文综述国内外现有块状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进展,并提出今后可能成为块状金属纳米材料制备的潜在技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 现有块状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
1.1 惰性气体凝聚原位加压成形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该法首先由H.V.Gleiter教授提出[1],其装置主要由蒸发源、液氮冷却的纳米微粉收集系统、刮落输运系统及原位加压成形(烧结)系统组成。其制备过程是:在高真空反应室中惰性气体保护下使金属受热升华并在液氮冷镜壁上聚集、凝结为纳米尺寸的超微粒子,刮板将收集器上的纳米微粒刮落进入漏斗并导入模具,在10-6Pa高真空下,加压系统以1~5GPa的压力使纳米粉原位加压(烧结)成块。采用该法已成功地制得Pd、Cu、Fe、Ag、Mg、Sb、Ni3Al、NiAl、TiAl、Fe5Si95等合金的块状纳米材料[3]。近年来,在该装置基础之上,通过改进使金属升华的热源及方式(如采用感应加热、等离子体法、电子束加热法、激光热解法、磁溅射等)以及改良其它装备,可以获得克级到几十克级的纳米晶体样品。纳米超饱和合金、纳米复合材料等也正在利用此法研究之中。目前该法正向多组分、计量控制、多副模具、超高压力方向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该法的特点是适用范围广,微粉表面洁净,有助于纳米材料的理论研究。但工艺设备复杂,产量极低,很难满足性能研究及应用的要求,特别是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晶体样品存在大量的微孔隙,致密样品密度仅能达金属体积密度的75%~90%,这种微孔隙对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能研究及某些性能的提高十分不利。近年来,尽管发展了一些新的纳米粉制备方法如电化学沉积[4]、电火花侵蚀(spark erosion)[5]等方法,但与这些方法相衔接的纳米粉的分散、表面处理及成型方法尚未得到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2 机械合金研磨(MA)结合加压成块法
MA法是美国INCO公司于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技术。它是一种用来制备具有可控微结构的金属基或陶瓷基复合粉末的高能球磨技术:在干燥的球型装料机内,在高真空Ar2气保护下,通过机械研磨过程中高速运行的硬质钢球与研磨体之间相互碰撞,对粉末粒子反复进行熔结、断裂、再熔结的过程使晶粒不断细化,达到纳米尺寸[6]。然后、纳米粉再采用热挤压、热等静压等技术[7]加压制得块状纳米材料。研究表明,非晶、准晶、纳米晶、超导材料、稀土永磁合金、超塑性合金、金属间化合物、轻金属高比强合金均可通过这一方法合成。
该法合金基体成分不受限制、成本低、产量大、工艺简单,特别是在难熔金属的合金化、非平衡相的生成及开发特殊使用合金等方面显示出较强的活力,该法在国外已进入实用化阶段。如美国INCO公司使用的球磨机直径为2m,长3m,每次可处理约1000kg粉体,这样的球磨机1993年在美国安装有七座,英国安装有二座,大多用来加工薄板、厚板、棒材、管材及其它型材。近年来,该法在我国也获得了广泛的重视。其存在的问题是研磨过程中易产生杂质、污染、氧化及应力,很难得到洁净的纳米晶体界面,对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3 非晶晶化法
该法是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的一种新工艺,它是通过控制非晶态固体的晶化动力学过程使晶化的产物为纳米尺寸的晶粒。它通常由非晶态固体的获得和晶化两个过程组成。非晶态固体可通过熔体激冷、高速直流溅射、等离子流雾化、固态反应法等技术制备,最常用的是单辊或双辊旋淬法。由于以上方法只能获得非晶粉末、丝及条带等低维材料,因而还需采用热模压实、热挤压或高温高压烧结等方法合成块状样品[8]。晶化通常采用等温退火方法,近年来还发展了分级退火[9]、脉冲退火[10]、激波诱导[11]等方法。目前,利用该法已制备出Ni、Fe、Co、Pd基等多种合金系列的纳米晶体,也可制备出金属间化合物和单质半导体纳米晶体,并已发展到实用阶段。此法在纳米软磁材料的制备方面应用最为广泛。值得指出的是,国外近年来十分重视块体非晶的制备研究工作,继W.Klement、H.S.Chen、H.W.Kui等采用真空吸铸法及合金射流法制备出Mg-La-TM、La-Al-TM、Zr-Al-TM系非晶块体之后,近几年日本以Inoue为代表的研究小组在非晶三原则指导下,又成功地采用合金射流成形及深过冷与合金射流成形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厚度分别为2mm、3mm、12mm、15mm、40mm、72mm的Fe-(Al,Ga)-(P,C,B,Si,Ge)[12]、(Fe,Co,Ni)70Zr8B20Nb2[13]、(Nd,Pr)-Fe-(Al,Ga)[14]、Zr-Al-Cu-Ni[15]、Pd-Cu-Si-B[16]系的非晶块体。