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心理论文范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论文写作除了应该遵循明、力、美的原则以外,还应遵循受众的心理规则。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如何写呢?一起来看下吧!
心理论文范文一
摘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微妙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以性心理和“网恋”心理为基础的“恋爱”心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新的条件下,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恋爱状况
正文: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学生青春期和性意识萌发提前,性自由、性渲染、性暴露及黄色书刊的增多,促使当代大学生的性态度日趋开放,传统性道德监督约束力下降。性,作为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它与人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特别是作为处于青春期的高知群体的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个体性成熟的旺盛期,这一时期的个体性心理、生理的发展,充满了风险和最具挑战性,他们的性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加倍关注和探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和“恋爱”心理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网上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拥有者,有更多的条件参与网络生活。“网恋”在大学生当中已不再是个新鲜词。大学生“网恋”现象在校园中已屡见不鲜,引起了诸多的感情、心理和社会问题。因此,在新的条件下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学生已步入青春期,在性的发育上由于下丘脑和垂体前叶迅速发育,促性腺释放因子和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性腺激素的分泌水平相应提高到成人水平,性开始成熟。随着性发育日趋成熟,大学生的性欲意识越来越强烈。但是他们既是成熟的,又是不成熟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并没完全成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恋爱态度以及他们对恋爱与学习关系的处理等都是不成熟的”。
2004年1月28日,全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结果在成都揭晓,超过60%的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该调查是由“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实践探索”课题组实施的,共对全国26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大学生性文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双方愿意就可以有性行为的占32%,表示只要基于爱情就可以的占20%,表示有助于适应未来婚姻生活的占7%,表示只要能结婚则无妨的占8%,四项加起来超过了60%。与1990年全国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比较,大学生认为“会引发社会问题,应受道德谴责”的比例有所下降;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的比例上升了26%。面对心爱的人提出的性要求,大学生采取的态度依次是:60%的人“晓之以理,帮助克制”,13%的人“冷静地断然拒绝”,12%的人“怕失去他(她)而委身求全”。在对待婚前性行为问题上,女性更为谨慎:70%的女大学生在对待恋人的性要求时,会从理智出发,既力求维护自己的“性纯洁”,又力求维护双方感情而“晓之以理,帮助克制”;坚决维护自己的“性纯洁”而“冷静地断然拒绝”的比例是男大学生的3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婚前性关系表示理解。大学生们已到了身体发育成熟的年龄,心理上则更加早熟。在谈恋爱过程中,性的需要是很自然的事,他们大多都希望有灵肉统一的爱情。然而,由于中国社会对性问题依然讳莫如深,青春期教育也很欠缺,大多数大学生仍然是观念现代,而行动保守。因此,性冲动和性苦闷仍常常困扰着他们。一位大学生说,我们周围的空气太紧张了,所有的人都怀着罪恶感来看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因此我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另一位女大学生总是趁周末室友回家的机会和男友同居,内心的紧张、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周围的压力总使她有一种犯罪的感觉。因此,“性与健康”的一位大夫说,这一代年轻人“既不像他们的先辈们那样单纯无知,也不可能完全像西方的20世纪6o年代那样,毫无顾忌地追求性解放,他们只能在夹缝中苦苦煎熬”。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当代大学生“网恋”心理的新趋向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一项网上调查,2001年在中国互联网用户中,l8—3O岁青年占85.98%,而上网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4.67%。据清华大学的一项抽样调查,大学生上网率高达88%。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任何新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网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同样吸引了大学生。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恋这种特殊的恋爱方式,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缘分天空”。2003年3—4月,一项相关调查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展开,本次调查采用偶遇式的调查方式,在上述大学的本科生中发放了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16份。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占52%,女生占48%,年龄最大者25岁,最小者17岁,来自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分别占62%、27%和ll%。调查显示,超过4o%的大学生相信网恋有成功的可能性,超过60%的大学生对网恋持中立态度。大学生网恋心理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
