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 >

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创新趋势与力量(2)

时间: 王舒雅1 分享

  (三)传统的访谈类节目大多访谈明星名人,新型的访谈类节目开始有了专门的商业访谈节目。如波士堂,也开始访谈网络红人和有社会影响力的普通人,对某个焦点物件展开文化层面的探讨。
  新型访谈类节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1.捕捉大师智慧:与一位科技文化领域的专家级人物交流,现阶段的访谈节目有不少港澳台地区名人访谈,有些节目甚至已经跨出国门,开始与世界范围内的大师对话。如央视的《大家》栏目。
  2.追踪热点人物:通过对热点人物的采访,知晓其生活背景、成长经历、未来规划,从而引导观众对热点人物有更全面的认知。如《张越访谈》、《可凡倾听》、《背后的故事》。
  3.探讨社会现象:通过对特殊时期、突发事件、焦点人物的访谈,展现人生社会百态及多种文化现象并与观众共同分享。对热点现象和话题的深入探讨,比如“健康养生”、“物价”、“传销”、“安居房”、“地沟油”等百姓关注的社会现象都可以是主题。最经典的代表是央视的《焦点访谈》节目。
  传统文化访谈类节目往往对人们的成功秘诀、生存智慧加以关注,新型的访谈类节目也开始对世界观价值观和情感心灵方面有了观照。比如央视主持人张越做的一档谈话类节目,由网络上爆红的《老男孩》电影开始说起,关注了普通人的梦想问题,甚至特别追溯了小乡村里普通女人追寻梦想的过程。这些谈话类节目的主题较多,也有对网络上走红的人和事进行筛选后做出值得探讨的话题与观众分享,其中对于人生的细节观照无不令人感慨良多。文化访谈类节目借助于现代传播媒体,将人们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话题,以自然、真实的方式呈现于观众面前,呈现“人文关怀”的趋势。
  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创新力量
  不少娱乐类节目为了追求新奇刺激和收视率,在节目中哗众取宠,表现出低级趣味,其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2]。在泛滥的选秀和相亲类节目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不难发现这其中涉及的低俗和拜金内容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心理暗示,尤其是对年轻人的价值取向有负面影响。在国家广电总局的大力整治下,近日的选秀以及相亲类节目在嘉宾选择上已日益严格,有个人品德方面问题的嘉宾已经在此类节目中逐渐消失,这对提高此类节目的艺术品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婚姻综艺类节目中炒作边缘题材的现象严重,在节目价值取向上有审丑的趋向。电视荧幕上频现家庭纠纷和婚姻破裂,有些节目为了博取收视率,将“小三”也请到节目现场。家庭纠纷和婚姻矛盾被扩大化和戏剧化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不少年轻人纷纷表示出“恐婚”心态。
  《北京晨报》曾发文评价娱乐类节目,其中引用到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的评论,值得我们深思:“今天的电视节目不能以牺牲人文关怀、文化品位为代价来获得收视率,对于电视台来说,可能会获得不菲的利益,但从整个文化产业来说,是非常可悲的。”[3]正在不断完善与创新的文化访谈和文化讲坛类节目相对于选秀类娱乐节目,有着对文化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若干年后,其产生的文化价值将会远远超过纯娱乐类节目。
  在经济极其发达的今天,网络势力强大,但在网络信息的筛选标准和监管仍不够完善的背景下,这股新媒体势力每天向大众传播的大量信息中难免会出现有失偏颇的价值取向。科普人文类访谈讲坛节目承担着校正扭曲的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网络传播的某些信息让网民们对扑面而来的各色社会现象感到迷茫惶恐,整个社会容易出现信任危机。简言之,网络缺乏对人们的正面引导力量。但电视作为受众面最广的媒体力量,其对人们价值观的正面积极影响不容小觑。上自八旬老妇下至垂髫儿童,难免会接触到电视节目。因此电视节目应当以一股正面的媒体力量呈现在观众面前,承担传播中国文化、陶冶国人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一档好的文化访谈类节目和电视讲坛类节目往往能让人们在每日匆匆前行中停下脚步,对人生做些思考,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心态与集体性格。
  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一方面要以正面力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另一方面媒体的运作机制和竞争机制决定了这类节目也要有一定的生命力,才能在芸芸众节目中立于不败之地。简言之,就是这类节目如何能做得更好看,文化访谈和讲坛类节目的受众群体范围如何从知识分子扩充到全国普通大众,也是电视制作人面临的最大挑战。我国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从主题选择、嘉宾邀请、现场互动等多方面都在不断创新发展,多方位、多元化去迎合不同的受众群体需求。专家学者走出故纸堆与象牙塔向大众传播知识,对求贤若渴的大众大有裨益,同时对电视制作人和学者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如何深入浅出地将所学知识筛选后呈现给大众?选择哪类知识传播给观众?选择哪个角度切入社会问题从而给观众以正面的引导力?要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对所传播知识有独特的视角和前沿思维,更需要良知与高度的责任心。电视传媒平台上播出的每个节目、每段话,都是对观众的人生引导,让百思莫解的人豁然开朗,既对中国古代圣哲的怀念,也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
  文化访谈、讲坛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变化让我们看到中国电视人在公共传媒平台上对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新领域的认真思考。大众对于这类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变化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支持,这也正是中国电视节目不断改革不断转型升级的最大动力。
参考文献:
  [1]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M].岳麓书社,2011.
  [2]何军,吴明华.中美电视谈话节目比较[J].新闻前哨,2006(12).
  [3]周怀宗.口水为何淹向“湘军”[N].北京晨报,2011-08-31.
  [4]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M].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4.
3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