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2)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篇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基于心理学理论的宜居环境研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最多的就是居住场所,在这里时时刻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人们相互交流、运动、漫步等,而来实现这些活动的也是居住在这里的人。本研究正是希望通过从居住人的角度大于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进行探讨,探求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景观设计思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人;心理;宜居环境
0引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居住观念已经从满足功能的需求转向生态型需求的变化,居住区设计的最根本的是需要从居住人群的心理角度出发,心理学在居住设计中的运用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解决和提高居住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更多是没有真正把握心理要素的内涵,只是认为提高居住区的生态设计就是满足了心里的需求,没有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考虑。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使用人群的关注探讨居住区设计是富有重要意义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居住空间环境的现状
好的人居环境不仅可以逾越心情,也为居住人群的相互交流提供了重要场所,为人与人之间最简单的交流创造了机会。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建设更新,人们已认识到居住区环境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而我们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提升居住环境呢?长期以来的实践中,为了提高居住区品质,特定的功能活动设施及场地、人造硬质、生态景观一直是设计的重点,相对来讲,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人”的淡漠,使得现存的很多住区环境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第一,缺乏归属感。为了提升居住区的整体质量,创造强烈的视觉刺激。大量运用设计手段强化的景观气势,构成了不亲切的因素。第二,过于强调对设计效果的思考,忽视功能的需求。在设计中大量运用各种造景和艺术手段,淡化了居住人群在使用时方便和需求程度,忽略了居住者心理需求的重要作用。第三,过度强调景观的生态性,缺乏文化精神的传播。每个设计地块都会在长期的社会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其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环境,但是很多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往往忽略了它的文化体现。第四,设计作品缺乏个性。照搬模仿的现象明显,导致设计僵化、缺少个性。
2设计中的心理学的应用
一个高质量的现代居住环境应该是能够满足使用功能需要、行为心理要求、符合空间形式美法则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环境质量的好坏,进而影响到人的心理、生理和精神生活。要建设符合现代生活物质功能和心理特性的居住环境,从安全、健康、舒适、自然、美观等多个角度考虑。人是自然环境、建筑空间和心理学研究的纽带和核心,在居住环境设计中起主导作用,人的行为心理是居住环境设计的依据和根本。户外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所占比例相当大的行为方式。平日里,邻里之间在门前的交谈、公园中石凳上小憩、路口贩卖者的叫卖、运动场上孩子们的嬉戏,这些都是时刻在发生的活动场景。设计师在设计方案时应该多站在使用者的立场上,了解人们在建筑空间中瞬间的体验和持久的感受,结合专业知识来塑造居住环境。扬・盖尔将人的活动大致分为三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活动。人们在参与前两项活动时很容易引发社会活动,人们在户外驻足的时间越长,引发社会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如何让人们在此驻足的时间长,其关键因素就是看所在地的环境质量和是否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场所物质环境的好坏对社会活动的发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居住环境在与人的行为心理相互作用和交流中得到不断的改善和优化,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居住环境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很有必要的。
3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基本需要
(1)生理需求。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包括了居住环境的采光、通风、视觉、人文等,这是提高居住环境最直接的手段,这方面的问题已经被绝大部分的人群所认可而且也被广泛的运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安全需求。安全需求主要体现在心理安全、生理安全和社会安全三个方面。安全问题总是直接影响居住人群的生活和工作。为了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设计师需要通过设计手法来实现,如:为了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采取控制小区的各个入口和明确划分空间领域;合理组织空间,为居民创造相互了解和熟悉的机会,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识别;通过对灯光的设计,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等等。这不仅有助于防卫安全,也对增进邻里关系和居民责任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归属的需要。居民的归属感是指他们对所在居住区所熟悉的环境特点和人际关系的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马斯洛认为,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人就开始追求和他人建立友情。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下,人们的生活远离了自然,被生硬的建筑、喧嚣的车鸣、污浊的空气、巨大的压力所包围。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居住环境时开始考虑小区的环境是否具有足够的亲切感,以便于社会活动的开展和精神追求的满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另外,设计师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的心理特征。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创造出易被他们接受的良好居住环境,只有这样,居住者的归属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4人、行为、环境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在个人、环境和行为三个因素中,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一种互动关系。个人和环境的因素并不能独立发挥作用。人创造环境,又使用环境,只有当居住环境与人的活动方式一致时,才能达到心理平衡。对设计一个居住环境的设计师而言,在考虑到有关环境的安全性、健康性、通达性、和谐性以及多样性的前提下,更应该考虑其舒适性和文化性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环境质量的好坏,其主要影响因子为:
(1)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指使用上和视觉上的感受,让居民体验轻松、安逸的居住生活,避免受到侵害。使用上的舒适,包括各种设施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创造满足人们活动的空间,这些都直接关系各类空间及设施的效能,从而影响到居民生活的质量。
(2)生活习惯及理念特征,风俗习惯,其社会关怀,是形成社区整体环境是否良好的关键。如果居住公共空间贫乏无味,人们在这些场所就会很少逗留而匆忙回家;但环境良好的场所则会出现另一番景象,小孩可在其中玩耍,成人则可约会、洽谈、听歌唱戏,进行各种类型的活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居住环境的文化性。居住环境的文化性体现在地方性和时代性当中。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社会风尚、生活方式、文化心理、民俗传统、宗教信仰等构成了地方文化的独特内涵。追求形式的标新立异,背离功能和心理的行为,就违背了居住的文化需求。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割裂,将给人带来精神上的茫然。应当充分考虑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从空间形态、尺度、界面的色彩、细部表达对时代的理解,延续文化脉络。环境的文化性还体现在环境与人的行为互动过程中,美好的环境提升居民的自觉意识,而文明的行为活动。
总之,居住建筑的主角是“人”,只有从人的心理行为出发,深入地研究居住环境与人的关系,才能创造出适合人的良好居住环境,使居住环境不仅成为人的活动场所,还可以满足人的心理感受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公约出版社,2002.
[2] 陈力.居住建筑室内环境的行为心理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1997,18(4):389.
[3]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65267.
作者简介:侯青(1988―),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研究方向:建筑及其周边环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