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演进探析论文
心理学演进探析论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思想潮流。这些思潮成为心理学演进中普遍关注的研究的热点、思想的焦点、创新的重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演进探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学演进探析论文篇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心理学演进的当代思想潮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思想潮流。这些思潮成为心理学演进中普遍关注的研究的热点、思想的焦点、创新的重点。这些思潮主要包括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多元文化论心理学思潮、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潮、女权主义的心理学思潮、进化取向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取向的心理学思潮、本土取向的心理学思潮。在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潮流中,中国心理学应该推进本土的原创性心理学理论建构。新心性心理学的探索就意在于寻求本土心理学的研究突破。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学思潮;新心性心理学
作者简介:葛鲁嘉,男,辽宁沈阳市人,心理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在心理学的当代演变和演进中,涌现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潮流。这些心理学思潮令人眼花缭乱,带来巨大冲击,对心理学的现代发展和当代演进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和不容忽视的影响和引导。追踪、考察、探索、驾驭这些思想潮流,是当代心理学发展,尤其是当代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的基本和重要的任务,尤其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创新性发展,需要把握和扣紧时代的脉动。如果从独特性、分立性、时代性、影响性、冲击性、关联性等等方面,可以将心理学的一系列演变定位为七大心理学思潮,即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多元文化论心理学思潮、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潮、女权主义的心理学思潮、进化取向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取向的心理学思潮和本土取向的心理学思潮。那么,聚拢、梳理、考察、解说、分析、揭示这些特定的心理学思潮,对于理解和促进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对于理解和促进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和非常重大的。
一、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
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社会不仅大踏步地迈向现代大工业社会,而且逐步确立起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科学统观一切的权威,并以此构造了西方的现代文明。但是,当今的后现代主义运动则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和解构,即着手摧毁理性的独断和科学的霸权,强调所有的思想和文化平等并存发展。后现代思潮、后现代文化以及后现代精神,其根本就在于“去中心”和“多元化”。
现代科学兴起之后,便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理性的真理判据或科学的游戏规则,并将其当作惟一的合理性标准,把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实践知识和文化传述都看做是原始和落后的东西,是应该为实证科学所铲除的垃圾。有研究者指出,“现代的”西方心理学显然具有以“现代性”为特征的问题,这包括如下几方面:首先是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研究思路;其次是以机械论、还原论和自然论为基础的“人性假设”;再次是以价值无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的价值中立观点。其实,后现代主要不是指时代性意义上的一个历史时期,而是指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以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大胆的标新立异和彻底的反传统、反权威精神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灵魂。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和主张包括,批评和放弃心理学的普适性和惟一性,承认和接受心理学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提倡和坚持心理学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追求和促进心理学的跨界性和中间性。倡导心理学后现代转向的心理学研究者,都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法则和理论设定深感不满。这些研究者主张用整体论、建构论、或然论、去客观化和定性研究,来取代心理学研究中因袭已久的原子论、还原论、客观论、决定论和定量分析等。这在某种或特定的程度上开启了心理学研究多元化、系统化的局面,为心理科学在后现代境遇中真切、多样和系统地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可能。后现代的主张和现代的主张的区别和对立,就在于整体论对原子论,建构论对还原论,去客观对客观论,或然论对决定论,定性研究对定量分析。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转换。
在心理学的当代发展中,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对心理学的走向和趋势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或冲击。甚至于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启了实证主义心理学自我封闭的大门,使心理学的研究开始能够直接面对各种不同的心理学传统、心理学探索和心理学资源。原本弱小的心理学开始有了壮大的机遇,开始有了多元的尝试。