为了考察大学生的性格倾向,笔者对他们的性格进行了大致归类,将选择“勇于尝试,敢为人先”的性格归为“前卫”型,选择“等其发展成熟,再作决断”的归为“理性”型,选择“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的归为“从众型”。调查数据显示,在有网恋经历的38名大学生中,“理性型”网恋者占53%,比率要略高于“前卫型的网恋者(占45%)。可见,性格“前卫”并不一定更容易网恋。调查还发现,网恋大学生中有55%的人都曾有失恋经历。这说明,曾经在感情方面受过创伤或是失恋过的大学生更容易尝试网恋。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隶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处于“爱与隶属”需求层次的大学生,更需要别人的接纳、关爱、欣赏和理解。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这种需求或是在这方面遭受挫折和创伤时,就会将这种需求转移,寻找其他途径补偿。网络的适时出现恰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
通常,同龄群体的行为具有从众性,在网恋问题上也同样如此。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占92%)有过网恋经历的大学生,其周围也有人有过类似经历。从人际互动的角度上说,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的同龄人之间,最容易彼此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大学生都是2O岁左右的年轻人,学习能力强,而且彼此朝夕相处,周围环境特别是同龄群体的影响就会更加显著。看到自己周围的同学网恋,虽然自己主观上并没有刻意盲从,但网恋却占据了潜意识中的一定空间,一旦有机会,就更容易去尝试。正是这种同龄群体的示范作用,使得尝试网恋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网恋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这个结论和我们的经验相符。毕竟,来自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触网”时间更长,对新兴事物有更少的排斥心理,网恋也就更有可能。而那些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的大学生,则更容易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保守,做事循规蹈矩,在情感问题上更倾向采用传统的方法。
面对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多的网恋现象,大学生们持什么态度呢?调查显示,多数(占65%)大学生对网恋持中立态度,既不明确表示反对,也不公开表示赞成。而对网恋明确表示赞成(占12%)或反对(占24%)的都是少数。但对于网恋是否有可能成功,受访者的回答分化较大。8%的被访者认为“十分可能”,认为“有一点可能”和“不确定”的分别占到36%和28%,另外还有25%和4%的被访者选择了“不太可能”和“绝对不可能”。在整体上,对网恋成功持乐观态度的大学生要更多一些。乐观者认为,网恋更注重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爱情应该更加牢固,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大。而悲观者则认为,网上聊天是网恋初期相对单一的了解方式,这种方式使双方缺乏实际的真正的接触和了解,因此.很容易“见光死
网络是个虚拟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很大差别,大学生在网上可以展现自己的虚拟人格,这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在网络中出现。但有些大学生在网上虚设了一个自我,想以这个虚设的自我,获得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获得的爱情或得到一种自我满足。这对于能够控制自如地进行网上人格或现实人格转换的同学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反而是一种解脱现实压抑、调节心理平衡的好办法。但有些大学生却无法将网上人格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格灵活转换,渐渐地造成了自己人格分裂或其他障碍。网络爱情总是带有太多的虚幻性,可信度太低,好多“网恋”者大都是带着面具游荡网坛的人。这些人不用解释,因为在网上,解释与掩饰的区分度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况且,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有关网络的法律体系来对网络生活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管理。现在唯一可以借助的是网络道德的隐形准绳,而这又毕竟是“无形”的。坦率地讲,网民的素质还尚需怀疑。因此,在没有法律保障下的“网恋”,犹如雾中之花,水中之月。在有关网络的基本法律体系完备以前,这始终是一个基本的网恋倾向,希望此问题能引起广大热衷于“网恋”的大学生的警觉。
三、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针对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中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灵活新颖的方式,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发生的变化和“网恋”心理出现的新趋向。
首先,端正恋爱态度,摆正爱情位置。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要使大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做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其次,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经常组织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和集体活动,既可以增强体质,锻炼体魄,又可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都能有效地转移和宣泄青年期性冲动。同时,青年期个体经常涌现的性冲动,无论来自个体内还是外界因素引起的,都必须有合理的途经加以疏导。对于人格成熟的人来说,适当的意识调节和合理的升华作用都是有效的处理方法。而事实上,任何健康有益的兴趣活动都是转移、宣泄性冲动的有效方法,都可以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把性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也是增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如上海大学商管学院邓研会策划主办的“心跳回忆——邓研会与你共谱春季恋歌”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活动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展开,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就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进行深入探讨。心理辅导老师和学院辅导员老师作为嘉宾一起与同学参与讨论。通过访谈主持人的现场访问,嘉宾老师们与同学分享各自的心路历程。校园歌手恰到好处的歌声引起共鸣,爱情测试游戏将师生互动推向高潮,由学院邓研会成员自编自导自演的DV作品作为活动的一个亮点,使同学在别开生面的爱情课堂中有所收益。
