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
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
社会心理学是一种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说,受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共同影响。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与人、人与群体等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篇一
《浅析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偏见与歧视》
摘要:偏见与歧视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国内比较少,而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已经取得比较丰富的研究结果。一个叫做“拼图教室”的活动正是西方学者借以减少班级学生之间的偏见的方式。偏见与歧视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它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是社会的顽疾。如何减少甚至消除偏见是社会心理学家乃至整个社会一直思考并为之奋斗的方向,其措施有:加强交往,加深联系;认可彼此平等。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偏见;歧视;拼图教室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80-02
1971年,德克萨斯大学的埃利奥特・阿伦森和他的同事们开展了一个名为拼图教室的活动,试图以此来减少班级学生之间的偏见。当时的情况是虽然学校废止了种族隔离,但是非洲裔、西班牙裔和英裔的美国学生却不喜欢在一起上课,到处都有严重的学生斗殴事件发生。阿伦森和他的同事们观察发现班级里充满竞争气氛。老师提问,学生竞相举手要说出正确答案。从差一点的学校来的学生(一般是非洲裔、西班牙裔的学生)会因与那些似乎有更多的教育特权的学生竞争而感到不自在,因此越来越少参与课堂的互动。而后一些英裔学生开始认为非洲裔、西班牙裔学生很笨,而非洲裔西班牙裔的学生则开始怨恨英裔学生。学生间相互的偏见很快引发了暴力事件。
阿伦森和同事们注意到了这个困难的局面,并且意识到为了改进事态的发展,学校的气氛要从竞争性变成合作性。如果他们在教室里让学生们相互合作,他们就能学会更好地相处。头脑中有了这样一个目标,阿伦森和他的同事们便开发了拼图教室。
也就是说,为了减少偏见、减少由偏见所致的斗殴事件的发生才有了拼图教室的发明。这也说明偏见与歧视越来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阐述“偏见”与“歧视”的概念、阐明它们产生的原因从而探索有利的解决办法。
一、“偏见”与“歧视”的概念
偏见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一种态度,它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感和消极信念,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群体的行为意向。虽然是社会性动物,但我们往往倾向于仅选择隶属于几个感觉比较好的社会群体。即使我们对其他群体知之甚少,但有人感到,喜欢自己的群体而不讨厌那些非隶属群体很困难。形成对某一社会群体的敌对观念就被称为偏见。歧视则是指由偏见的认识和态度引起的直接指向偏见的目标或受害者的那些否定者的消极的行为表现。歧视源自偏见。有歧视的行为,必有偏见的认识和态度。例如,一个对黑人有种族偏见的白种人,极可能认为黑人都是无知和危险的,并因此不喜欢和憎恨他们,并且有可能表现出歧视的行为。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自身的性格特征和个性倾向性的影响,这就使得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了某种倾向性。在这种倾向性的基础上,经过错误的逻辑推理形成了对事实的歪曲认知,从而产生了对认知对象的偏离客观的、否定性的态度。
生活中偏见无处不在。当初“孔雀东南飞”的内地人被当地人看作是“淘金的”。之前去国外留学或者工作的中国人被认为是“赚钱的”,就像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里面所陈述的那样,美国人以为来美留学的中国学生都想扎根美国。虽然目前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但在求职中女性相对于男性还是处于不利地位。另外对同性恋、艾滋病患者的偏见与歧视也是非常普遍的。
二、产生“偏见”与“歧视”的原因
1.第一印象与刻板印象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眼前有一个人,我们就会对他产生印象,这个心理过程叫知觉,由于它是针对人的,故称这为“人际知觉”。“偏见”产生的最初原因即来自于此,首先来自“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根据对方的表情、姿态、身体、仪表和服装等形成的印象,这种初次获得的印象深深地影响着人们互相间的关系,往往是今后交往的依据。譬如交女友时,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印象不好,难谈成。然而,第一印象又往往不很准确,因为在很短的接触中所依据的材料十分有限,据此来评价一个人往往有偏差,极有可能产生偏见和误解。另外,构成人际间偏见得还来自“刻板印象”。与自己有明显不同的人,尤其容易使我们产生偏见。比如,我们会以穆斯林女人的穿戴来评判她们,认为她们是被要求把自己完全遮起来的,但许多年轻的穆斯林女子却以穿遮头的衣物来显示她们的宗教并且以这种传统为骄傲。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只是依据一些间接的资料,此种资料又多与事实不符,而当事人却坚信不疑。刻板印象一形成,对人的判断十有八九要出偏差。而人们又难以完全摆脱刻板印象的影响,因为人们要接受各种典论的作用。
2.个体持有偏见有利于维持自我优越感