我国北京科技大学的何国、陈国良最近也采用合金射流成形法获得?8mm Zr65Al7.5Cu17.5Ni10[17]的非晶块体,这些研究结果为该法制备及应用块体纳米材料注入了极大生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该法的特点是成本低,产量大,界面清洁致密,样品中无微孔隙,晶粒度变化易控制,并有助于研究纳米晶的形成机理及用来检验经典的形核长大理论在快速凝固条件下应用的可能性。其局限性在于依赖于非晶态固体的获得,只适用于非晶形成能力较强的合金系。
1.4 高压、高温固相淬火法
该法是将真空电弧炉熔炼的样品置入高压腔体内,加压至数GPa后升温,通过高压抑制原子的长程扩散及晶体的生长速率,从而实现晶粒的纳米化,然后再从高温下固相淬火以保留高温、高压组织。胡壮麒等利用此法已获得?4×3(mm)的Cu60Ti40及?3×3(mm)的Pd78Cu6Si16晶粒尺寸为10~20(nm)的纳米晶样品[18,19]。该法的特点是工艺简便,界面清洁,能直接制备大块致密的纳米晶。其局限性在于需很高的压力,大块尺寸获得困难,另外在其它合金系中尚无应用研究的报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5 大塑性变形与其它方法复合的细化晶粒法
1.5.1 大塑性变形方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采用大塑性变形方法制备块状金属纳米材料方面,俄罗斯科学院R.Z.Valiev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早在90年代初,他们就发现采用纯剪切大变形方法可获得亚微米级晶粒尺寸的纯铜组织[20],近年来他们在发展多种塑性变形方法的基础上,又成功地制备了晶粒尺寸为20~200(nm)的纯Fe、Fe-1.2%C钢、Fe-C-Mn-Si-V低合金钢、Al-Cu-Zr、Al-Mg-Li-Zr、Mg-Mn-Ce、Ni3Al金属间化合物、Ti-Al-Mo-Si[21-23]等合金的块体纳米材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5.2 塑性变形加循环相变方法
1996年我国赵明、张秋华等[24]将碳管炉中氩气保护下熔炼的Zn78Al22超塑性合金,经固溶处理后通过小塑性变形和循环相变(共析转变),获得了晶粒尺寸为100~300(nm)的块状纳米晶体。
该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适用范围宽,可制造大体积试样,试样无残留缩松(孔),可方便地利用扫描电镜详细研究其组织结构及晶粒中的非平衡边界层结构,特别有利于研究其组织与性能的关系等特点并可采用多种变形方法制备界面清洁的纳米材料,是今后制备块体金属纳米材料很有潜力的一种方法。如将此法与粉末冶金及深过冷等技术相结合,则可望利用此法制备金属陶瓷纳米复合材料[21],并拓宽其所能制备的合金成份范围。
除以上主要方法外,近年来还发展的有喷雾沉积法、离子注入法等块体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 直接制备块状纳米晶的潜在技术
2.1 脉冲电流直接晶化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近年来,关于脉冲电流对金属凝固组织的影响已屡见报道:80年代,印度学者A.K.Mistra首先在Pb68Sb15Sn7共晶及Pb87Sb10Sn3亚共晶合金中通以40mA/cm2的直流电,发现凝固后组织明显细化[25],M.Nakada等人在Sn85Pb15合金凝固过程中通脉冲电流后,也发现凝固组织细化且发生枝晶向球状晶转变[26],J.P.Barnak等研究了高密度脉冲电流对Sn60Pb40和Sn63Pb37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27]。结果证实,脉冲电流可增加过冷度,并可使共晶的晶粒度降低一个数量级,且晶粒度随脉冲电流密度增加而降低。周本濂等不仅在实验上研究了脉冲电流对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28],而且在理论上用经典热力学和连续介质电动力学对脉冲电流作用熔体的结晶成核理论和结晶晶粒尺寸的计算作了深入研究[29,30],指出脉冲电流密度达到0.1GA/m2时,在理论上可获得大块纳米晶,按该理论对Sn60Pb40合金进行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一致。由于理论上要求的一些金属纳米化的临界脉冲电流密度在工程上能够达到且与实验值基本符合,加之脉冲电流的快速弛豫特点可限制纳米晶粒的长大,使作者相信,随着脉冲电流对金属凝固影响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实验装置的进一步完善,超短时脉冲电流处理在某些合金上有可能使熔体直接冷凝成大块纳米晶材料,并成为直接晶化法制备纳米晶材料的潜在技术之一。
