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的相关论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的相关论文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我国的优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论文篇一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有着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核,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的基础。如何使这种优良道德传统适应时代要求,在现在和未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解决现实问题,需要以理性的思维、积极的理念去探寻其现代转化的现实路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道德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转化
一、全面认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形成的影响人们处理各种关系、指导实践且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则是其中具有合理因素,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能够为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作出积极影响的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其内涵而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1]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仁”,二是“义”,三是“礼”,更重要的是要用“礼”来感化、诱导、教育人们,所以“隆礼重法”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治国安邦”的最有效的“治国之道”[2];四是“信”,与“诚”紧密联系,凸显了中华民族以诚信为立身之本的理念;五是“忠”,六是“孝”,七是“廉”;八是和,讲求“中庸之道”,谋“和合”、求“大同”,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等等。如此种种,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得以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其精神内核深深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时至今日,面对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世界,社会中出现道德信仰匮乏、道德力量削弱、道德实践遇阻的现象,加强道德建设成为必然选择,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发挥其现代价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价值观,即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核心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居于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社会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规则。[3]核心价值观凭借其所拥有的主导性、传导性、理想性等特征,影响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源于人民群众的广泛的价值认同、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紧密联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在党的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分别体现了一定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紧密联系的整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价值观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之魂,有着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助力。
二、辩证看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与其之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5]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良文化、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社会习俗、价值认同,作为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今天仍然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所蕴含的“仁”、“义”、“礼”、“信”、“忠”、“孝”、“廉”、“和”等观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内容,“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6]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良传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英语,都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良道德传统为“根”为“源”,又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创新,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培育和践行,能够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顺应时代发展、丰富其内涵,经过不断激荡洗涤、历久弥新,蕴含着解决当代问题的重要启示。
三、避免两种错误倾向,探寻优良道德传统融合转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外来文化曾做如下论述:“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其实对待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如此,要以当今时代、现实的社会为背景,以“扬弃”和“创生”的精神理念对道德传统进行传承、融合和转化。
一方面,要以理性思维剔除传统道德中的糟粕,避免“全盘否定”的错误倾向。传统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社会条件紧密相关,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形成有着特殊的背景,是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视伦理纲常的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难免包含一些与时代发展要求相悖的成分,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全盘否定”亦不可取,要学会汲取传统道德的合理成分、顺应时代要求,去粗取精,批判继承。
