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实现路径研究论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实现路径研究论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其中一个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在以创新的形式吸引人。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成为现实,大众仿佛置于 “思想超市”,选择的空间大大拓展。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能首先从形式上吸引大众、激发大众兴趣的话,尽管是 “科学理论”、“正确舆论” 、“高尚精神” 、“优秀作品”,也会降低被大众感知的机会,当然也就谈不上认同了。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实现路径研究相关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实现路径研究全文如下: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科学命题之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之所以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基础,中国化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核心,而大众化是时代化和中国化的落脚点。
一、专家学者要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在当今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人们往往被“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 、“有没有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等问题所困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之所以 不可超越,之所以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关键在于它将自身的客观真理性建立在历史实践的基础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它的历史科学视野,这种历史科学视野同时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境界,正是这种视野和境界构成 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
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基础上推进,不能以大众化为名而降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避免在大众化过程中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庸俗化。
二、领导干部要时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大众的方向意味着要使广大的劳动者逐步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不顾大多数的劳动者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具体地说就是权力迷信 、拜金主义和伪君子,也就是奋迅所说的 “做戏的虚无党.,其特征就是言行不一、口是心非,表面上看起来很体面,骨子里却是对 自己提倡的东西也不相信的价值观上的虚无主义者。所以,坚持大众的方向,就必须不懈地批判和反对这三样东西。
同时领导干部需要做好“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的示范。“化理论为德性 、化理论为方法”是冯契先生提出的重要思想。就化理论为德性而言,“如果一个人在社会行为中间能够始终一贯,既自尊而又尊重别人,既个性解放而又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李大钊所说的个性自由和大同团结统一的品德,那么他便是把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科学社会主义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行动,成为自己的德性了”。
就化理论为方法而言,就是以智慧的探索所达到的观念和学说,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使之转换为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因为“智慧的核心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它能为人们提供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
三、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大众中实现制度化
常规意义上的制度往往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它通过一定的价值理念和思想凝结而成,而蕴涵其中的思想原则本身不仅是对事物的根本性质、发展规律的揭示和概括,而且也包含了对客观事物的价值评价及其价值追求。
当制度运行时,它便在不同的范围、程度和层次上成为大众共同接受的做法,这些做法 自然而然地演变为大众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而成为大众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道德要求,形成所谓“制度化的头脑”,就是说人们的头脑已经被制度化了,个人的意见事实上受到了惯例的控制,个人的行为事实上也受到了惯例的控制,因而个人的头脑事实上被制度化了。而惯例作为一种制度性的东西,本身就是一个评价行为的尺度,是价值观的载体,包含着对于他人和 自己所必 须遵循的行为原则的一种辨认或辨别,还包含着对这些原则的辩护。
四、贴近群众,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的创新
要用贴近大众习惯的方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避免大众因感觉不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乐趣而产生厌烦情绪。当下值得娶惕的是不契合大众生活的空谈世事和寻章摘句的枯燥说教。前一个问题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重在安顿大众的心灵,揭示马克思主义对于大众体悟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后一个问题说 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始终注意避免将马克思主义 的宜传教育变成程式化、教条化的枯燥说教。对于前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提供意义引领,注重人的生活意义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高度关注日常生活世界,坚持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理论要指导实践,必须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为群众所接受、所感受,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的确立及人文关怀的彰显,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意义,以及从现实生活出发说明人生的根据和意义,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变成 “为他们自己的存在”,变成人们所追求的 “有意义的生活”,坚定大众对于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于后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创新的形式吸引人。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成为现实,大众仿佛置于 “思想超市”,选择的空间大大拓展。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能首先从形式上吸引大众、激发大众兴趣的话,尽管是 “科学理论”、“正确舆论” 、“高尚精神” 、“优秀作品”,也会降低被大众感知的机会,当然也就谈不上认同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保持组织影响、教育影响等传统方式的同时,充分重视传煤影响,发挥传媒的便捷性、形象性、个性化、互动性、兼容性的特点,以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同时,也可借鉴大众文化的运作方式,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文化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