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论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论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和谐社会是我国人民的伟大梦想,每个人都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篇一:《试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 要】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又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内在活力与发展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互动统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充满活力、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刻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应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关于和谐社会
古往今来,和谐社会历来是人们追求的价值理想。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和为贵”、“和而不同”、“兼相爱”、“爱无差等”、“均贫富”、“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等思想无不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这些传统的和谐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他们认为:“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是他们关于未来和谐的理想社会的核心思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八十多年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积极进行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探索。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正式提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和谐社会”的提出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3],可以说,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最深刻论述。列宁也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写进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纲领》,强调“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且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4]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时,就把实现人民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大量培养能够适应中国新形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身心并完”、“亦工亦农”、“亦文亦武”、“多面手”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新时代条件下,邓小平把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具体化为培养“四有”新人,并把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深刻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5]这一论述第一次鲜明地把社会事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具体地贯彻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他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整个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谋划人的发展,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和现实要求,充分展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着眼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又要充分运用辨证思维,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关系。[7]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首先,必须以人为本、切实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自然条件。其次,要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必须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提高人们的民主政治意识,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民主的政治氛围,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动力和精神保证,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再次,要始终关注公平正义,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充分发挥社会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得到尊重支持发挥从而达到社会和谐,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与根本目的。要实现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而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必然要求我们尊重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人的全面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和起步。正如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所说:“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互相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8]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关系,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社会的和谐从本质上说是人的不断发展所形成和表现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存在状态。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9]。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切着眼于人们现实的需要,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政治民主不断进步,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多彩,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随着人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程度亦将逐步提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2] 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R],2004.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2.
[4] 《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8.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8]《江泽民文选》第3卷[M].《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296.
[6]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7] 赵万江,雷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2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9]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篇二:《试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和谐;和谐社会;和谐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原来的“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其中,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这个思想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个理论的提出,反应了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战略、大视野、大思路,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伟大实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和谐”的理念在我国古已有之。有关“和谐”的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与人的和谐
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做人要遵循“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原则,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尊重他人与尊重自己的一致性。墨家创始人墨子则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只有“兼相爱”,“视人若己”,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才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缓解甚至消除冲突,其结果就是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和谐。核心在于“保民而王”和“以德治国”。二是经济和谐。儒家主张对百姓要“先富后教”。孟子也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三是文化和谐。这主要体现为中国文化的一统多元性。
(3)人与自身的和谐
儒家一直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孔子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和谐的根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人与自然的和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的是“天人合一”观。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孔子说:“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可见他反对人类的滥捕滥猎,破坏生态的平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世界的和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比如,道家以“小国寡民”为梦想,主张无欲、无为、无争;墨家以“爱无差等”为梦想,倡导兼爱非攻、尚同尚贤;法家以“富国强兵”为梦想,倡法治,图实效。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儒家描述的“大同社会”。
“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以竞争为主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更是每个社会、每个人的共同愿望。所以说,作为伴随着人类文化诞生以来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的凝聚力在今天仍然推动着人类文明生生不息,具有重要价值。
2、西方思想中的和谐学说
西方也很早就开始追求“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一句著名的哲学格言:“什么是最美的——和谐”。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立和谐观”,认为和谐是产自对立,而不是产自相同的东西。