2.2 深过冷直接晶化法
快速凝固对晶粒细化有显著效果的事实已为人所知。急冷和深过冷是实现熔体快速凝固行之有效的两条途径。急冷快速凝固技术由于受传热过程限制只能生产出诸如薄带、细丝或粉体等低维材料而在应用上受到较大的限制。深过冷快速凝固技术,通过避免或清除异质晶核而实现大的热力学过冷度下的快速凝固,其熔体生长不受外界散热条件控制[31],其晶粒细化由熔体本身特殊的物理机制所支配,它已成为实现三维大体积液态金属快速凝固制备微晶、非晶和准晶材料的一条有效途径[35]。由于深过冷熔体的凝固组织与急冷快速凝固组织具有很好的相似性[36]并且国外已在Fe-Ni-Al、Pd-Cu-Si[37]等合金中利用急冷快速凝固获得纳米组织,另外,近年来周尧和、杨根仓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Ni-Si-B合金中利用深过冷方法已制备出晶粒尺寸约为200nm的大块合金,并已探讨出多种合金系有效的熔体净化方法,加之作者近期又在Fe-B-Si系共晶合金中利用深过冷及深过冷加水淬方法成功地制备了几十~200nm,?11×10(mm)的块状纳米材料,见图1a、图1b所示,因此有理由相信,通过进一步研究深过冷晶粒细化的物理机制,进而为深过冷晶粒的纳米化设想提供理论基础,同时研究出各种实用合金的熔体净化技术以及深过冷与其它晶粒细化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制备技术,深过冷方法可望成为块体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新的实用技术。从目前的实验结果来看,深过冷晶粒细化的程度与合金的化学成分、相变类型、熔体净化所获得热力学过冷度的大小及凝固过程中的组织粗化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提高细化效果,除精心的设计合金的化学成分之外,发展更有效的净化技术是关键,另外探索深过冷技术与急冷、塑性变形及高压技术等相结合的复合细化技术,可望进一步拓宽深过冷直接晶化法制备纳米晶的成分范围。相信通过今后的不懈努力,该技术将会成为块状纳米晶制备的又一实用化技术。
3 展望
纵观纳米材料的研究发展,不难看出,纳米材料的推广应用关键在于块体纳米材料的制备,而块体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则是发展工艺简单,产量大适用范围宽,能获得样品界面清洁,无微孔隙的大尺寸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其发展趋势则是发展直接晶化法纳米晶制备技术。
从实用化角度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绝大多数纳米晶样品的制备仍将以非晶晶化法和机械合金化法为主,它们发展的关键是压制过程的突破。此外在机械合金化技术中,尚需进一步克服机械合金化过程中所带来的杂质和应力的影响。对于能采用塑性变形等技术可直接获得亚微米级晶粒的合金系,拓宽研究系列,研究出与各种合金成分所对应的实用稳定的塑性变形及热处理工艺,并全面进行该类纳米晶材料的性能研究工作是此类技术走向实用的当务之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长远角度来看,高压高温固相淬火、脉冲电流和深过冷直接晶化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复合块状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基础研究工作,是今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重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相信随着块状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发展,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纳米材料问世,并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GlEiter H V. Trans Japan Inst Metal suppl,1986,27:4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 GlEIter H. Prog in Mater Sci,1989,33:233
3 卢 柯.中国科学基金,1994,4:24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 Hughes R O,Smith S D,Pande C S,et al.Scrip Metall,1986,20:9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 Berkowitz A E,Walter J L.J Mater Res,1987,2:277