通过对他人的歧视来获得优越感,这是一种普遍心理。当我们觉察到威胁的时候,要避免偏见尤其困难,因为它有助于维持自尊感。心理学家史蒂文・费恩和史蒂文・斯班瑟在1997年通过一系列实验说明了这一倾向。在其中一个实验中,他们要求被试者做假的智力测验,然后给他们一个假的分数,告诉他们做得好或者做得不好。该研究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进行,在那里,学生们普遍对犹太女性怀有成见。在被试者得到测验结果之后,被要求评价一个犹太女性的人格或一个非犹太女性的人格。费恩和斯班瑟发现智力测验做得不好的人会对这个犹太女性做更多的负面评价,而那些通过测验的则给予其正面评价。他们也发现,智力测验没做好的人在负面评价了这个犹太女性后,一致体验到了自尊的提升。这个结果说明,人们通过贬低其他群体中的人来补偿他们自己的失败。另外偏见有助于我们相信自己的文化比其他的好。我们重视自己的文化,因为我们得依靠它提供的认同感来获得生活的意义。我们可能感受到所在群体文化更优等,也可能通过贬低其他群体的文化重新确认自身文化的优越性。
3.社会群体间的利益摩擦冲突导致了偏见
社会群体间经常会争权夺利,而且当一个群体的成员没有他们所认为的那样成功,他们会在另一个群体成员身上发泄他们的挫败感。1940年,耶鲁大学的卡尔・豪弗兰德和罗伯特・塞尔斯发表了一项阐述这一倾向的研究。他们查阅了1882―1930年之间的美国南部黑人的经济条件和被处私刑的记录。在那个时期,美国南部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靠棉花。一个较好的经济指标是每年棉花的价格。调查发现,在那些棉花价格低的年份里,黑人被处私刑的次数却变多。这说明白人农场主通过野蛮地报复黑人来发泄他们的挫败感。当然这有其历史根源,正如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指出,美国对黑人的偏见,是可以在一些历史事件中找到其根源的,如奴隶制。奴隶主对待黑人家庭的态度,到南方谋利的北方人对黑人的剥削,以及南北战争后,重建南方中的某些错误。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偏见的理论也强调经济因素。正如考克斯所讲:“种族偏见是剥削阶级在公众中宣传的一种社会态度,其目的是把一些群体诬蔑为下等人,以便证明对这个群体的剥削和对其资源的掠夺是合理的。”
三、“偏见”与“歧视”的防治措施
1.加强交往、加深联系
多年来,让彼此交往,加强彼此沟通是减少群体间偏见最有效的方式。这也是拼图教室构想的出发点。阿伦森和同事们开发的拼图教室背后的想法比较简单。在拼图教室活动中,研究者需要创建团队以保证每一组中都有不同种族的学生。为了创造一个合作的气氛,则要给每组一个需要很多信息才能完成的任务。给每个团队中每个学生一部分信息,这就意味着每个团体成员不得不参与到他的团队中去完成任务。也就是说,给了每个成员一块“拼板”,他们必须合作来完成拼图,由于学生们开始合作,他们渐渐地学会了相互之间和睦相处。的确正如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如果鼓励两个群体为共同目标一起工作,会使他们因为要依靠彼此而培养相互间的信任感,从而加深相互依存的感情,减少偏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45年,姆扎弗尔・谢里夫进行了如何让群体彼此和睦的研究,这是该方面最早的研究之一。他在俄克拉荷马州的罗伯斯・卡弗州立公园组织了一次男孩野营,这些男孩在此之前都互不认识。谢里夫以相似的背景和体貌特征来细致地挑选营员,把他们随机分成两队。他让两队人相互竞争,争夺奖品。结果不久后出现明显的发展趋势就是对内团结,对外攻击性很强。内部团结也证明了之前的两个设想:一是有某些共同经历的群体(比如相似的背景)比没有共同经历的更容易彼此相处融洽;二是如果人们在适当的条件下共存,他们会了解彼此更多,从而变得喜欢或至少包容对方。接着,谢里夫在营地制造了多种紧急情况,两个团体不得不一起来解决问题。最后,他发现团体间的偏见明显少了。这证明了加强交往、加深联系能减少偏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认可彼此平等
心理学家指出为了使两个群体相处和睦,两者都必须认可彼此平等的概念。而如果一个群体认为他应该处于支配地位,那么这两个群体就不可能和平共处。教派之间的斗争足以说明这一点。宗教法庭是一个企图消灭所有异教的人授权的机构,许多人由于它而遭受迫害。西班牙第一审判长托马斯将当地的犹太教徒、新教徒以及摩尔人拖到法庭上折磨他们,要求他们放弃对自己宗教的真诚,还把许多“假装转变”的人绑在树桩上活活烧死。1942年,他又将所有未转变的犹太教徒从本国驱逐出去。教派之间如此不平等,一方可以随意地践踏另一方的信仰与尊严,怎么可能做到和睦相处呢?如果依旧不平等,那么偏见与歧视会一直存在下去。如果这个时候有少数群体成员有机会处于适当的情境中,反驳其他群体对他们的负面刻板印象,偏见就有可能慢慢减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此外,整个社会要培育一个崇尚文明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要营造一个全社会的反歧视文化。例如媒体必须宣传平等的和谐概念,而不能充当发泄仇恨的工具。教育上也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思维方式和包容万千的宽广心态。相信随着文明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会歧视是一种野蛮的行为,并且致力于营造一个没有偏见与歧视的平等公正社会。
参考文献:
[1]布丽姬特・贾艾斯.社会心理学[M].丁建略,陈玉生,译.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郑全全.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郑雪.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丛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4]李淑臻.偏见[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5]范・戴克.精英话语与种族歧视[M].齐月娜,陈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