另一方面,又要以积极理念去汲取传统道德中的精华,避免过分夸大的错误倾向。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其形成于传统社会,但其所蕴涵的“仁”、“义”、“礼”、“信”、“忠”、“孝”、“廉”、“和”等精神内核,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何结合时代要求去解读、传承和升华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要认识到优良道德传统作为思想文化的一种,其作用发挥又具有内隐性、渐进性、条件性,要避免过分夸大的绝对化倾向。
此外,还要特别注重优良道德传统的现代转化,探寻有效转化的现实路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从过去走来,要想使其在现在乃至未来发挥作用,需要进行一定的融合和转化,顺应一定时空、一定社会的要求,探寻其有效转化的现实途径显得尤为关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以优良道德传统读物为载体,形成新的“经典”;二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传承与创新;三是发挥榜样作用,形成道德示范;四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全社会的自觉践行;五是运用现代科技,拓宽宣传、转化渠道;六是重视学校教育,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罗国杰: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与“糟粕”.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1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王燕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总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4.12。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第3版,《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
[5]《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22页,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7].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论文篇二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学探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 要】传统道德历经几千年沉淀,熔铸了深邃的智慧,其看待问题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对现代生活有着深刻的启发。讲好这一部分内容,需要在教材基础上拓展创新,增加人性角度和因果方法论,充分揭示传统道德的精髓,提高教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统道德;原则;内容;精髓
教育部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第二节的题目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包涵三方面内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关于第二个方面,也就是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教材归纳的完整性值得商榷,归纳的内容也不够深刻,没有抓住精髓从贯通古今的角度深入分析其时代价值,而是就传统讲传统。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有限,甚至在一些学生心目中形成“老生常谈、不过如此”的印象。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受到传统智慧的启发,而且不利于学生形成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削弱爱国主义的情感。因此笔者建议,对这一内容的教学要在教材基础上深挖一步,细化一些。
1.教学的原则
首先,对道德的认知除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外,还应该有人性主义的角度。所谓人性,概括说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点与需求。比如趋利避害,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样的生活条件下,人都有追求快乐、趋利避害的内在要求。是否能实现这些要求成为道德评判的标准,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由于人性的基本内容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性、稳定性,因此传统社会形成的人际交往基本规范也就有了永恒性。道德针对的人与事随历史不断变化,但内核是一以贯之的,重要的是把握精髓,而不是借形式变化否定内容。这样一来,传统道德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就明显增强了。其次,传统道德本身的思维方式或教育方式是因果论,认为所有现象最根本的起因是人内心的“念头”,看问题不能只看现在,而应该从第一念出发,看清因果相续的连锁反应。如果从长远与最终的结局看,这一念能带来好处,那就是善的。如果不能,就“防患于未然”,及时断掉这个念头。这种因果论的教育方式承认人有向上的本能,通过分析结局让人们看清行为本质,自主选择道德行为,尊重了人的主体性,很适合大学生。比单纯说教和灌输更少逆反,效果更好。
2.教学的具体内容
2.1去掉“智”的道德体系值得商榷
教材对传统道德总结出六条内涵,仔细分析这六条里面有四条就是古代儒家“五常”中的“仁”、“义”、“礼”“信”,但把儒家的“智”去掉了,增加了“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最求”,和“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形成现在的六条。儒家“五常”中的“智”,要求待人处事要有智慧,避免教条化和片面性。有智慧的人能全面看问题,能是把对立的事情综合起来,能看到每一个事情正反不同的侧面。比如“仁”,本意是指替别人着想,但是如果没有智慧,不考虑自己的真正目的和别人的心愿就会把善良变成讨好、强加、甚至伤害。所以每一条道德都需要智慧作指导,否则常常会过犹不及。智慧是道德不可缺少的因素,教材把这一点去掉,似乎并不可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顺序上,教材把为国家奉献的“忠义”精神放在第一位,合乎有国才有家的道德要求,但是爱国家首先是从爱故土爱家人培养起来的,没有热爱家乡亲人的感情起点和逻辑起点,哪来对“祖国”的概念和情感?所以考虑到事实发生的逻辑,把仁爱放在第一位更恰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仁者爱人,用在人际关系上就是和谐或团体协调。结合人性论和因果论,“仁”有三方面含义。一是“仁”起源于血缘天性。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段话是儒家对仁的因果关系的理解。人在家庭中由于血缘亲情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到了社会上就会对象征父亲权威的领导或规则尊敬遵守,对处于同辈的同事、朋友友好相处。会把爱从家庭扩充到社会,所以孝悌是仁爱的根本。现代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在幼年时期与照顾着形成的关系会成为将来社会关系的模板,也证明了儒家理论的正确性。二是“仁”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比如古代人反对挖矿,反对为了人的利益破坏自然,他们看到人的一举一动对自然造成的影响,不是他们不知道享受,但是在他们看来,人和环境是平等的,众生平等并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怜悯之心,而是他们认为只考虑到个人享受,不考虑千秋万代,不考虑整体关联,后果会很严重。