6 Koch C C.Nanostructured Mater,1993,2:109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7 梅本富,吴炳尧.材料科学与工程,1992,10(4):1
8 Kawamura Y,et al.Mater Sci Eng,1998,98:449
9 Noh T H,et al.J Magn Mater,1992,128:129
10 Gorria P,et al.J Appl Phys,1993,73(10):6600
11 刘佐权等.金属学报,1996,8:86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2 Akishisa Inone,Akira Murakami,Tao Zhang,et al.Mater Trans,JIM,1997,38:189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3 Akishisa Inoue,Hisat Koshiba,Tao Zhang,et al.Mater Trans,JIM,1997,38:577
14 Akishisa Inoue,Zhang T,Zhang W,Takeuchi A.Mater Trans,JIM,1996,37:99
15 Peker A,Johnson W L,Appl phys Lett,1993,63:2342
16 Akishisa Inoue,Takahiro Aoki,Hisamichi Kimura,Mater Trans,JIM,1997,38:175
17 何 国,陈国良,材料科学与工艺,1998,6:105
18 李冬剑,丁炳哲,胡壮麒等,科学通报,1994,19:1749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 Yao B,Ding B Z,Sui G L,et al.J Mater Res,1996,11:912
20 Valiev R Z,Korasilnikov N A,et al.Mater Sci Eng 1991,A137:3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1 Valiev R Z,Krasilnikov N A,Tzenev N K.Mater Sci Eng,1991,A137:3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2 Addulov R Z,Valiev R Z, Krasilnikov N A,Mater.Sci.Lett.,1990,9:1445
23 Valiev R Z,Koznikov A V,Mulyukov R R,Mater.Sci.Eng.,1993,A168:141
24 赵 明,张秋华等.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6,6(4):154
25 Mistra A K,Metall Trans,1986,A17:358
26 Nakada M,Shiohara Y,Flemings M C.ISIJ International,1990,30:27
27 Burnak J P,Sprecher A F,Convad H.Scripta Metall,1995,32:819
28 鄢红春,何冠虎,周本濂等.金属学报,1997,33(5):455
29 秦荣山,鄢红春,何冠虎,周本濂.材料研究学报,1995,9(3):219
30 秦荣山,鄢红春,何冠虎,周本濂.材料研究学报,1997,11:69
31 魏炳波,杨根仓,周尧和.航空学报,1991,12(5):A213
32 Dubost B.Nature,1986,324(11):48
33 Caesar C.Mater Sci Eng,1988,98(2):339
34 Bottinger W J.Rapidly Solidfied Amorphous and Crystalline Alloys.Kear B H,Gaessen B C,Cohen M.editors,Published 1982 by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 Inc:15~31
材料制备技术论文篇二
钨铜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初探
摘 要: 钨具备高熔点、高密度、高强度、低膨胀系数等特点,而铜则具备良好的导热性与导电性。钨铜复合材料兼有钨与铜之优点,也就是说具备高密度、良好导热导电性、小膨胀系数等有时,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制作电接触材料以及电极材料。鉴于全球电器业、电子业的不断发展,对于钨铜复合材料的需求数量也在变得愈来愈大。因此,加强钨铜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钨铜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现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着重论述钨铜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并探讨钨铜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发展趋势。
