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论文
毛概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论文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起步阶段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毛概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毛概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论文篇一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审视国内外发展形势,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诚然,经济与生态冲突的迹象比比皆是: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牧场退化,物种灭绝,资源紧缺„„无不标志着经济与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日益紧张。如果经济与生态不能相互协调,势必两败俱伤。之前经济的发展以能源的耗竭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又负反馈制约经济的发展。恶性的循环最终也导致了经济的衰退,生态的恶化。因此,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与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就尤为重要。
1.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供给和支撑。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承载力差,这些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另一方面,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小康社会,不仅迫切要求解决发展“低水平”、“不全面”、“不协调”的突出问题,而且还要求保持和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探索并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
2.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相比,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平等,即人与自然的平等、当代人之间的平等。生态文明是充分体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相统一、社会公平与生态公平相统一的文明,是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相统一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际上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统一。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自然与生态的平衡和发展,必然有利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破坏,人与人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必然遭到破坏。所以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3.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是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多赢,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孤立、片面,不计代价、不能持续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持续发展,最终目标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包括拥有一个能够支撑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一个优美舒适的生存环境,一个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条件、安全及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的社会环境等。现阶段最迫切的目标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们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需求。也就是说,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保持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
第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类本身是自然生态的组成要素,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人类自身是生态文明的主体,处于主动而不是被动的地位。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人类简单地去“主宰”或“统治”自然,而是人类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说,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全面协调发展,而且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因为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换言之,就是在推进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同时还要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所以,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而生态文明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和重要标志,是生态建设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1.提高公民生态意识。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那么,如何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呢?第一,要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教育。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科学知识的缺乏和对生态环境的无知,尤其是受“人定胜天”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观念和西方“物质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民众中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淡薄,对自然界往往是索取多投入少,利用多建设少,掠夺多保护少,从而有意无意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提高公民生态文明意识,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既可以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又要使人们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过去不适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真正把生态文明意识融入思想深处,提高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生态文明成为广大公民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
第二,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提高广大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既要加强宣传教育,更要营造必要的社会氛围。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消除浪费性和污染性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倡导科学合理绿色的消费模式,从而帮助人们摆脱无止境的物质欲望追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切实地把党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真正做到力行生态文明理念。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需要。如前所述,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我们也付出了高昂代价。目前,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如果不根本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经济发展的停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我们党总结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生态文明从价值理念向经济社会建设领域拓展的突破口之一,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切入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把提高资源利用率作为出发点,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条件,形成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并存的产业结构;要不断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要在继续重视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推进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摆脱长期形成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二要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提高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实力。要把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要加强环境保护。处理好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相统一。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从改变增长模式入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增长大体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的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直线式单向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与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出成正比。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这意味着以尽可能小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成本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资源和环境的状况已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构成严重制约。这表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其次,发展循环经济也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现实难题的根本出路。因为循环经济立足于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循环使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约束的问题,又可以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不仅体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可以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真正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合理绿色的生产消费模式。
4.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宣传、道德呼唤上,必须认真贯彻十七大提出的“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的基本方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法规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必须完善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另一方面,要提高法律监督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秩序。要真正发挥法律的调整作用,就必须有高效能的行政执法和完善的执法监督机制。这样才能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对各级政府生态环境执法的监督,防止出现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同时,加大对生态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使生态文明建设秩序规范有序,依法进行。同时,要建立生态文明的综合评价和定量考核制度。评价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只看GDP、经济增长率、利税等指标,必须将其与生态环境指标综合起来看待。同样,在评价衡量领导干部的政绩时也不能习惯于只看当前的经济指标,不注重长远的社会效益。
这是多年来导致一些地方领导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尽快出台生态环境综合定量指标体系,作为干部政绩评价的依据,把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幸福的生产生活。
毛概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论文篇二
