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药学 >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以及预防措施论文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以及预防措施论文

时间: 谢桦657 分享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以及预防措施论文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论是剂量相关型的,还是质变型的,引起人体发生生理、病理改变,在临床上出现的症状或体征基本是接近或相似的。今天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以及预防措施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以及预防措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抗菌药物是指杀灭细菌或抑制其正常生长繁殖及功能代谢的一类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具有抗菌作用的化学药物等,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并在治疗疾病、维护人类健康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的绝大多数抗菌药物的安全性是良好的,但仍有一些抗菌药物因自身固有的毒副反应,或受患者生理方面或疾病因素影响,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诱发或产生多种不良反应,有些毒副反应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下面就37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及类型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收集应用抗菌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病历资料37份,其中出现过敏反应14例,患者出现热反应、血清病样反应、或皮疹;胃肠道反应11例,患者表现为恶心、腹部不适、胀气、呕吐和腹泻等;血液系统不良反应2例,患者出现贫血或免疫性血小板功能不全;肝损伤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黄疸、皮肤瘙痒、上腹痛等症状;肾脏损害5例,轻者表现为单纯尿常规或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变和肾功能异常,重者可致肾功能减退,出现管型尿、蛋白尿、血尿,甚至尿毒症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3例,患者出现肌阵挛、惊厥、癫痫,甚至昏迷等“青霉素脑病”样症状。

  1.2方法

  1.2.1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类型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按其产生的主导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机体影响程度与抗菌药物有明显的剂量正相关性,发生率虽高,但死亡率较低的剂量相关型不良反应;另一类是与抗菌药物应用剂量及作用机制无关,但与患者体质因素有密切相关的质变型异常反应,这类不良反应“事先”不可预知或很难预知,虽发生率低,但死亡率极高,临床上一般又可细分为药物特异性反应和药物变态反应两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2.2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论是剂量相关型的,还是质变型的,引起人体发生生理、病理改变,在临床上出现的症状或体征基本是接近或相似的。

  过敏反应实质上也是变态反应的一种较常见的表现形式,前者仅与患者自身体质有关,而后者既与患者体质因素有关,也与抗菌药物因素有密切关系,两者临床症状比较接近或相似。药物热是最常见的抗菌药物相关性变态反应,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均可引发,且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多黏菌素B和磺胺类等。引发药物热的任何药物都可能诱发皮疹,但以β内酰胺类和磺胺类药物更为常见。应用青霉素G,四环素、链霉素和红霉素等可出现血清病样反应。

  胃肠道反应是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的刺激症状和胃肠道感染的相关疾病两方面,但有些情况是两者同时存在的。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就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有时偶尔也可导致患者假膜性肠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抗菌药物引发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临床上主要以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最为常见,但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和出血等相对较为少见。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和某些磺胺类药物等,均可导致患者表现为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一般停用药物后症状减轻并可恢复正常。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药物类可引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甲氧苄啶/磺胺甲?f唑可诱发叶酸缺乏,进而导致巨幼细胞贫血。氯霉素可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与免疫机制有关,但与剂量无明显的关联性。血小板凝集功能受损最常见于抗假单胞菌属的青霉素类,且与使用剂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大剂量应用羧苄西林对血小板的凝集功能损害较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应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依诺沙星、氧氟沙星、林可霉素、灰黄霉素,以及乙酰螺旋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均可导致肝脏功能损害,出现一过性或短暂的转氨酶升高的表现。各种磺胺类药物均可能引起黄疸,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也可导致胆汁淤积型黄疸,停药后大都可恢复正常。应用红霉素、罗红霉素、呋喃妥因可诱发胆汁淤积型黄疸,临床可出现黄疸、皮肤瘙痒、上腹痛等症状。

  磺胺类药物容易在肾小管内形成结晶,引起血尿或阻塞性肾病样症状,甚至会出现少尿或急性肾衰竭,同时也可通过免疫反应诱发肾损害。万古霉素主要损害肾小管,其肾毒性发生率5%左右,若与庆大霉素使用,肾毒性发生率明显提升,可达30%左右。两性霉素B可改变肾上管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尿钾的排出,导致肾功能损害,且发生率较高,几乎可以发生于每个使用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2.3抗菌药物不良反应预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对所有患者,特别是对有过敏体质的患者,要详细询问家族史,了解过敏史或疾病史等。若对某些抗菌药物存在过敏史者,应尽可能避免选用,可选用作用相当、抗菌谱接近的其他抗菌药物;若必须应用此类抗菌药物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及药物反应,并做好相关应急救治准备工作,确保用药安全。

  用药时应注意药物浓度、用药方法、输注速度,以及总剂量等。一些对局部或血管刺激性较大的抗菌药物,注射时应缓慢推药,静脉给药时,配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给药时间不宜过短。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病情等综合情况,结合感染特点或病理生理状态,合理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调整使用剂量。

  用药时要注意了解联合应用的各种抗菌药物包括溶媒的理化性质、浓度要求、主要不良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相互作用等,尽可能地充分考虑,给予积极预防。对毒性相同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可能增加毒副反应的原则上应避免,可选择作用相当的其他抗菌药物替代。同时应注意药物的理化性质,对遇紫外光线易变质的药物,应注意采取避光措施。

  严格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适应证,力争合理规范应用,严密观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与预警机制,积极防范耐药菌株引起的医院感染。

  2、结果

  除与患者自身因素有关外,34例存在用药不合理,3例为使用不当造成。

  3、讨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基本类型、主要表现、产生的基本原因及轻重程度,主要与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部位、药动学、药效学,以及患者个体差异及其耐受程度有密切关系[2]。因此,在预防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上,也应从这几个方面综合分析,采取措施,积极防范。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患者体质差异,在症状出现的早晚及表现形式、预后情况也会各不相同,有的可能是单一的表现,有的则可能是某几种反应或以上多种反应同时并存,对患者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也不尽一致。因此,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和总结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及临床症状,详细记录,为正确及时处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提供真实而科学的依据。

314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