关键词: 钨铜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制备方法
中图分类号:TB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210146-02
所谓钨铜复合材料,是指以高熔点与高硬度的钨,结合以高塑性、高导电导热性的铜粉作为原料,运用粉末冶金技术而制备出来的一种复合型材料。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电导热性,良好的耐电弧侵蚀性与抗熔焊性,较高的强度与硬度等众多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开关电器、电加工电极、电子封装及高密度合金等产品之中。由于钨铜复合材料的运用范围正在变得越来越广阔,这在客观上对于钨铜复合材料之设计与制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 钨铜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现状
鉴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对于钨铜复合材料所具有的性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致密度和散热率要高,导电导热要好等等。但是,传统粉末冶金与熔渗法所制备的钨铜复合材料已无法满足以上要求。纳米钨铜复合材料因为具有众多传统钨铜复合材料所难以比拟的性能。比如,可以提高钨铜复合材料的固溶度,极大地提高烧结的活性,并且降低烧结的温度,提升烧结的致密度,以上这些均将提高钨铜复合材料的性能。因为纳米技术在快速发展,所以在纳米钨铜复合材料在制备方法上出现了新的突破,比如,功能梯度、剧烈塑性变形等被运用在钨铜复合材料制备上,使钨铜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有新的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 钨铜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1 普通烧结法
这种方法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粉末冶金制备方法。其制备步骤如下:一是要把钨粉与铜粉进行称量与混合,随后再压制成形与烧结。普通烧结法的工艺较为简单,成本偏低,然而这一烧结方式因为温度较高,所以容易出现钨晶粒较为粗大之问题,因而难以获得成分均匀的那种合金。通过实施机械合金化,能够让粉末在压制与烧结之前得到原子级标准上的均匀与混合。这种在钨粉中有铜粉存在的一种复合粉,在稍微高于铜熔点之上的温度在短时间内烧结,就能得到94%以上致密度的钨铜复合材料,特别是适合低铜含量的钨铜材料之制备。因为超细粉末的表面活性较高,能够在较低的烧结温度上与较短的烧结时间条件内来得到致密化。把钨铜粉末的原料在高温之下进行氧化以后,通过三至六个小时的高能球磨,再在630℃的条件下还原以得到0.5μm之下均匀分散的一种钨铜复合粉。把这种复合粉在1200℃的高温烧结60分钟之后得到钨铜合金,致密度达到了99.5%。因为普通烧结设备的要求并不够高,而且工艺相对较为简单。因此,这一方法所制备的钨铜材料只能运用于对于材料性能要求并不高的一些地方。
2.2 熔渗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一方法的制备步骤如下:先那钨粉或者添加混有少量引导铜粉的钨粉制作成为压坯,随后在还原气氛或者真空当中,在900℃至950℃的条件之下进行预烧结,从而得到相当强度的多孔钨骨架。把块状铜金属或者压制好的铜坯放在多孔钨骨架之上或者之下,在高于铜熔点之上的温度实施的烧结被称之为熔渗,而把多孔钨骨架全部浸没于熔点比较低的铜熔液之中所得到的致密产品办法就是熔浸。铜熔液在多孔钨骨架毛细管的作用用,通过渗入钨骨架中的孔隙当中,从而形成了铜的网络分布。熔渗密度一般的理论密度为97%至98%,由于烧结骨架当中总是会存在着非常少的封闭孔隙无法为熔渗金属所填充,而在熔渗之后还可通过冷加工与热加工进一步地提高材料的密度。当前,这一种工艺方法已经被一些大、中型高压断路器与真空开关钨基触头生产当中得到运用。但是,熔浸法的工艺技术难度相对较高,所得到的触头材料成分较为均匀,而且性能也比较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3 热压烧结法