二、多元文化论心理学思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都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谓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是指,心理学在自身的研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与文化的背景、文化的历史、文化的根基、文化的条件以及文化的现实等所产生的关联。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不仅有着特定的内涵,而且也经历了历史的演变。这包括经历了文化的剥离、文化的转向、文化的回归与文化的定位。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性质涉及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与后现代心理学等等。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界定涉及心理学的单一文化背景和心理学的多元文化发展。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意义则涉及心理学的新视野、新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发展。有研究者还从历史与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文化与心理学的交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被看成是涉及心理学与文化关系的三种不同的心理学研究,是有关文化与心理学关系的三种主要研究模式。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文化群体的心理行为比较;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本土心理学研究本土背景中与文化相关的和从文化派生出来的心理行为。这就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心理学曾经靠摆脱、放弃、回避或越过文化的存在来发展自己,但现在心理学必须靠容纳、揭示、探讨或体现文化的存在来发展自己。早期心理学是以排斥文化的存在来保证自己对所有文化的普遍适用性,而当代心理学则是以包容文化的存在来保证自己对所有文化的普遍适用性。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也就是心理学发展的文化学转向。心理学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历程中,是需要不断地去转换自.己的研究取向、研究中心和研究重心。这是心理学发展的新契机。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不仅有方法论的意义,还存在着方法论困境。有研究探讨了心理学方法论的整合原则和策略,也有研究认为,心理学发展的新思维应从文化转向到跨文化对话。
传统西方心理学是建立在西方一元文化或白人主流文化的基础之上的,是立足于西方文化资源的心理学探索。而多元文化论则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强调把心理行为的研究同多元文化的现实结合起来。多元文化论者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普遍主义”的立场或“普世主义”的主张,认为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心理行为的多元化,也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化。这也就导致了认为在一种文化下的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不能够被无条件地和无选择地应用到另一种文化之中去。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是与主流心理学的困境相关联的。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同多元文化的现实结合起来。心理学的多元文化论运动是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之后,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理学中的“第四力量”。这一运动目前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有研究者进而探讨了跨文化研究方法的演进。
三、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潮
社会建构论是西方心理学中后现代取向的主要代表,其基本特征如下:一是反基础主义。认为心理学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精神实在”作为其基础。二是反本质主义。认为人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所谓人的本质是社会建构出来的。三是反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并不是脱离社会的存在。四是反科学主义。认为科学主义对客观性的追求是脱离了现实存在的。研究者探讨了社会建构论及其心理学的方法论蕴含,指出了依据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实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实在的知识并非是“发现”,而是“发明”,是特定社会和历史中的人互动和对话的结果。这种观点认为,心理不是一种“精神实在”,而是一种话语建构,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的本体论基础,对心理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传统心理学把知识归结为一种个体占有物的个体主义倾向,以及把知识的起源归结为外部世界的反映论观点,使心理科学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心理学追求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精确性,强调方法的严格性。第二,心理学从个体内部寻找行为的原因,试图超越历史和文化的制约性。第三,为了获得客观的结论,研究者力求摆脱价值偏见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努力做到客观公正、价值中立。