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术论文 >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古代诗歌,非常具有感情意味,是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的教材。这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篇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古代诗歌意境透析

  摘 要 鉴赏古代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意境。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意象、比较、知人论世等几个方面领悟诗词的意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 意境 原型意象 比较鉴赏 知人论世

  每每闭门静坐,聆听名乐,见门前桂影婆娑,屋后桑构掩映,便逸兴遄飞,自然而然地想到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总是难忘那令人梦牵魂绕清幽绝俗的境界。“弹琴复长啸” !那幽竹馆里,诗人独坐其间偃仰啸歌的情景活现于眼前,想像他那精通音律的琴声,想像他那含英咀华的吟唱,想像他置身于深幽茂密的篁竹林,沐浴那空明澄静的月光的情景,自然就领悟到古代先贤们生活的情操,感悟生活的雅趣。我国为诗之王国,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诗歌的艺术境界,即诗的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诉诸笔端的真实情怀,是诗人将内部世界(境的“心灵化”)与外部世界(意的“具象化”)融合而成的充满主观情意的艺术图画,是诗人追求的最高艺术目标。因此,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的意境,就不能算真正进入了诗歌鉴赏教学,当然也不能获得诗歌鉴赏的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何谓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伟大诗人总是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诗歌中把语言文字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的美。

  如何才能准确领悟诗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感悟原型意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原型意象是解开诗歌奥秘的金钥匙。这些印在人们头脑中的祖先经验在各个时期被称为“种族记忆”、“原始意象”,而通常称为“原型”。原始意象是艺术意象的深层原型。我国诗人历来都很注重运用意象来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及其独特的美感。有许多意象一旦被前人创造出来就往往递相沿袭。诗歌意象一般具备两层含义:一是表层自然意义,二是民族文化积淀的意义。当然有时还有作者临时所赋或偶然所赋的新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月”这一古典诗歌意象已是思乡怀人的象征。当我们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月”时,必然想得到前人关于它的无数作品。我们知道,从《诗经?陈风?月出》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组对月怀人,寄托相思之情的诗起,到汉魏乐府古诗“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到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到杜甫《月夜忆舍弟》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们还会想得到前人关于月的神话传说,广寒宫、嫦娥、玉兔等物象就会纷至沓来,并自然而然引发我们“花好月圆”的喜悦或“月圆人不圆” “月残人亦残”的惋叹,而绝不会把它当作纯粹的自然物。“月”这一思乡怀人的载体已具有了集体无意识特征,是原型意象,充满了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愫和独特象征意义。因此,感受、理解、品味诗歌意象,对于探究诗的内在意蕴和艺术表现,领悟诗的意境,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整合意象画面

  诗的意境是诗人心灵的映射,因此作品中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是情景交融的结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把握意境,需要品味意象特征及其寄寓的感情,然后做整体理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比如:《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小令中最著名的一支,也是元人小令中的名篇,代表着咏物小令质朴清丽的风格。它从一个沦落天涯的游子的角度描写了秋郊傍晚一系列的景物,反映了游子的漂泊情怀。

  第一句三个景物连接在一起,显示了毫无生机的萧瑟的气象:几株秃树兀立在旷野之上,瑟缩在肃杀的秋风之中;树身缠上了几道枯萎的藤蔓;而天空中,暮鸦无精打采地低飞着。凄清的晚秋气氛开启全篇,使人感到悲凉抑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这样凄凉的背景之中,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极为明净的景色。潺潺的流水、纤巧的小桥、温暖的茅屋,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谧,犹如“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许他的家乡也是这样的温暖、安适、春意盎然吧,不过却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以这种悲凉的心情来体味这一“乐景”,势必会更添一重悲伤。

  “古道西风瘦马”,冒着凛冽的寒风,一匹筋疲力尽的瘦马在荒郊古道上踟蹰而行。一个“古”字点明了驿道年代之“古”,这不仅表明其今日的荒废,更意味此情此景为古往今来的羁旅中人所共同体验。将游子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夕阳西下”,处在日暮途穷,尚未觅得归宿的时刻,作者不由发出哀叹:“断肠人在天涯!”是啊,落魄天涯,羁旅异乡,仕途失意,前途渺茫,归宿不定,这怎能不令人愁肠寸断呢?全曲仅二十八个字,却写了富有特征性的十种景色,一个人物.前九种景色全是名词,不用一个动词,却又巧妙地连缀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秋郊夕照图。景景相连,物物含情,情景交融,达于化境,终而脱落出这样一幅游子断肠的完整画卷。