热压烧结法又被之称为加压烧结法,也就是将粉末装到模腔之中,并在加压同时让粉末能够加热到正常的烧结温度或者更低一些的温度。在通过比较短时间的烧结之后,能够得到致密而且均匀的制成品。热压烧结法是把压制与烧结这两道工序在同时加以完成,并能在比较低的压力之下快速得到冷压烧结状态之下所难以得到的密度。然而,热压烧结工艺对于模具的要求比较高,而且耗费比较大,而单件生产的效率又相对较低,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并不是经常用到的。比如,在1800℃下的炉膛压力是18N/mm3,在2h的条件之下获得的材料理论密度达到了94.6%,而富铜端的铜含量最高值是22.55vo1%。对于钨铜复合材料来说,热压烧结法还需要得到氢气保护或者真空烧结,因此生产的成本比较高。
2.4 活化烧结法
一般来说,为了加快钨铜复合材料在烧结当中的致密化进程,完全可通过添加其他类别的合金元素这种方法来加以实现。比如,Co与Fe的活化烧结效果是最好的。究其原因就在于Co与Fe 在铜当中的溶解度是有限的,可以和钨在烧结时形成较为稳定的中间相,并且形成大量具有高扩散性的界面层,并且促进固相钨颗粒之烧结。对于W-10Cu材料来说,Fe或者Co含量在0.35%至0.5%之时,它的密度、强度与硬度出现了最佳结果。同时,加入到活化剂之中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把钨粉直接加入到含有活化剂离子的盐溶液当中,随后在低温之下进行烘干,从而能够得到表面较为均匀的活化剂所覆盖的钨颗粒。其后,再对已经经过化学涂层处理的粉末压坯加以烧结,从而得到了致密度达到97%的复合材料。然而,活化剂之加入也就相当于引入了杂质元素,从而导致材料在导电与导热之时的电子散射作用有所增加,而且明显地使钨铜复合材料所具有的热导性与电导性有所下降。有鉴于此,采取活化烧结法制备的钨铜复合材料所具有的最大不足就是降低了钨铜材料所具有的导电性与导热性。然而,因为这一方法较为简单,而且生产成本偏低,对于一些性能要求相对较低的钨铜产品依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5 注射成形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通过注射成形法所生产出来的钨铜复合材料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其一是运用钨铜混合粉加以注射成形,其后再进行直接烧结。比如,在对纳米钨铜复合粉实施注射成形所得到的W-30Cu的主要参数所进行的研究。通过开展实验,就能得到粉末填充量是体积分数为45%至50%的注射成形坯,而且直接烧结之后的成品密度要高于96%。其二是首先注射成形钨坯,随后再通过熔渗进行烧结,比如,在对质量分数分别为10%、15%、20%的钨铜材料实施注射成形,粉末填充量的体积分数达到了52%,在经过了两步脱脂之后,在1150℃的高温下预烧结钨坯30分钟,最后再在1150℃的高温下熔渗5分钟,其中,W-15Cu在熔渗之后的致密度就达到了99%。对于钨铜复合材料而言,通过注射成形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大批量地生产小型而复杂的零件或者细长的棒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6 功能梯度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于钨铜功能梯度材料所进行的研究,主要来自于传统均质材料所难以满足的高功率等条件。钨铜功能梯度材料的一端可以是高熔点与高硬度的钨或者高钨含量的钨铜复合材料,而另一端则是高导电性、导热性、可塑性的铜或者较低钨含量的钨铜复合材料,而中间则是成分进行连续变化的一个过渡层。这样一来就能较好地缓和因为钨和铜的热性能不相匹配而导致的热应力,这在整体上具有比较好的力学性质与抗烧蚀性、抗热震性等各种性能。据报道,可以运用热等静压扩散连接等方法,把不同组织的钨铜复合材料结合成为功能梯度材料。同时,一部分特殊成形工艺也能实现的成分梯度进行分布。比如,进行等离子喷涂,开展激光熔覆,实施电泳沉积与离心铸造等等。功能梯度之中心在于材料所具有的功能梯度设计进行优化,因而可以借助于数学计算方法与计算机分析软件进行辅助实施。
2.7 剧烈塑性变形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种方法完全是近年来逐步地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十分独特的运用超微粒子,即纳米晶、亚微晶等金属及其合金材料所制备出来的工艺。它在材料当中处在相对比较低的温度环境之中,一般是低于0.4Tm。在比较大的外部压力作用之下,可以发生较为严重的塑性变形,从而实现材料晶粒尺寸的细化至亚微米级或者纳米量级,这一方法具备十分强烈的细化晶粒之能力,甚至还能把晶体加工成为非晶体。当前,学术界研究比较多的剧烈塑性变形法主要有以下方法,比如,累计轧合的方法、等通道角挤压的方法、高压扭转的方法。其中,高压扭转法的重要装置由模具与压头组合而成,其一端是固定的,而另一端则是运动的,试样会被放置在模具当中,其后再靠近压头与模具,在数个GPa压力之下进行扭转变形。