第四,也是最重要的,镜像隐喻(mirror metaphor)成为心理科学的根本隐喻(root metaphor),心理学家坚信,心理的内容来自于外在世界,心理学的真正知识是对精神实在的精确表征或反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社会建构论则认为,心理并没有先在的和不变的基础,而是建构生成的。首先,实在是社会的建构。如果说实在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其深层含义就是说,如果人没有去建构,实在就根本不存在,或者说,实在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此外,建构的过程是通过语言完成的,那么由于语言符号的社会文化属性,随着社会和文化历史的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的实在。其次,知识是社会的建构。社会建构论认为,知识不是一种“发现”,而是思想家的“发明”,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话和互动的结果。再次,心理是社会的建构。传统心理学把认知、记忆、思维、人格、动机、情绪等心理现象,视为人体内部的一种精神实在,这些精神实在如同物质实在那样,简简单单的就在那里,正等待着研究者去认识和发现。正因为如此,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具有4个核心理念,每个理念都代表一个重要的思想层面,并以此构造出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体系。这4个理念分别是:一为批判,心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二为建构,心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三为话语,话语是社会实现建构的重要媒介;四为互动,社会互动应取代个体内在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而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四、女权主义心理学思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女权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女权主义心理学是以女权主义的立场和态度重新解读和审视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与方法论,着重批判了父权制或男权制社会体系下主流心理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男权中心主义的价值标准,深刻揭示了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对女性经验和女性心理的排斥、贬低和歪曲。女权主义心理学基于女性主义经验论,主要批判心理学研究中性别不平等现象以及揭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中所包含的男性中心主义的偏见。尽管经验论的女权主义心理学家对科学方法提出了批判,但却认同现代主义的科学方法以及科学主义关于“什么是好科学”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由于女权主义立场认识论的影响,女权主义心理学开始从“性别中立、平等基础上的”心理学发展为“以女性为中心的”心理学。作为女权主义心理学中的激进派,立场认识论者不满于经验主义倾向的保守性,认为传统的主流心理学的科学方法是基于男性中心主义的世界观,而应为心理学中的性别歧视和男性中心主义偏见负责的是心理学自身的概念框架和规范准则。因此,必须推翻心理学研究传统中的主流男性话语,建立女权主义心理学理论。因此,研究者希望创建一种关于女性、由女性自己及为女性说话的全新的和以女性为中心的心理科学。女权主义心理学或女性主义心理学本身的研究也存在着不同的研究取向。这导致的是不同的女权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即实证主义取向、现象学取向和后现代取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女性主义心理学对许多研究领域进行了新的探索。女性主义在进人心理学之初是以批判正统和填补空白的姿态而出现的,即批判心理学领域对女性及相关议题的忽略与歪曲。首先,对男性化假设、方法与研究结果的经验主义批判是女性主义心理学所采用的重要策略。其次,女性主义心理学以社会性别为中心,关注女性的经验与议题,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再次,女性主义还积极进行心理学史的重建工作,将女性在心理学发展史中的地位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研究那些参与心理学发展的女性心理学家的生活、工作及贡献,以及使她们处于无形化与边缘化地位的社会力量,并且努力将女性观点与女性主义意识整合进心理学的课程。女性主义心理学希望通过方法论的变革,创建一个关于女性、回归女性自己以及为女性说话的全新的心理科学。无论女性主义心理学有多少不同的重建与变革的方案,从根本上说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源于日常生活经验,强调作为“他者”的女性主体价值的反思的心理学、批判的心理学。
女性主义对当代心理学具有一定影响。在心理学的知识生产方面,女性主义的触角已经延展到心理学的所有领域,并充当了心理学学科变革的发起者,主要表现为:第一,女性主义批判了主流心理学的性别主义模式,拓展和丰富了心理学理论及其研究视野。第二,女性主义是对现代心理学中占主导性地位的自然科学研究模式的祛魅。第三,女性主义心理学以社会性别视角为基本分析范畴,透视了主流心理学中所包含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使社会性别和社会性别理论成为女性研究与心理学研究的革命性工具。第四,女性主义心理学有着明确的政治目标与社会行动倾向,强调“个人即政治”,认为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在于促进有益于女性的社会与政治变化。