到了现代,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1803年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1842年,德国空想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则直接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的和谐”,而是“全体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提倡社会和谐”是“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但是,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理论缺陷,无法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无法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结果只能限于空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文明虽然是目前最先进的文明,但它是在种种不和谐的矛盾中产生和运行的,而且这种不和谐现象其本身无法克服,只有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按照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和谐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矛盾体系中各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贯通的稳定状态。因而,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会存在着各方面的矛盾,但这些矛盾是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解决的,不是对抗性的矛盾,社会关系仍然是和谐的。“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则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 3、中国共产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探索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思想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论断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可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论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还是从西方思想史上来讲,都是有非常深刻的思想渊源的。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既是对古今和谐思想的继承,更是对古今和谐思想的发扬和创新。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胡锦涛从六个方面归纳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转16页)(上接15页)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的社会。人民是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发挥全体人民的创造活力,它不可能发展,也难以保持稳定,当然也就没有社会和谐可言。所谓各尽其能,就是要使人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的社会。所谓各得其所,就是要使全体人民获得施展能力的机会,获得利益回报的保障,努力使每个成员各获其岗、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各享其成,既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又有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机制,核心是协调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社会。所谓和谐相处,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其中,人际关系和谐是核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因此,它既要求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体系,又要求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还要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季培林,《和谐社会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邹徐文,《和谐社会新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和谐社会,这一人类代代相传的社会理想,正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范文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 要】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又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内在活力与发展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互动统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充满活力、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刻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应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一、关于和谐社会
古往今来,和谐社会历来是人们追求的价值理想。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和为贵”、“和而不同”、“兼相爱”、“爱无差等”、“均贫富”、“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等思想无不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这些传统的和谐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他们认为:“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是他们关于未来和谐的理想社会的核心思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八十多年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积极进行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探索。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正式提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和谐社会”的提出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3],可以说,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最深刻论述。列宁也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写进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纲领》,强调“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且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4]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时,就把实现人民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大量培养能够适应中国新形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身心并完”、“亦工亦农”、“亦文亦武”、“多面手”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新时代条件下,邓小平把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具体化为培养“四有”新人,并把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深刻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5]这一论述第一次鲜明地把社会事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具体地贯彻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他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整个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谋划人的发展,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和现实要求,充分展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着眼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又要充分运用辨证思维,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关系。[7]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首先,必须以人为本、切实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自然条件。其次,要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必须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提高人们的民主政治意识,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民主的政治氛围,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动力和精神保证,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再次,要始终关注公平正义,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充分发挥社会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得到尊重支持发挥从而达到社会和谐,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与根本目的。要实现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而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必然要求我们尊重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人的全面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和起步。正如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所说:“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互相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8]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关系,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社会的和谐从本质上说是人的不断发展所形成和表现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存在状态。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9]。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切着眼于人们现实的需要,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政治民主不断进步,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多彩,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随着人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程度亦将逐步提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2] 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R],2004.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2.
[4] 《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8.
[5][8]《江泽民文选》第3卷[M].《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296.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6]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7] 赵万江,雷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2期.
[9]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篇二:《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和谐;和谐社会;和谐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原来的“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其中,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这个思想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个理论的提出,反应了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战略、大视野、大思路,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伟大实践。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和谐”的理念在我国古已有之。有关“和谐”的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与人的和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做人要遵循“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原则,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尊重他人与尊重自己的一致性。墨家创始人墨子则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只有“兼相爱”,“视人若己”,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才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缓解甚至消除冲突,其结果就是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人与社会的和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和谐。核心在于“保民而王”和“以德治国”。二是经济和谐。儒家主张对百姓要“先富后教”。孟子也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三是文化和谐。这主要体现为中国文化的一统多元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人与自身的和谐
儒家一直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孔子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和谐的根基。
(4)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的是“天人合一”观。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孔子说:“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可见他反对人类的滥捕滥猎,破坏生态的平衡。
(5)世界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比如,道家以“小国寡民”为梦想,主张无欲、无为、无争;墨家以“爱无差等”为梦想,倡导兼爱非攻、尚同尚贤;法家以“富国强兵”为梦想,倡法治,图实效。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儒家描述的“大同社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以竞争为主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更是每个社会、每个人的共同愿望。所以说,作为伴随着人类文化诞生以来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的凝聚力在今天仍然推动着人类文明生生不息,具有重要价值。