  三、运用比较鉴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领会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比较鉴赏是古代诗词鉴赏的一种常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陆游有《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却反弹琵琶。两首词皆用白描刻画梅花形象,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上阕写梅花所处的特定环境,陆词表现的是因无人欣赏倍受摧残而生的寂寞愁苦;毛词却写梅花傲雪斗霜、俏丽开放,险恶环境更显英姿。下阕陆词赞梅花粉身碎骨也要保住自己高洁品格,以抒封建文人洁身自好的孤傲情怀;毛词则赞梅花不争春不斗艳、甘当报春者的品格,以抒无产阶级革命者战天斗地、自然乐观的广旷胸怀。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明白诗作所要表达的意境。

  四、学会知人论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思想状态、作诗的缘由。作品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中的思想与情感的写照,有的诗是就具体的某件事有感而发。不了解身世,不了解背景,便很难体验出写作意图,更不用说引起情感共鸣,有时甚至会得出相去甚远的理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两首词,同是以“愁”为主题的,两者却有本质的区别:一首是表达对丈夫深切思念的闺愁;一首是表达国破家亡之恨的悲愁。从创作时间看,一首是前期作品,一首是后期作品。从写愁的不同,可看出作者前后期内容、风格的变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李清照的词作以1127年赵宋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的词作,主要运用自然朴实的语言和女性所特有的委婉细腻的手法,抒发真挚爱情及思念丈夫的离别愁苦。南渡后词人由于经历了切身的不幸,词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127年,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宣告灭亡;之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故。一连串的变故使词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既悲痛家的变故,更悲痛国家的破亡。第二首词《声声慢》集中反映了南渡后的生活和精神风貌,表现出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

  李清照词风的变化是与她生活的时代紧密相关的。前期生活在北宋词的极盛时期,时局相对比较安定,再加上婚姻生活幸福。因此,她抒写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显示青春活力,展示热爱生活、珍视爱情的内心世界。如果说词人在南渡前由于生活面狭窄、视觉不广而影响了作品深刻的话,那么南渡后,金人入侵,国土破碎,扩大了词人的视野,她一改过去抒发个人情感的格调,而将家破国亡之恨揉合在一起,词风显得苍凉沉郁。个人的不幸与民族的灾难凝聚在一起,构成了她这种表现复杂的内心矛盾的词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只有了解了李清照这一生活变故,才会深切领会《声声慢》这首词的意境,体会到作者在这部作品中要表达的家国之恨、沦落之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由此看来,要准确的透析文学作品的意境,知人论世的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邡。文学作品教学中意境的透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罗宗强 中国古代文学史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篇二

  古代诗歌的情愫

  摘 要:本文对古代诗歌分析,并提出了其现实意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诗歌 情愫 现实 意义