五、进化取向的心理学思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进化心理学是对主流心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并成为21世纪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都受进化规律的制约,心理是人类在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科学的进化论应该成为对人类心理起源和本质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进化心理学者普遍认同以下基本观点:一是,心理机制是进化的结果,“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要充分理解人的心理现象,就必须了解这些心理现象的起源和适应功能,即心理机制的产生及其作用。“过去”不只是指个体的成长发展经历,更是指人类的种系进化史。二是,生存与繁衍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三是,心理进化源自适应压力,功能分析有助于理解心理机制是人的心理适应的产物,某种心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解决适应问题。四是,心理机制是由特定功能的“达尔文模块”构成的“瑞士军刀”结构。五是,心理机制是在解决适应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六是,人的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的结果。进化心理学者反对外源决定论,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内源决定论或遗传决定论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动态进化心理学的产生,一方面源自传统进化心理学的缺陷,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动态系统理论提供的新视角。进化心理学假定,有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和行为特征在基因程序中就已预先指定。这虽然并不否认环境、经验对心理、行为的影响,有时还承认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只不过是基因指令的“催化剂”或“启动装置”。动态系统理论是一种复杂的跨学科理论,是关于复杂的多元系统(从微观组织到宏观组织)如何随时间而变化的研究。这强调的是非线性过程的普遍存在,重视双向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一理论认为,并不存在某种能控制有机体发展的力量,有机体也不具有某种预成的特征。发展是一种自我组织的、或然性的过程,引起发展过程中形式和顺序变化的是有机体内、外成分间复杂的、动态的交互作用。在动态系统理论中,最令进化心理学家感兴趣的是“自我组织”和“社会空间几何图”概念。自我组织是指在系统各成分的交互作用中自发出现新行为结构和模式的动态变化过程。“社会空间几何图”是指社会系统动态交互作用的模式,其形状受环境、生物因素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动态进化心理学展示了一种更为鲜活、完整的心理学图景:心理过程与心理内容的整合,解释目标与预测目标的整合,生物人形象和社会人形象的整合,静态研究与动态分析的整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六、积极取向的心理学思潮
积极心理学目前在西方心理学界引起了普遍的兴趣和关注。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中力量和美德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就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所倡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现代心理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引起了心理学家对人类心理积极层面的重视,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念基础,形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思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有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热点。其中,研究涉及最多的积极情绪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快乐这种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积极的人格特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因为目前,对于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的了解大多局限于负面情绪是如何导致疾病的,而对于积极情绪如何增进健康却知之甚少。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也有许多研究是关于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的。
有研究者指出,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股重要的心理学力量,也是当今心理学舞台上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有人认为这是一场心理学革命或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积极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出现不仅是对前期消极心理学的反动,也是对消极心理学的一种发展和超越,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在美国所兴起和发展的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作为研究的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和个人生活。
但是,如果认为“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出现,就意味着传统的主流心理学是一种消极心理学,因而积极心理学就是一场心理学的革命,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积极心理学确实对传统主流心理学表现出了不满,而且也在多种场合对传统进行了批判。但是,这种不满和批判仅限于抱怨传统主流心理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变得失衡,过分关注人类心理的“问题”或“缺失”,而忘记人类还有自己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积极心理学只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种修正,或是一种完善式的发展。
