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问题 > 人口问题论文免费范文

人口问题论文免费范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人口问题论文免费范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0年来,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人口问题仍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口问题论文免费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口问题论文免费范文篇1

  浅析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在此前的三十年里,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享受到了人口红利。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是中国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下的中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预计在21世纪上半叶,将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高峰。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由金字塔形向倒金字塔形逐渐转变,总抚养比越高,人口红利越低。而伴随抚养比的上升,全社会用来抚养的压力增加,GDP构成中消费率上升,储蓄率降低,投资高速减少,进而降低经济的速度发展甚至阻碍经济常规发展。人口红利消失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挑战。

  一、问题引出与分析

  (一)年轻人数量减少引起的内需减少

  从表面上看,与老年人相比,劳动适龄人口在消费的欲望和消费能力更强,这也就意味着,当我国当代的年轻人的数量在不断下降,年轻人占总人口比例越来越低的时候,我国的内需也就越来越弱。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观察我们会发现,当今的中国经济一直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换句话说,我国面临的最大的经济问题不在于如何提高生产效率,而在于如何解决内需不足、消化已有产能上。

  从理论上分析,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每个个体都可以平稳的度过自己的一生,而不会今朝有酒今朝醉,所以当人们在进入壮年和中年之后,由于收入日益增加,这时收入就会大于消费,而此时,虽然青壮年的收入增加了,但是同时也会偿还在青年时期欠下的债务,更重要的是可以积蓄钱财以备养老。政府一再强调提振内需,可是却没看到内需不是靠短期政策可以提振的,那是由长期的人口趋势所决定的。由于现在的人口结构已经定型,注定中国内需会越来越低,导致经济持续低迷甚至下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年轻人数量减少导致压力过重

  众所周知,竞争不仅能够激发人的创造能力,使人思想敏捷、反应灵活;而且在竞争的紧张情绪状态下,个人的潜力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来,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个道理。然而现实却是,处于最富有创造力的年龄段的年轻人数量一旦下降,同辈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必然就会同时下降。当一个国家失去了创造力,那么这个国家必然会变成一潭死水。没有高精尖技术的支撑,一国经济的发展也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国家财政也无力为科技创新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因此恶性循环便形成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与此同时,在计划生育的国家政策下,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放开,我国大多数的家庭结构是四个老人、两个年轻人和两个孩子。年轻人少意味着每个年轻人的养老负担更重,抚养孩子的责任更大,当一个年轻家庭要负担双方4个老人和2个孩子时,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年轻人能否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工作、生产中去尚且不说,又何谈创新?何谈发展生产力?

  (三)老年人数量增加,社会净创造财富值越低

  从某种程度上看,如果通过抚养儿童,人们还可以在儿童长大后获得回报,那么立足当下,老年人所创造的财富已成定值,社会抚养老人将会是一笔基于现有财富的净支出。由于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会形成短缺并老化,工资持续上升,经济竞争的劳动力红利下降,而产品中所含的养老成本将急剧上升。由劳动力短缺,劳动力工资上涨,产业成本急剧上升,出口竞争力大幅度下降。我们在人口增速会自然降低下来的变化趋势上,又人为地强制推行了计划生育,结果必然是“未富先老,未强先衰”。从未来变化推测,这样的经济衰退,可能是长时间的,并且幅度有可能较大。

  中国人口结构的转变以及中国人口的深层次变化引起了包括劳动力数量下降、社会负担增加、经济失去活力、储蓄率降低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由中国人口结构引起的经济社会问题,我国深化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二、问题解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调整人口政策,规避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影响

  自从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之后,政府更加注重对人口结构的调整,通过开放生育政策,实现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一方面,婴儿数量的增加会加大对医疗、妇产、儿童用品、文化教育的需求上升,为社会上更多人提供就业创业的契机,同时刺激了儿童监护人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结合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情况来看,即便是政府鼓励生育,人口增长速度也很缓慢,究其原因还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养孩子的成本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放开人口生育更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确保中国始终占据充足的国际竞争力。

  (二)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弥补劳动红利的消失带来的问题

  虽然我们的人口红利逆转下行,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和海外留学,使中华民族积累了规模巨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本。加快改革高等和职业教育体制和内容,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制造业服务业升级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改变我们各行各业不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潜规则环境,吸引留学生归国创业创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

  针对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仍存在的问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从理念设计上改变当前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其次,合理处理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再次,加强政府监督确保养老保险基金规范运营,最后,强化企业年金的强制使用范围,充分发挥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补充作用的功能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人口问题论文免费范文篇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试谈中国城镇贫穷人口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成份、经济利益、就业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社会群体、利益格局和分配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人民群众生活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同时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城市贫困人口。本文将对关注这一群体并对其所处困境进行分析,试图找出解决这一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城镇贫困人口、城市化、对策研究

