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 >

论新闻传播者与媒介的互动

时间: 党东耀,刘祥平1 分享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地复杂化和精细化,在科技为媒介更替与升级提供物质支撑和可能性的基础上,我们进入了新媒介时代。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人类交流、传播、沟通的先天性和必需性,在对象化的社会实践、交流活动中,每个活动主体都是一个新闻制造者和传播者,新闻传播者与媒介彼此建构,并且,两者形成的媒介新闻传播实践影响、促进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新闻传播者 媒介 社会实践 互动
  
  社会实践的深化不断地丰富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与媒介交互作用、共同发展。媒介是社会实践的载体和工具,社会实践是媒介的源泉,社会实践中的实践主体是媒介的灵魂和主导。不同时代的媒介象征着不同时代社会实践主体存在方式的特点和发展的进程。
  社会实践与新闻传播
  社会实践与新闻传播密不可分,杜威在其《民主与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社会不仅通过传播而存在,而且我们可以正当地说社会存在于传播之中。”①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媒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媒介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要素,是社会一体化和社会整合的重要力量”②。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媒介就如“传播学之父”施拉姆给媒介下定义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③从社会学上来讲,媒介是人类社会实践交流的纽带与载体,媒介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发展起来,人类社会的变迁,也是媒介样式变换的原因和根据。
  综观人类的发展历史,新闻媒介经历了几次大的更迭。
  从原始社会简陋的结绳、打孔和绘画,到封建社会时期的烽火、鸿雁传书,以及到近代的图书、报纸、杂志和现代的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的更替都在演绎着人类社会实践进化的轨迹。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也不断地更新着,在跨越了传统媒体的边界后,我们进入了以手机、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媒介时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网络成为人们社会实践的常用媒介,由此我们进入了所谓的“网络社会”④。
  在网络时代里,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方式和新闻传播的途径。与传统的媒介相比较来说,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参与的媒体多、使用方式的个性化、交往主体的互动性、沟通的无中介性、传播费用低等优点,为此,网络传播成为当代时下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网络知识的普及化,以及使用便捷、花费低等优势使其迅速进入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人们社会交往的先天性和必要性,人正是以社会性的存在来进行对象化社会实践活动的,“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新闻制造者与传播者。
  在网络世界里,人们沟通交流、新闻传播的本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张扬,尽管这些新闻传播者身份各异,阶层有别,但是他们基本上代表着社会各个方面的人群,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覆盖面。他们通过新媒介参与社会建设,表达着自己的思想观念,传播着新闻,交流着信息,他们的作用正在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新闻传播者的素养
  广义上的新闻传播者应该包括专业的新闻传播者和非专业的新闻传播者两个部分。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是指新闻传播组织,新闻传播组织的成员,如记者、编辑、评论员、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摄影师、资料员、核对员、电讯员、工程师、发行人、自由撰稿人、通讯员等;而非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是指一切社会活动主体,所有的社会成员,互联网的出现使个人发布信息完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对信息传播的限制,各种信息跨国传播和全球共享成为现实,手机的出现更使人类信息传播进入一个新阶段,与互联网相比,由于超越了电脑终端设备的制约,其使用更为便捷:每一个手机持有者都可以成为“记者”和“编辑”,可随时随地拍下照片、编辑文字进行信息发布,这有效打破了新闻采集在获得地点、制作周期等方面的限制,使信息传播与新闻事件同步,例如2005年7月伦敦系列爆炸案不是由专业记者,而是手持照相手机的普通民众最早加以报道的。可见,在资讯和网络媒介技术如此发达的社会里,专业的新闻传播者和非专业的新闻传播者的社会实践都能起到新闻发布、新闻传播的作用。
  科技发展为人们的社会交往与新闻传播提供了便利和支撑,然而,新闻实践的质量与效果却主要由新闻传播者主宰,其采写编工作是大众传媒的主体活动,隐藏于新闻产品之中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进而作用于他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模式,因此,新闻传播者自身的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传播事实。
  对于新闻传播事业来说,无论是专业的新闻传播者还是非专业的新闻传播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在具备新闻传播技能的基础上,新闻传播者还需要具备必要的职业精神、基本的新闻伦理和良好的社会公德,以便发挥舆论导向功能:让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观深入人心,以建设性的正面报道鼓舞人民投入到改革开放事业中来,用客观及时的报道促进社会正义,努力营造和谐氛围。
  同时,为了确保新闻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认为还需要优化新闻传播的场域环境,营造一个良性运行的新闻传播规范机制,以便使新闻传播者自我约束与外部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新闻传播者与媒介的互动
  自从媒介进入人类社会实践之后,人类就与媒介彼此作用、相互建构,共同促进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社会实践中,人们不仅改造着、发展着媒介的样式,同时,人们也在适应着媒介的特性,遵守着媒介自身发展的规律。