再次,开展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正面引导大学生对“网恋”的认识。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是一项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共同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针对大学生青春期的特点,绝不可以打击压制,亦不可坐视不理,而应该正视、处理好“网恋”这一问题,使学生从思想和心理层面加深对“网恋”的认识。
最后。应加强大学生性心理、性道德和人格教育。性心理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性欲和性冲动,正确理解性欲受社会道德规范所制约,受法律约束。性,不仅是个人的生活问题,也是严肃的社会问题,做好性适应的平衡过渡,自觉地控制性欲、性冲动。性道德是个体道德的一部分,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结果,道德观念的内化要经过外在的教育,引导他们多了解我国的国情及所负的社会责任,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有健康的择偶、恋爱心理,认识婚前期性行为对当事人的不良后果,学会用自尊、自强的心理对待恋爱期的挫折。同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抵制卖淫、嫖娼等非法活动。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特别是性教育工作,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便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性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兼容而又互相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格作为个体各方面心理特征的总和。包含了性心理的因素,性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格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个体任何性的活动都反映出其人格的特质。人格的成熟与否又影响到个体性心理的发展水平。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曾经把人格的发展等同于个体性心理的发展,足见性与人格之间的密切关系。把大学生的性教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就是要结合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社会价值观、道德意识、性别角色、个人意志品质、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教育,以协调性心理发展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缩小性成熟与人格成熟之间的不平衡。与此同时,也要提高性心理素质,促使个体性心理的发展能够在适应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自我意识的调节,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恋爱心理问题,正如我国著名性学专家吴阶平教授所言:“不以好奇去开始,不以发生为懊恼,已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以后不必担心。这样便不会有任何不良的后果。”这样才能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促其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爱情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活又往往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怎样处理好两者关系,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人生课题。
心理论文范文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统治近半个世纪的消极(病理或病态)心理学是以理由为关注重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是遵循了消极心理学的以理由疾病为导向的治疗方针。近十年来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以及教育方式策略上提出了新的思路,即从理由导向到积极价值取向模式,不但要关注理由更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受教育者的品质,使学生幸福乐观地对待学习和生活。
一 积极心理学概述
在过去的20多年,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Seligman)在美国心理学会1998年度报告中提到:现今心理学家对至少14种在50年前没有能力治疗的心理疾病进行了有效治疗,这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项实践性胜利。但这种以“理由导向”的消极(病理或病态)心理学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个体的心理消极(病理或病态)层面。近十年方兴起的积极心理学主张由从传统消极(病理或病态)心理学研究消极负面理由转向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和力量以使人更幸福快乐,而这一主张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视野领域。本文旨在从操作层面上探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即融理由导向于积极取向,逐步实现从理由导向模式到积极取向模式的转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 大学生积极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当代大学生心理理由复杂。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07年《中国教育报》第7版对全国12所高校2300多名学生的心理理由目前状况的调查进行了报道:①大学生心理经常有以下症状:无故烦闷比例最大占46.7%;其次依次是懒惰颓废﹑自卑﹑生活没作用﹑无兴趣爱好等。②大学生压力过大,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人际交往障碍占54.3%;其次依次为性格缺陷﹑有自卑感﹑抑郁症﹑情感理由。③当代大学生面对困难和烦恼后的反应:将近80%的大学生表现出不知所措,能够迅速作出调整的人数不到一成。因此,有关研究者呼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心理健康教育理由导向模式的弊端。通常学校心理健康有三个级别目标,一级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预防教育;二级目标是以心理疾病干预为主,对普遍心理理由进行咨询和辅导; 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对疾病和心理障碍的个别学生进行治疗和诊断。首先,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大部分是以心理理由为专题,导致人们误把心理理由看成心理不健康的代名词。其次,咨询工作和心理辅导被喻为垃圾工作处理站和消防工作,使心理理由辅导和咨询工作陷入片面和被动。第三,心理诊断和治疗忽视了患者自己构建良好心理状况和恢复健康的能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论文范例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8000字学院学士论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积极心理学3000字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积极心理学选题