《谈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字: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工业文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1马克思主义提出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深刻批判,提出了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形成了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类的生产目的是获取使用价值,人与自然基本上维持一种原始的共生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造成生产的无限扩张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因此,他们向人类发出警告,并指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社会化了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1.2建设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工业文明过度张扬人的主体性而贬低自然价值,在使人类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人类开始自觉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均衡发展的思想。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形成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1.3我国领导人提出的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观点及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使我们付出沉重代价,能源紧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也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在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观点。第三代领导集体则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995年9月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在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他提出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且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思想。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并且提出了包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内的“五个统筹”,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2005年2月在阐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时,明确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则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七大到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与十七大报告相比,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一,强调统筹各种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的共同推进。第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第三,强调采用市场手段实现生态文明。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提出新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次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2.生态文明的内涵阐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1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
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
公正,就是要尊重自然权益实现生态公正,保障人的权益实现社会公正;高效,就是要寻求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平衡和生产力的生态效率、经济生产系统具有低投入、无污染、高产出的经济效率和人类社会体系制度规范完善运行平稳的社会效率;和谐,就是要谋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公平和谐,以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人文发展,就是要追求具有品质、品味、健康、尊严的崇高人格。公正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效率是生态文明的手段,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保障,人文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终极目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2不同角度看待生态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是一个必然实现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从人类世界历史生态、文化生态和现实生态出发,在生态全球化背景下,以提升人格文明、生态文明、产业文明为发展方向;以发展宪政、优化体制、优化结构、促进公民意识和认知水平;以真诚的民主来反映公民的社会存在,建立社会公众信仰及其相应的伦理精神的法制秩序,让社会各阶层利益公开自由的表达权利以期让社会真理能够真实的公共表达;将人格质量的提升放在国民教育的首位,来提高人在群体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将生态文明发展放在战略首位,来提高文明产业化社会的上升能力;将未来优先的战略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来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产业能力;将公众人本信念及其相应的伦理精神的法制秩序放在推动联合国改革的首位,让国际社会各阶层利益公开自由的表达权利以期让社会真理能够真实的公共表达,来提高联合国维护和尊重人的能力,走生态文明发展的国家发展道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2.1广义的角度阐释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如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的定义。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广义的生态文明包括多层含义。第一,在文化价值上,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价值需求、规范和目标,使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文化意识。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他人需求为目标,践行可持续消费。第三,在社会结构上,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2.2狭义的角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狭义的生态文明要求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粗放利用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3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生态文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现代化理论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生态哲学是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当代主客观一体化的生态哲学启始于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其主题是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生态伦理学是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生态伦理学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生态伦理学认为,当代人不能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生态经济学认为,相对于生态系统,经济规模发展得越大,施加给地球自然的压力越多。生态经济学提出,把处理污染物的费用包括在产品成本之中,经济政策的形成必须以生态原理建立的框架为基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研究利用生态优势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理论。建设生态现代化,必须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综合起来考虑,加快推进发展模式由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
3.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1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较集中的体现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上,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构成了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必须以自然界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人通过实践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但“我们不要过分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只会带来灾难”。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博大精深,是我们党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源泉。建国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改变因长期战争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提出要大力植树造林以消灭荒地荒山、改变自然面貌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多年来粗放型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一些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并引起了很多社会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渐从毛泽东最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强调,发展到侧重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在十六大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以胡锦涛同志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和措施。党的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可以看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创新,不断与时俱进,并将成果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2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和升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改革开放以前,对于生态环境的理解仅仅局限在简单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层面。从1978年开始,党和国家领导人逐渐意识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这一思路反映在从“十二大”开始直至“十五大”的党代会报告中,先后出现人口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等关键词。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起飞和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力持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曾一度面临较为严重的“生态危机”。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奋斗目标之一。同时,新修改的党章中,也加入了“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内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提出,正式确立了“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正式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2012年的报告中,“生态文明”的地位进一步凸显,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并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对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路线是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就是“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从无到有,从提出到付诸实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对社会主义事业顶层设计的科学完善,对执政兴国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3.3生态文明是顺应自然、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然和途径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的事业。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则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和深远战略意义。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幅员大国,在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能造福于13亿人口,又将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了百年的工业革命,借助其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先走一步,生态文明已具雏形,其成果惠及约10亿人口。但全球尚有50多亿人口处在工业文明初期或中期,生态文明建设才刚刚起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罕见的奇迹。同时,经济高速发展也带来了深刻教训,如在资源、环境等方面付出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进一步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这些矛盾和问题可以说直接或间接由传统工业化造成的,若靠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日益深化。而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克服危机的明智之举。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只有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才能提高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只有走生态文明路子,才能突破种种瓶颈制约,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要尽快消除因过度开发而造成的生态环境危机,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努力建设以天蓝、地绿、水净为主要标志的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一项很有远见、很有深意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顺应自然、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2]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言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