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出路:传媒的现代异化及自身超越(2)
时间:
张子轩1由 分享
媒体公信力的异化
真实和讲真话是新闻单位追求的核心,从整体而言,记者的目标就是真实。但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背弃了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违规违纪,目的错误,报道失实,传统媒介的新闻不再准确和真实,致使媒介的公信力出现了异化。
媒介公信力的异化主要表现为虚假新闻、煽情主义新闻、有偿新闻、虚假广告四个方面。②这些不仅降低了受众对媒介的信任,还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2007年3月某报发表的《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使南部地区的蕉农损失近8亿元。2008年9月的四川广元的蛆橘事件更是造成经济损失达100亿元。
媒介从业者的异化
媒介从业者的异化,表现在他们的职业道德、自律意识缺失,具体有两种情形:一是面对政府时。从业人员在处理和政府的关系时,总是很“自然”地淡化不利于政府的报道。二是面对客户时,包括大单订阅客户和广告客户。③媒介是由利润驱动的企业,虽然非盈利性的组织也在媒介中发出了重要的声音,但我国公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城区大报、新闻性周刊以及广播和有线电视网等,而这些媒介大都是为盈利而经营。媒介组织和从业人员往往为了经济和政治利益背离新闻标准和新闻价值。如有偿新闻、有偿不闻、虚假广告等。
传媒的自我超越
新闻传媒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又是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工具之一。要发挥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实现自我超越。传媒实现自我超越的前提是要有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就是指对本民族文化和传媒文化有足够的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以及如何应对的清醒态度。在全球化和媒介化社会,媒体更应有文化的自觉,担负其应有的社会责任,融入世界并不失本色。文化自觉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取舍、选择和改造的自主能力,以便适应新的时代环境。
当前,我们需要通过深刻反思,寻求传统媒介文化和新媒体的结合点,将我们集体无意识的传统提升到自我清醒的层面,在观念上超出传统的局限,重新思考媒介角色和定位,媒介在媒介化社会中应处于一个枢纽地位,其作用应更侧重于引导、协调和监督,由党的“喉舌”转变为社会的“守望者”。
传媒要实现自身超越必须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
一方面,传媒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与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相联系。中华文化是当代传媒的重要文化资源。新闻传媒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同时,突出中国化、民族化的特色,发挥思想导向和文化传播的作用,以消解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干扰和影响。
另一方面,必须进行媒体整合,实现传媒与新媒体相融合,引进或培育法治文化,消除实现媒介融合的阻滞,用新技术、新方式传播文化精华,引导舆论为公众服务,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传媒自我超越重在制度建设
媒介异化带给公众众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管理,实现管理的法律化、制度化,才能使我们有一个理想的媒介环境。
就媒介自身系统来讲,要成立规范媒体行为的管理组织机构,对媒体内容、从业者行为进行规范:一要由法律约束;二要符合人类的道德规范。在经济上不能破坏经济发展;在政治上不能危害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对违反规定的给予处罚。如英国为独立电台设立的独立电视委员会,负责对全英所有商业性广播媒体进行监督和管理,包括颁发营业执照,有权收回违规公司的营业执照资格,可以以年收入3%的比例向公司征收罚金,也有权要求公司改变或修正节目策划。④此外,实现传媒自我超越还需要提高民本意识,优化传播者的媒介素养,培养其新闻专业主义。虽然中西方并没有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统一界定,但大都认同新闻专业主义从本质上说的三方面理念:新闻传媒的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新闻从业者的行业准则。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本领、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精神的传媒专业人才是实现传媒自身超越的关键。人才是媒体发展的根本,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体传播则是人际交流的延伸。在我国,媒介、新闻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统称新闻传媒,因而传媒人才一直被称为“宣传人才”、“宣传干部”或喉舌干部。当然这是从媒介主体作为政治人的角度来讲的,其实媒体人除了具有政治人属性外,还有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属性。作为经济人他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道德人他要承担道德上的社会责任,对社会上的各种行为尤其是违法、不道德行为进行公正评论。要使传播秩序良性发展,媒介主体的多重属性必须取得平衡。这就需要媒介从业者不仅要有高超过硬的新闻技能,更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人文修养、道德修养和心理修养,这样才能有新闻专业主义的操守。
总之,媒介化社会的传媒应当与传统相承接,与现代相呼应,以法律为支撑,与制度相倚重,这样的传媒才有利于科学发展。
注 释:
①高鑫、贾秀清:《经济?文化与现代电视传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②江作苏等著:《媒介公信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206~230页。
③吴飞著:《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0页。
④Karen Sanders著,洪伟、高蕊、钟文倩译,《道德与新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