  一、造成城镇人口贫困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国家人口基数过大,以及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种种问题,大多数城镇居民的生活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从收入分布的情况来看,大致呈橄榄形,即收入很高和收入很低的人群在城市人口中都是少数,大多数人的收入介入二者之间,属于中等水平。社会上中等收入的群体所占比重越大,社会的稳定程度越高。这是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逐渐被“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所取代,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局面初步形成。特别是近些年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报酬,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开,加之一些垄断行业不合理分配造成的高收入和一些人或多或少的“灰色收入”,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高收入人群。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与此同时,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城市中一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却没有改善或改善很少,从而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一些城市由于主导产业为煤炭、森工、有色金属等弱势产业,加之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国有经济成分比重过大,又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形成了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区。这部分人不仅是收入很低,而且生活的安全感比过去大为降低,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其中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的人对前途缺乏信心。进入九十年代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997年20%的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是20%最低收入户的3.1倍,1998年扩大到3.3倍;1997年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是10%最低收入户的4.2倍,1998年扩大到4.4倍。贫富差距的另一个侧面是地区差别,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容易导致地区歧视的产生,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人们“相对贫困”感的增强,对社会心理造成很大冲击,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极重要的不安定因素。同时,由于中国城镇人口与单位制的结合相当紧密,个人完全依附在单位之中,因而使单位(企业)经营状况对退休人员的收入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九十年代以来,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开始推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的养老保险方案,近年来,政府更是将“社会化管理”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来抓,但是由于一些企业确实处于很糟糕的经营状况,无力支付,同时近年来下岗人数激增,所以养老保险的问题迄今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应当指出,在城市贫困人口中,大多属于相对贫困状态,真正处于赤贫状态的人为数较少。

  二、城镇贫困人口的规模估计

  中国的城市贫困群体规模究竟有多大?在中国政府和学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中国城市贫困人口有3100万;一种认为,有1500万。但这些数字都是单靠估算得来的。目前最科学也最有权威意义的数据是2001年由亚洲发展银行组织国内外的专家共同进行了“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课题研究并披露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提供的1998年的统计数据1480万人。据有关人士透露,上述意见已经被政府有关部门所接受,并成为今后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依据之一。

  面对城市贫困的问题,我国实行了“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从1993年上海率先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1999年在全国各城市陆续普遍实行以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1》统计,到2000年年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增加到402.6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7.2亿元。到2001年9月,从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捐助工作会议上再次传出消息:这两年,政府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扩大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全力解决“应保未保”问题,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人口都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到2001年年底,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已达1100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解决城镇贫困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1、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和退休金的足额发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行在缓解城市贫困问题上效果显著,切实解决了城市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截至2002年4月,全国符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1938万城镇居民中,共有1393万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

  2、“就业保障”是积极的就业脱贫手段

  (1)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免费职业培训,提高其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其实现就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建议政府把职业培训作为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措施,加大对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免费对贫困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对市场需求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传递,指导培训机构有的放矢开展对贫困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从根本上提高职业培训的实际效果。尤其要加强对贫困劳动者中有创业意识者的“创业培训”,他们的创业可为其他贫困人口创造再就业机会。要帮助贫困劳动者进一步树立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掌握创业所必备的工商、税务、金融、劳动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国家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开办企业的优惠政策,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决策能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做好对贫困劳动力的免费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使就业机会变成现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保持稳定的招聘信息来源的基础上,逐步将职业介绍信息网络连接到街道和居委会,为贫困人口提供更为便捷、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因为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没有承担“交通费”的能力了。要建立一支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强的职业指导员队伍,加强对贫困劳动力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提高适应市场就业的能力,尽快实现就业。大力推行“就业服务承诺制”,对经过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合格、身体适合、不挑不拣的贫困人员,保证其迅速上岗。

  社区服务业比较适合贫困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再就业。它具有就业空间大、投资少、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低、女性占有优势和居民愿意本地人提供服务的特点。目前,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就业准入问题。允许贫困人口以非正规劳动组织的方式就业,减少就业准入的成本;二是解决居民的信任问题。通过社区组织贫困劳动力从事社区服务业,提高居民对从业人员的信任程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帮助贫困人口自谋职业和创业,为其创业的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小额贷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政府要简化工商注册手续,并帮助贫困人口中的创业者进行工商注册。要通过建立社区再就业中心、自立市场、再就业基地、社区生产自救劳动组织、街道家政服务部等形式,帮助贫困劳动力解决创业场地和组织问题。建立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提供小额贷款。实践证明,在城镇实施小额信贷,有利于贫困户脱贫。要利用政府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中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进行政策性融资。要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公司和协会,形成相对完善的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挥其信用担保功能。

  (5)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在整体缺少就业岗位,以及其它政策措施对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作用有限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直接创造就业机会不失为一项有效的措施。由政府直接创造就业机会安置贫困人口的办法,其成本大大小于给予贫困人口一年的最低生活保障,而且操作性很强。实际上,已经有一些城市进行了探索。比如上海市就通过购买公益就业岗位的办法,解决了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再如,沈阳市为解决贫困人口的再就业问题,免费为全市2500名特困人员安装了公用电话亭,为其解决了再就业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职工的人数不断增加,贫困问题成为中国以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力的解决,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居民由于长期处于相对贫困的境地,不平衡心理产生,再加上整个社会对于贫困的歧视性看法,久而久之就会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从根本上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而稳定是一切得以发展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只要每个人都将贫困作为整个社会应付的责任,而不是由于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群自身的原因,那么贫困问题的解决就会进入到一个良好的阶段,事实上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贫困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朝明.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李彦昌.城镇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谢文惠.城市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吴碧英.城镇贫困:成因、现状与救助[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355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