3.积极价值取向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回归。2005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四个重要任务和健康心理教育理念:①介绍心理健康的途径和策略,用来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②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于大学生认识正确的健康心理有重要作用。③推广心理调节的策略,帮助大学生消除内心困惑和增强克服困难的能力。④剖析心理现象本质,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理由产生的理由以及解决的办法,以科学的心态去对待心理理由。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推动个体主观幸福感,更注重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怎么写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500字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格式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三 积极价值取向:我们该如何做
积极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由原来的 目标增加为四级目标,由“预防→咨询和辅导→治疗”变为“发掘→预防→咨询和辅导→治疗”。前两级以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优秀品质和美德,发掘自身积极力量和潜能,进而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后两级仍以疏导心理理由和治疗心理疾病为目标,面向少数个体。
1.人人都是心理调适者,处处是心理教育的阵地。通过课堂组织、学校社团、学生公寓等平台从多途径、全方位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一级目标的主题是发掘,包含如下三方面层层递进的内容:①是重视教育主体即校园每位教师积极心理的形成。树立包含一般课程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辅导老师在内的每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理念。②是注重课堂教育主阵地。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品格,转变消极心理学的负面效应。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来看待理由,处理事情。③是注重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公寓等校园教育场所。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强调利用课堂外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及公寓的积极氛围让学生体验幸福感、希望和乐观、充实和快乐。
2.利用心理学课堂,转变消极心理学的负面效应。第二级小目标的主阵地在心理学课堂。在保留当前学校开设的以心理理由为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和举办讲座。系统地为学生讲述积极心理学的起源,研究内容及其积极影响。让学生转变理由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理解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美好心灵、推动心理积极和谐发展的心理教育。
3.引导正确归因,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建立正确的评价系统。第 小目标实现的主要手段是心理教师引导下的自助式教育,通过自身的积极心理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从而建立正确的评价系统。Seligman用归因风格来区分乐观和悲观,他认为乐观是指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进行解释时,对好事件作持久、普遍和个人的归因而对坏事作短暂、具体和外在的归因。当习得性乐观品质形成后,正性情绪和积极的行为得到了评价和重视。
4.运用ABCDE理论,提高心理治疗效果。采用塞利格曼的ABCDE理论给予心理疾病进行积极治疗被认为是易操作和有效的,认为学会乐观最根本的就是了解你的ABC,即识别和评估不幸(A)、信念(B)和结果(C)。通过积极事件或自身潜能与自己的悲观思想争辩(D),从而激发(E)成功的动力和行为。从D﹑E两个角度可看出,积极心理治疗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和发展来访者的各种能力上。治疗并非首先以病人身上现有的紊乱为准(目标),而是在于努力发动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能。因此,新型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用积极干预来进行心理理由的解决。积极干预主张用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来完成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这种积极力量不是通过外在的灌输获得,而是在干预中个体自主建构得来的,是个体积极品质的发掘与培养、积极力量的保持与提升。
参考文献:
[1]Sheldon,M.King,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6-10.
[3]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295-329.
[4]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38-45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杨稣,武成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科技与教育,2011,(3):103-105.
[6]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3):321-327.
[7]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理由[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787-794.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8]Seligman,M.E.P.,Tayyab Rashid&AcaciaC.Parks.Positive Psychotherapy [J].Ameircan Psychologist,2006,61(8):772-788.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9]曹新美,刘翔平.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Seligman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56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