2、西方思想中的和谐学说
西方也很早就开始追求“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一句著名的哲学格言:“什么是最美的——和谐”。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立和谐观”,认为和谐是产自对立,而不是产自相同的东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到了现代,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1803年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1842年,德国空想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则直接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的和谐”,而是“全体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提倡社会和谐”是“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但是,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理论缺陷,无法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无法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结果只能限于空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文明虽然是目前最先进的文明,但它是在种种不和谐的矛盾中产生和运行的,而且这种不和谐现象其本身无法克服,只有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按照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和谐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矛盾体系中各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贯通的稳定状态。因而,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会存在着各方面的矛盾,但这些矛盾是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解决的,不是对抗性的矛盾,社会关系仍然是和谐的。“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则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 3、中国共产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探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思想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论断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可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论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还是从西方思想史上来讲,都是有非常深刻的思想渊源的。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既是对古今和谐思想的继承,更是对古今和谐思想的发扬和创新。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胡锦涛从六个方面归纳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转16页)(上接15页)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的社会。人民是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发挥全体人民的创造活力,它不可能发展,也难以保持稳定,当然也就没有社会和谐可言。所谓各尽其能,就是要使人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的社会。所谓各得其所,就是要使全体人民获得施展能力的机会,获得利益回报的保障,努力使每个成员各获其岗、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各享其成,既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又有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机制,核心是协调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社会。所谓和谐相处,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其中,人际关系和谐是核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因此,它既要求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体系,又要求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还要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季培林,《和谐社会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邹徐文,《和谐社会新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篇三:《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提升,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在本文我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和谐;定义;阶段;方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的内容对我们来说无疑是新的,在这里我简单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和谐社会的定义的思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胡锦涛在2005年2月的中央党校省部研讨班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然状态,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表明了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和必然趋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和谐社会中是否还有社会矛盾的存在呢?在我看来,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社会矛盾都会存在。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是相对于“不和谐社会”而言,两种社会的最大差别在于能否用和谐的方法来解决社会矛盾。和谐社会应该是既能发展生产力,又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既能不断张扬人的主体性,扩大人的自由度,又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既能理性的把握自己,又能使人们最大限度的得到自身发展。
二、和谐社会历史阶段的思考
我们已经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往至今的社会都算不上和谐社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奴隶社会开始就是少数人绝对管理多数人的社会,在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社会中,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三种历史局限:一是地位上的唯我独尊;二是分配上的唯我多的或独得;三是思想上的唯我正确。这就决定了以往的社会都不是和谐社会。
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是和谐社会,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从不和谐社会向和谐社会过度的阶段,因为这个社会还有很多的不和谐现象存在。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各方面的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次,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三,体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能适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四,在人与自然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使生产力获得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污染,损害了生产力的发展潜力,从而实质上损害了人的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我看来和谐社会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一,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我国有建设和谐社会有利的客观条件,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社会事业等提供更充分的准备;在我国各阶层,各民族,各团体在政治上享有平等的地位,这为化解各阶层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在主观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各代领导人都有和谐的理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理论等,都是与和谐相关的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阶段论、发展理论等思想的提出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增长而且有利于增进团结协作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提出的 “三个代表”思想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正是在前面几代人不懈努力探索的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2005年2月正式提出了和谐社会理论,并进行了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系列工作。
第二,具备一定的和谐的方法。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发展经济,而且要处理好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建设和谐社会无疑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丰富的物质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贫穷就会出现欺诈掠夺,带来社会不稳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只有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大家的日子好过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才会减少,和谐才有了基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要提高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文化素质提高了就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素质提高了就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辨明是非,懂得人活着为了什么,要做什么;提高政治素质就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的富裕幸福而努力;提高道德素质就能诚实守信、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处、团结友爱,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提高身体素质是进行开创事业,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
(3)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如果有丰富的物质基础,但如果没有良好生存环境,社会不可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和谐有赖于人和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资源相适应,人类生产必须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来进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同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的关系,坚决改变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和谐。
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人们有较高的素质和良好的思想境界,又有一个优美的生存环境,这样才是和谐的社会。
第三,做到两者的统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系统工程,要立足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要有步骤地全面加以推进。我在上面谈论到的两点不是孤立存在的,缺少任何一方,和谐社会都不能实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有坚定的思想基础,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奠定的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根本利益的一致,有全体人民思想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R],200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梁道刚.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J].《求实》,2005(1).
[3]郭欣根.深化理论研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J].《社会主义研究》,2006(2).
[4]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