七、本土取向的心理学思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心理学的中国化是指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本土化。中国本土并没有产生出现代科学心理学,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是从西方文化中引入的,其发展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主要体现为三次大的模仿、复制和跟随,三次大的批判、转折和重建。第一次大的模仿、复制和跟随是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当时许多中国学人奔赴欧美和留学海外,学习西方的科学心理学。他们抱有的目标是改造和建设国人的心理,以促使国家现代化和民主化。正是他们把西方的科学心理学引入了中国,为中国心理学的起步和发展带来了研究方法、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第一次大的批判、转折和重建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在思想改造运动和“反右”斗争的时候,这包括对西方心理学的批判。第二次大的模仿、复制和跟随是在20世纪中期。新中国建立之后,前苏联心理学家进入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大学的心理学教学开始讲授前苏联的心理学,特别是巴甫洛夫学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成为心理学的代名词。第二次大的批判、转折和砸烂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期。心理学被看做是唯心主义的伪科学,被彻底清除了。第三次大的模仿、复制和接受是在““””结束之后。中国又开始了新一轮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学的翻译、介绍和评价。西方的科学心理学又被作为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楷模。第三次大的批判、转折和改造是在20世纪的后期。中国的心理学者开始意识到中国心理学中所具有的西方心理学的文化印记,以及跟随在西方心理学之后的不足。在此之后,心理学本土化的呼声开始高涨,心理学本土化的努力开始兴起,新的突破和创新已在酝酿之中。
心理学本土化的热点与难题包括科学观的问题、本土契合问题、文化基础问题、文化转向问题、多元文化问题、方法论问题、全球化问题以及原始创新问题。心理学本土化的演变与趋势涉及不同文化中的本土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的隔绝与交流、心理学的文化与社会资源、心理学发展的传统与更新以及心理学演变的分裂与融合等方面。中国心理学的科学化与本土化是其新世纪的主题。心理学本土化的出路与结局,就在于将其定位为文化的心理学、历史的心理学、生活的心理学、创新的心理学、未来的心理学。那么,在中国的文化传统、文化背景和文化框架里,如何理解心理学,如何发展心理学,也成了关注的中心和重心。这包括中国文化语境、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文化典籍。
新心性心理学就是一种植根于本土文化资源的创新努力,试图开辟中国心理学自己的新世纪发展的道路。新心性心理学有其基本的内涵和主张,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和对心理学研究方式的确立有一个基本的变化。新心性心理学论及6个部分基本的内容:心理资源论析、心理文化论要、心理生活论纲、心理环境论说、心理成长论本及心理科学论总。这6个部分的内容涉及心理学的学科资源、心理学的文化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环境因素、心理学的对象成长和心理学的学科内涵等方面。
“心理资源论析”是对心理学发展的文化历史资源的考察。心理学有着自己历史发展和长期演变的形态。所有不同的心理学形态都是心理学发展可以借用的文化历史资源。心理学资源可以体现为不同心理学的历史形态,体现为不同心理学的现实演变,也可以体现为不同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这其中包括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宗教形态的心理学、类同形态的心理学、科学形态的心理学以及资源形态的心理学。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不应抛弃其他历史形态的心理学,而应将其当作自己学术创新的文化历史资源,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挖掘自己的潜能,丰富自己的研究,完善自己的功能。
“心理文化论要”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对生长于不同文化根基和相应于不同心理生活的心理学传统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其彼此沟通的可能性和心理学发展的新道路。起源于西方文化的科学心理学,立足于客观的研究方法和客观的知识体系,提供了对心理现象的合理的理论解释和有效的技术干预,但它仅仅揭示了人类心灵和精神生活的一个部分或一个侧面。起源于中国文化的本土心理学,也是自成体系的心理学探索,揭示了有意义的内心生活和给出了自我超越的精神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传统是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的直接来源,正经历着本土化的历程和改造。中国本土心理学传统在西方文化中的流传,也使西方的科学心理学得到了启示和受到了影响。促进二者的沟通,将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心理学科学观,并推动心理学的新发展。
“心理生活论纲”是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心理生活。这就必须改变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绝对分离,改变目前科学心理学关于研究对象的分类标准和分类体系。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说心理生活的心性学说。心理生活是立足于人的心理的“觉”的性质。“觉”的活动是一种生成意义的活动,这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成活动。心理生活有其基本的内涵和体证方法。心理学研究就在于引领创造心理生活,提高心理生活的质量。心理学一直在向相对成熟的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靠拢,如同自然科学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物理科学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心理科学是把研究对象理解为心理现象。所谓心理现象建立在两个基本的设定上:一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绝对分离,研究者仅是旁观者、观察者,是中立的、客观的。二是,研究者必须通过感官来观察对象,而不能加入思想的臆断推测。心理现象的分类分离了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分离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种分类标准和分类体系,导致对人的心理的理解和干预以及对人的心理的培养和教育,都产生了严重问题。这必然迫使心理学去重新进行研究对象的定位和分类。新心性心理学则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立为是心理生活。所谓的心理生活也建立在两个基本的设定上:一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彼此统一,二是生活者是通过心理本性的自觉来创造心理生活的。心理生活的性质是觉解,方式为体悟,探索在体证,质量是基本。