现代人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一切都要按照人的需要去摆布,现代工业化国家不断享受环境,这种无止境的开发比带来的舒适后果可怕得多。古人看到的是其中的因果。他们讲整体主义并不是愚蠢,如果仅仅看到古人不如现代人更有效果,更有利益,就会忽视他们更最深层的智慧。他们是从更深更广更为远大的胸怀来看待人类发展的。三是“仁”的心理基础是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从心理层面讲,就是对自己的和谐,“境由心生”,世界都是人构建出来的。人内心对自己有更多的苛责,就会对别人要求过多,对自己和谐,就会对别人友爱。人际关系和谐是内心和谐的折射,只有善待自己才能善待别人。对自己狠的人,对别人也狠,这样的人会想:我做好了,你为什么不能做好?我压抑了,你为什么不能压抑?所以仁爱是从爱自己出发来爱别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2.3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注重整体、国家、民族利益,谈到的是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就是集体的一个部分,没有超越集体的个人利益。反过来说整体又是个人的组合,当个人与整体利益一致时,没有问题。关键是不一致时如何处理?“天堂与地狱”的故事形象地揭示了其中的道理,如果每个人只想着自己,大家都吃不上东西,如果我为人人,就会人人为我。这也就是义与利的关系,关心整体和他人利益就是“义”,关心个人利益就是“利”,责任与奉献就是“义”的表现,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把责任与奉献放在第一位。从大的方面讲,只有营造好和谐的大环境,个人才能在其中享受美好生活,追求自我价值。道家从另外角度解读这一问题,道家认为“外其身而生”,“无私”的人才能长生。比如现代社会的仇富,原因就在这里,难得的东西是人们共同追求的,一旦被某一个人掌握,必然引起纷争。把自己放在风口浪尖上的人会被别人拽下来,把自己和环境融为一体,就能保证个人的平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享受别人未享受的就会受到报复、惩罚,所以要先天下之忧而忧,而不是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大家都满意了,看到走在最后的你,反而会心生敬仰。道家从人性特点出发,提出了更深层次的义利观。有人认为,儒家是“阳谋”,讲入世的一面,道家是“阴谋”,看到出世的一面,把儒道结合起来,会给后人更为全面的启发。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论文篇三
《浅谈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时代价值》
论文关键词:道德传统 道德建设 时代价值
论文摘要: 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剧烈的变革,由此带来人们思想、观念、信仰的多方面冲突与变化,而中国又有着五千年悠远流传的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与今天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确对待它们会给中国带来无穷的力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华民族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五千年悠久的 历史创造出了无数光辉灿烂的文化,而注重人生、长于伦理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伦理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秩序和自我人生规范的自觉理性约定,则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 发展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主宰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这里所说的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含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和内容,今天社会所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方面都可以从我国优良的文化道德中找到渊源。
如“夙夜在公”、“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奉献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气节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操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节约精神;“满招损,谦受益”、“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吾师”的谦虚谨慎好学的精神;“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言为重百金轻”的诚信美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待人处事原则;“克已”、“内讼”、“养心”、“慎独”的道德品质要求等等,都是我们应加以推广的优良传统。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迁,也无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文化内核都会在无形之中发挥着坐标和导向作用,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模式正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兴旺、人民富裕发挥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拜金主义、坑蒙拐骗、黄赌毒等消极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沉渣泛起,本只限于经济领域的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原则,却被一些人当作基本的人生信仰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方式。这些就为我们今天的道德体系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要求,而对传统伦理道德精华的提取与吸纳就有了其现实的紧迫性,下面我们就从 现代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三大领城,探讨一下中国传统道德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传统伦理道德对杜会公德建设的价值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 自然之间的关系。”它对社会风气的好坏起着最直接的影响与制约作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公德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完善,因此全社会应承担起促进我国社会公德规范体系的形成,但其需多层面去努力。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家国同构”,因此,孟子讲的仁、义、礼、智“四端”以及董仲舒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德”的理论,都含有基本的公德规范在内,这些规范只要剔除糟粕,经过加工改造,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德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启迪作用。