  古代的诗歌,非常具有感情意味,是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的教材。今天,我们捧读这些诗词,仍不免为之激情满怀。心潮澎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充满着对祖国山河与历史英雄的热爱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茫茫的沙海,升腾的孤烟,浩渺的黄河,浑圆的落日,多么奇特而壮丽的塞外风光。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两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长江从万山丛中奔腾而来,钟山蜿如一条巨龙逆流而上,诗人以雄奇、奔放之笔,描绘了金陵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抒发天下统一的昂扬欢快之情。谭嗣同的《出潼关渡河》:“平原莽千里,到此忽嵯峨。关险山争势,途危石坠窝。崤函罗半壁,秦晋界长河。”关势险要,山高路陡,这雄奇的江山。不禁激荡起年轻的诗人击楫中流、收拾山河的报国壮志――。为趁斜阳渡,高吟击揖歌”。张养浩的《中吕•山坡羊》(未央怀古):。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二、激起爱国诗人们的无比愤恨,在作品中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继入侵我国。可以说。战乱频繁是我国古代社会史的一大特点。每当外族侵略、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头,就会出现一大批的爱国诗人。他们以简练而鲜明的笔触。或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揭露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蔡琰《悲愤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陈子昂《感遇》)。白骨横干霜,嵯峨蔽榛莽。”障白《古风》)“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干村狐兔。”(张元干《贺新郎一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文天祥《常州》)“白骨纵横乱似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元好问《癸巳五月北渡三首》其三)“陵园白露年年满,城中青磷夜夜哀。”胨子龙《辽事杂诗》)“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骜,若为情”(张孝祥《六州歌头》),“赵普原无四方志。渣渊堪笑百年功”(刘因《白沟",。干载休谈南渡错,当Hj自伯中原复”(文微明《满江红•题宋高宗赐岳武穆手诏石刻》),“惊见羽书传昨夜,忽闻和议出崇朝”(陆蒿《金陵》),“百万金缯贿寇还,明州父老叹时艰”(张际亮《迁延辨》),“全开门户容蛇豕,漫握《韬》《钤》布‘鹳’‘鹅’”(鲁一同《重有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多么希望有杰出的将才出现来力挽狂澜:“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鹕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李牧今不在,边入饲豺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诗人对时局安定的盼望之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东风早解黄河冻,春满乾坤万姓安。”(于谦《立春后寒甚》)“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成了诗人们共同的期盼。战争的胜利和国家的重新统一也就成了他们笔下热情讴歌的主题。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剩可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蛱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长期战乱,饱尝颠沛流亡之苦的诗人,忽然听到叛军覆灭、失地收复、回乡有望的喜讯,其欣喜激动之情可想而知;刘禹锡的《平蔡州》(蔡州城中众心死)则用一个个特写镜头,真实而形象地表现了叛军狼狈投降、叛乱首领被俘、军民欢呼雀跃等动人场面。认为具体可敬如下试验:

  首先,戏曲剧本的创作手法,应改变以往平铺直叙的结构模式;着重表现浓墨重彩之处,其余部分,可试用电影之类的跳跃式手法,充分发挥人们固有的想象力,让观众在观赏中运用自身的联想去弥补故事的空缺,或留下悬念去让观众品味。这样,既可在短时l司内欣赏更多的精彩内容,又可以紧紧吸引观众对剧情发展的深切关注。这一点。豫剧《程婴救孤》已做了较好的实践,极有参考价值。其二.剧本内容当尽可能为戏曲的综合表现手段提供条件,使唱、念、做、打,吹、击、弹、拉各显其能,充分发挥作用。尤其避免话剧加唱的创作方式,使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多种艺术享受。这一方面,京剧《智取威虎山》可谓成功范例。其三,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之有利条件,创造更为广阔而灵活的舞台表演空间;借灯光变幻取代过多的笨重实景和旧时一桌两椅替代一切的简单画面;使现代观众得到视觉上的满足。其四,在传统唱腔音乐基础上给以必要的加工和发展;精简过于繁琐的器乐过门。除,必要的情景描写外,尽量克服唱句之间间隔过长的传统模式,莫让观众产生急不可待的厌倦心理。唱腔旋律当在不违

  背传统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再创造;在原有曲调不足以表现特定情境的情况下进行出新;保留其民众欣赏的亲切感。防止为离奇而“出新”,距离传统过远,出新幅度过大以及曲作者故弄玄虚、自我炫耀等错误倾向;以免造成老观众不满意,新观众不愿听的可悲局面。其五,伴奏音乐在保留本剧种基本乐件(尤其主奏乐器)和曲牌风格的基础上,适当加入民族和两洋管弦以及电声乐器,以丰富其音乐色彩,增强器乐表现力:满足现代观众的听觉需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至于在特定情况下.面对纯为欣赏“原汁原味”的传统戏曲(如学术研究、接待外宾、露台演出等)观众时,自当一切依旧;以达到其特定目的为上。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了认真继承传统,坚持与时俱进,作为中国人民自身创造的戏曲艺术,决不会被人民自己所抛弃;并将永远为华夏后人所喜爱。永远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世界民族之林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214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