“心理环境论说”是对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考察。心理学研究常常是把环境理解为外在于人的心理的存在,是客观的、独立的、自然的。对于心理的、意识的、自我意识的存在来说,环境并不仅仅是物理意义、生物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而且也是心理意义的。心理环境即被觉知到、被理解为、被把握成、被创造出的环境。心理环境对人来说是最切近的环境。这种环境超出了物理、生物和社会意义上的环境。环境决定论和心理决定论都无法真正揭示人的心理发展的实际过程。环境对人来说,常被看做是自生自灭的过程,是独立于人的存在。但是,如果从心理环境去理解,环境的演变就是属人的过程,是人对环境的把握、是人对环境的作为、是人对环境的创造,环境与心理是共生的过程。这不仅是环境决定或塑造了人的心理,而且也是心理理解或创造了人的环境。心理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就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天人合一的关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心理成长论本”是对人的心理演变的考察。这包括把着重于成熟和发展转向着重于成长和提升,把着重于生物和生理转向着重于心理和心性,把强调心理的直线发展转向于全面扩展,把强调心理的平面扩展转向于纵向提升。心理成长概念涉及心理成长的基础、过程、目标和阻滞。心理成长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文化创造、文化思想、文化方式、文化源流和文化价值。心理成长与心理资源的关系在于心理资源是心理成长的基础和源泉。心理成长与心理文化的关系在于心理成长的心理文化资源、心理文化差异、心理文化沟通和心理文化促进。心理成长与心理生活的关系在于人的心理生活的含义、扩展和丰满。心理成长与心理环境的关系在于探索人的心理环境的含义、建构和影响。心理成长与心理科学的关系在于心理科学的保障和促进。心理成长就是心理生成的过程,是生成的存在,是创造的生成。心理成长关系到个体的心理成长,是个体生活的建构,是心理生活的建构。心理成长也关系到群体的心理成长,是群体的共同的成长,是群体的心理互动,是群体的心理关系,是群体的成长方式。心理成长还关系到人类的心理成长,是种族的心理,是民族的成长,是心理的成熟,是生活的质量。
“心理科学论总”则是新心性心理学对心理科学本身的学术反思、学术突破和学术建构。这可以带来关于如何推进心理学的学术进步,如何扩展心理学的学术空间,如何引领心理学的学术未来,如何确立心理学的本土根基,如何激发心理学的学术创新等等一系列方面的最为重要的学术突破。对心理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发展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心理学的科学理念。这涉及心理学的科学观,包括科学观的含义、功能、变革和确立。心理学的科学观也存在着对立,即小科学观与大科学观的对立、封闭的科学观与开放的科学观的对立。心理学的科学观经历了演变和变革,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科学观。科学观或者心理学的科学观具有文化的内涵或性质。心理学的科学尺度彰显着心理学的科学内核和科学标准。这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强调和偏重理论中心、方法中心和技术中心的不同。心理学有着自己的科学基础,包括哲学思想的基础、科学认识的基础、科学技术的基础、科学创造的基础和科学发展的基础。心理学的科学内涵涉及学科的科学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应用的科学性。心理学具有自己的学科或科学资源,涉及心理资源、资源分类、文化资源、思想资源和历史资源。心理学的科学发展涉及追踪的线索、心理学的起源、科学心理学的起源、心理学的演变、科学心理学的演变和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心理学拥有的科学理论涉及心理学的理论建构、理论构造、理论形态、理论演变和理论创新。心理学的科学方法涉及心理学的方法论、心理学的方法中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心理学的科学技术涉及心理学的技术思想、技术应用、技术手段、技术工具和技术变革。心理学的科学创新则涉及创新的基础、创新的途径、创新的氛围、创新的方法和创新的体现。
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命运与希望就在于创新性的发展。新心性心理学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理论创新,是原创性的理论建构。当然,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创新性发展,可以体现在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各个方面。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理论创新涉及心理学的理论框架、理论范式、理论探索、理论核心、理论思想、理论内容、理论体系、理论构造、理论发展、理论更替、理论变革、理论演进、理论突破以及理论建构方面。心理资源论析、心理文化论要、心理生活论纲、心理环境论说、心理成长论本和心理科学论总,就是新心性心理学的核心性的理论构成。中国本土心理学将会告别没有自己的系统理论的时期,迎来和进入自己的理论繁荣时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在很长的时段中一直是在步西方心理学的后尘。追踪西方心理学的思潮,曾经是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核心任务。但是,当本土化成为中国心理学发展的主题和主流后,西方心理学的新思潮就可以转换成为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文化、历史、思想、传统、现实和学术的资源。在特定的和丰富的资源基础之上的创新性发展,才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必由之路。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学演进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