就爱国而言,当今社会尽管每个普通公民与国家的利益关系相对于计划经济时代有很大的不同,每个人在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中的地位也会不断的调整变化,但每个人所负有的维护国家尊严、统一和声誉的义务是永远不会改变和不可推卸的。古人“临患不忘国,忠也。图国忘死,贞也”的古训,近代梁启超“以国事为己事,以国权为己权,以国耻为己耻,以国荣为己荣”的名言等等,这都是我们引以自豪的光荣传统。就团结友善而言,是我们待人乃至于对待其他动物和自然界必须遵守的道德信条。我国古代贤哲历来主张以“仁爱”、“友善”待人。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孟子也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孔孟的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的思想是以“仁爱”为基础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加剧,利益矛盾频生,但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人道主义精神,仍然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实现社会安定,民风美善的精神力量。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对当代公德建设的价值启迪,从道德修养方面来讲,还体现在诸如“慎独”境界的追求和敬畏之心的培养等,《中庸》曾有“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正因如此,在中国古代有极多的诸如元代哲人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道德佳话流传。在我们的公德建设中,“慎独”境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公共生活通常是与众多陌生人相处,因此公德最需要人们有高度的自觉性去维护。
二、传统伦理道德对职业道德建设的价值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中关于职业道德的遗产是非常丰富的。《尚书》中记载了官吏的道德规范,“宽而粟、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孙子兵法》中对军人有如下的规定:“将者,智、信、仁、勇、严”。对医法的记载,有从《黄帝内经》中“疏五过”、“征四失”到扁鹊“随俗而变”的高尚医德,这都表明我国古代职业道德思想的产生几乎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一样源远流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当前职业道德建设的现代启迪,首先表现在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干的传统伦理的“义利合一”这一基本原则的现代意义上。职业道德与职业的功利行为直接相关,因而如何在职业谋利行为中遵守基本的道义原则,使谋利行为与道义行为达到内在的统一,是职业道德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一个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儒家的传统道德历来主张义利合一的基本原则:见利思义,不谋不义之财,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就意在此;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自觉遵守义大于利的原则,必要时做到“舍利取义”甚至“舍生取义”。 这些思想对我们确立市场 经济条件下的正确义利观,改变某些领域里维利是图的不良倾向,有着极富针对性的启迪作用。传统道德对职业道德的价值,还体现在许多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中。如为政者的职业道德,孔子就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一思想对今天为政者形成正直、清廉、刚正、公正的职业道德无疑有重要意义。又如教师的职业道德,韩愈在《师说》中把师德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三个基本规范,这对今天的师德建设有启迪意义。还如医生的职业道德,古代医学著作中有不少内容:“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亲、无自妄尊、不可骄饰”;“疾小不可云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用药无别”等等,这些对今天的医德建设显然有着借鉴意义。
三、传统伦理道德对家庭道德建设的价值
家庭美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根据其总的道德要求所制定的,调节人们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关系和行为的道德准则。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家庭道德反映出一定阶级社会整体道德水准。随着市场经济的 发展,家庭道德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家庭暴力、离婚率上升、虐待老人儿童、重婚现象增多等等。这些不道德行为破坏了家庭婚姻关系,危害了社会稳定,因此,需要对公民进行家庭美德 教育。
当今社会的家庭道德建设主要是从当今社会生活的要求出发,但是对传统家庭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也仍需注重,它们对今天家庭道德建设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中国传统道德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尽的道德责任,从《尚书》中最早提出“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关系,再到《礼记》中所强调的“十义”,即所谓“父慈、子孝、兄良、弟梯、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从不同方面规定了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伦要求,尽管其中不乏糟粕,但从总体上来看,其主旨无疑对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与其他社会、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慈孝”的道德规范在去除了“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的封建因素后,在今天可以启迪父母对子女抚养和教育时既要有关爱之心,又要遵循爱而不溺的原则。作为子女,无论从家庭还是从社会的角度都应当把孝敬赡养老人当作义不容辞的义务。孟子日:“亲,仁也;敬长,义也。”即此道理;传统道德“贞”的道德规范可以启迪夫妇双方在性道德上履行忠诚、忠贞的道德义务;“敬”的道德规范在扬弃了礼教成分后,在今天则可要求在家庭成员中确立一种彼此平等、相互尊重、宽容和信任的基本道德规范;“佛”的道德规范在去除了“以长为尊”的不平等因素后,有利于在我们今天家庭的兄弟姐妹中形成彼此敬重、相互关爱的道德情感氛围。因此,将传统美德中精华之处借鉴、吸收和应用于 现代社会家庭,必将能形成良好的家庭道德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是十分丰富的。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德性修养、充实自我心性及为现代化的实现提供精神和德性方面的保障等,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在当今社会,合理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将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5.议论文关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