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少儿频道若干问题分析(2)
时间:
彭艳 1由 分享
三、制作理念成人化,导致童年的消亡
电视是我国少年儿童最常接触、最易于接收信息的媒体。不可否认,电视节目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少年儿童的生活,但是国内少儿节目制作理念成人化也一直备受观众和业内人士的抨击。
(一)节目宗旨成人化
2004年举行的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广播电视分论坛的主题是“为孩子说话,说孩子的话,让孩子说话”,这个主题后来成为众多国内少儿频道的办台宗旨。然而事实是现在的“为了孩子”往往是大人心目中的“为了孩子”,少儿节目的内容、模式往往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完全按照成人的想法设置。节目主持人总试图把少儿观众当作自己的学生,把节目办成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动不动就摆大道理,习惯于下定论,让孩子感到索然无味。还有一些少儿节目的编导喜欢预设一个教化目标,然后千方百计地往这方面靠。这样做,完全忽视少儿观众对节目内容的主动读解能力。这种生搬硬套的说教完全抹杀了少儿节目应有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另一方面, 无休无止、各种名目的竞赛,甚至连给1~3岁低幼受众观看的节目都有竞赛环节,如乐器演奏、唱歌、绘画、知识问答及现场竞猜等。这些竞赛节目让观众小小年纪便产生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意识到自己身处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稍有松懈便会被淘汰。这些意识对于成年人的生存来说或许利大于弊,但对小孩子来说必定是痛苦,使他们过早地迈入成人世界。这些少儿节目都是为了培养“好孩子”,而“好孩子”的第一标准就是听话,数年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创新意识太差,都是因为小时候缺乏一种“反叛意识”。
(二)屏幕形象成人化
在少儿节目中我们经常可见小孩子的身影,他们或主持节目或参与节目,这或许是节目制作方体现“让孩子说话”,贴近少儿观众心理的一大策略。然而这些孩子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和现实世界的真实儿童相差太远。不管是地方频道还是央视少儿频道的才艺节目展示中,总免不了看到这样的身影:小小的人儿,穿着暴露,化着时尚的烟熏妆,衬托两只本是清纯的眼睛无比的狐媚,一边唱着情呀爱呀一边跳着劲舞。又或是四五岁的小朋友们在节目里说些鬼马精灵逗大人们乐的话语,然这些话语并不是出自他们真实的心声,不过是节目方为收视率策划编写出来的戏剧语言而已。在占据少儿节目半壁江山的动画片中,不乏可爱经典的动漫形象,但令人堪忧的是越来越多的国产少儿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成人化趋势严重。
对于忙碌工作的父母来说,电视机无疑是伴随孩子成长的保姆。对于最富想象力和模仿力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电视不仅是消遣娱乐的工具,更是他们认知世界的通道。因此,作为最能够吸引少儿观众眼球的少儿节目,责任便显得尤为重大。如何制作真正让少儿观众喜欢的节目,如何在知识教育之外对少儿观众的精神和心灵进行启迪,少儿节目和少儿频道如何真正做到“为孩子说话,说孩子的话,让孩子说话”,电视工作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