  对于新闻传播者的社会活动主体来说,这样的双向建构、彼此适应是始终如一的过程。从发生学上来说,媒介的出现就是人类交流、传播新闻的需要,媒介作为人类实践的工具,其实就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类生命意志的组成部分,在传统媒介时代里,媒介曾发挥着重要的交流、沟通、管理等职能,进入新媒介时代后,由于新媒介在传递信息、增加互动等方面的特点与优势,因而新媒介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中。新媒介的这种人格意志的特点更充分地得到了发挥。人们普遍意识到了新媒介具有政治社会化、生活方式潮流化等功能,通过新媒介,新闻传播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志,潜移默化中引导社会政治发展的潮流,参与现实的政治生活,同时,新闻传播活动也可以引领社会时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针对媒介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力与作用力,政界要人均意识到,媒介的作用比纯粹的政治宣传要大得多。
  媒介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工具,作为新闻传播的载体也时时刻刻地影响、制约着人类社会实践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特别是为了适应“人——机”的良性互动,新闻传播者更要掌握媒介运行的特点,尊重媒介自身发展的规律。
  同时,我们认为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不仅是一个事实陈述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价值判断的事件,由于新闻传播者自身的社会属性不同,立场、观点各异,因而,他们在进行新闻传播时,明显地带有自己的价值观。
  鉴于媒介的中介性、工具性的特点,人们普遍认为媒介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价值,也有消极的功能,为此,我们认为要采用自然科学精神与人文社会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方法来使用媒介,使其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为我们服务。
  首先,我们要尊重自然科学精神,享用科技发展的成果,充分利用媒介,特别是新媒介的优势,来为我们的新闻传播服务。新媒介具有参与、互动、监督、交流领域宽、实效大、反应快、成本低、隐匿性强等特点,为此,我们要鼓励广大民众参与到社会的建设中来,人们群策群力、献计献策共同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贡献。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媒介的消极作用,最大限度地避免它的缺陷。特别是在新媒介时代,在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空间里,媒介效用的变量更是深不可测、难以估量。互联网虽然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便利,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陷阱与欺骗。互联网是个虚拟世界,人们的真实面目和身份被形式多样的符号所代替,这种网络的隐匿性为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温床”。互联网媒介不仅会产生假新闻,而且可能制造舆论暴力,以致为不法分子恶意攻击某一对象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网络媒介运行规范的缺失与漏洞,以及监管措施不到位,违规者成本低等原因,导致一部分新闻传播者随意性和情绪化的言行泛滥,助长了他们不端行为的发生。
 其次,我们更要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注入人文精神,关怀每个社会个体,我国媒介资源分布不均,即使是互联网媒介,新闻传播者也只占我国人口中的一小部分,新媒介的新闻传播者的社会实践并不能代表我国全部公民的意愿和心声。为此,我们新闻传播者要负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深入到广大的民众中间,聆听他们的心声,传达他们的意愿,使他们充分享受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成果,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使他们有尊严地、幸福地生活。
  新闻传播实践的国家意志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互联网的触角也延伸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下,互联网的价值又多了一个变量,由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国家利益、民族差异等因素的存在,敌对势力甚至利用互联网来进行破坏、扰乱和颠覆活动,因此,由新闻传播者和媒介组成的新闻传播实践不但具有微观层面的价值,还具有宏观层面上的作用。
  从宏观层面来讲,新闻传播实践和新闻传播体制是国家的整体行为,代表着国家意志,是国家整体利益的维护者,是国家的一种软实力,它的作用与价值体现在国内与国际两个层面。作为国家行为之一的媒介传播事业在我国内部一直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传统的观点就是媒介是国家的“喉舌”,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工具,是整合国家力量、凝聚民心的强有力的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更是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网络已成为我国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通道、参政议政的平台,如此便捷的媒介传播工具,大大增加了民众参与的广度和强度,促进了我国民主建设的进程,助推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力度和效用还远远落后于我国实际发展的进程,不太符合我国的世界大国地位。胡鞍钢认为:“从国际比较上看,中国媒介的渗透能力十分低下,对外宣传能力无法抗拒西方媒介,也远不适应国际媒介市场的需求,这是中国传媒在国际传媒领域往往处于被动处境的根本原因。”⑥
  为此,我们要整合我国的媒介传播资源,大力发展我国的新媒体事业,打造我国新闻传播的实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服务,对外宣传我国的国家形象,争取我国发展的国际空间,占领有利的国际位置。
  同时,我们也反对任何形式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世界霸权主义,我们要借助我国新闻传播事业这个载体,打破西方大国的话语垄断,维护世界的公平,伸张世界正义,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注 释:
  ①John Dewey: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Macmillan,1916,P5.
  ②孟盈:《论媒介与社会关系在发展中的交互促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③施拉姆·波特[美]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页。
  ④曼纽尔·卡斯特[美]:《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⑥胡鞍钢、张晓群:《国际视角下中国传媒实力的实证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