试样在压头旋转所产生的剪切力的影响之下,材料沿着半径方向上的不同位置进行晶粒细化的速率是不一致的,材料边缘部分的晶粒细化速率是最快的,在达到了一定的尺寸之后就不再细化,材料组织主要是沿着半径朝中心方向不断细化,一直到样品组织更加地均匀。尽管材料中的心位置理论应变量还是零,但是因为受到了四周材料之带动,其上、下部分也出现了旋转剪切的变形,所以,中心位置晶粒同样也被细化了。通过实验研究,对于原始钨晶粒的尺寸是2至10μm,而且晶粒的分布不均匀的W-25%Cu,运用高压扭转的方法。W-25%Cu的试样直径达到了8mm,其厚度则是0.8mm,所施加的压力是8GPa。总而言之,当应变比较小,即小于等于64之时,温度之变化对于显微结构之影响并不是十分明显的。一旦应变比较大,也就是大于64时。温度对于显微结构之影响也就比较大了。在室温情况下,当应变比较小时,也就是小于等于4时,只有很少量的钨晶粒出现了断裂,并且形成了少量塑性的变形带。但是,随着应力的不断增加,这种塑性变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局部塑性变形带与钨颗粒的断裂也在增加。一旦当应变增加到64之时,钨晶粒就会被拉长,而且和剪切面形成了一定角度,即0°至20°。虽然复合材料中显微组织的均匀性能十分差,然而当应变增大到了256之时,所观察到的晶粒度则是从10 nm至20nm呈现均匀分布状况的一种钨铜复合材料,这时的晶粒度已达到了一定程度的饱和,也就是说,即使应变还会继续进一步地增加,晶粒也不会再持续地细化下去。
3 钨铜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发展趋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笔者认为,新型钨铜复合材料的制备肯定会朝着更高性能的趋势发展下去。虽然一些新技术因为设备与成本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还处在实验室研究状态之中,尚未真正达到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的状态,但是这一技术的发展前景是可靠的。一是粉末制备技术。比如,热气流雾化与热化学法等先进的制粉技术有希望在制备纳米钨铜复合材料中得到新的突破。前者能够增长金属液滴在液相之中的时间,导致粉末能够经过二次雾化而极大地提升雾化效率,从而容易得到更加细密的粉末粒度,而后者的优势主要是易于实现混合粉所具有的高分散性以及超细化。二是粉末压制技术。随着近年来德国Fraunhofer研究所已经制成了流动温压技术。这一技术在传统冷压工艺的基础之上,以相当低的成本制成高密度、高性能的粉末冶金方法,然而,在关键技术与工艺上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4 结束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粉末冶金复合材料,钨铜复合材料因其具备了很多优秀性能而倍受关注,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常规的熔渗与烧结条件之下,钨铜复合材料因为受到了两种金属之间互不溶性、低浸润性等影响,由此而导致其致密化的程度、组织结构的分布、成分、形状及尺寸控制等均无法实现理想化的状态。鉴于现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一些新型技术的引进,获得综合性能更好的高致密性钨铜复合材料已经具有现实可能性。笔者坚信,这肯定会进一步拓展钨铜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周武平、吕大铭,钨铜材料应用和生产的发展现状[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1).
[2]高娃、张存信,钨铜合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J].新材料产业,2006(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刘孙和、郑子樵,热化学方法制备钨铜合金及性能研究[J].硬质合金,2006(3).
[4]史晓亮,热压烧结制备高密度钨铜合金[J].机械工程材料,2007(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王正云,高能球磨时间对钨铜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6]张喜庆,钨铜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进展[J].有色金属,2010(3).
作者简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曾铁初(1969-),湖南省邵阳人,南昌硬质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方向:粉末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