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术论文>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2)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篇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通向《资本论》之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作者简介:魏小萍(1955-),女,江苏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迄今,无论是在政治、哲学、经济学,或者其他任何社会科学领域,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那样同时承受着冰火两重天的待遇,这种现象激励着我们从更加理性、科学、客观的视角去研究这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的出版为满足我们的这一要求提供了机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分化的必然趋势从社会机理的意义上进行了论证,这一论证程序在《资本论》中从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商品开始,但是这一逻辑性的论证程序与马克思研究思路的发展进程并不是一回事。借助于MEGA2提供的全方位的资料信息,我们不仅能够通过对前《资本论》时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手稿的研读了解其研究思路的客观进程,而且了解其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特点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起始于对古典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后者对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分析、解释和合理性论证,马克思的研究宗旨则从一开始就是尝试着去认识形成剥削关系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本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与政治经济学或者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有所不同,马克思的研究出发点是批判现实存在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并且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的批判论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原则与结果之间的悖论关系。

  马克思的研究对象有两个维度,其一是现实进程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其二是古典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前者是现实的社会关系,后者是政治经济学理论,对前者的批判必然导向对前者进行合理性论证、进行辩护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批判。在政治经济学这里就有一个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而马克思以现实社会为依托的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就更有一个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关系无论在国民经济学那里,还是在马克思这里都体现为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问题。

  如果说当时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主要形成并且发展于英国,这是由英国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所决定的,那么流行于英国的哲学思维方式,例如经验的、实证的思维方式就对英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具有直接的影响,而马克思的哲学背景是德国观念论哲学,用马克思自己的语言来说,他在对其进行颠倒的基础上继承了这一哲学的方法,这是除研究立场差异之外的方法论差异。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发展思路首先要弄明白在马克思与政治经济学家之间存在着的这两个基本的差异,前者体现了马克思的批判态度、后者体现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

  历来被人们关注和强调的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所继承并加以改造的辩证思维方法,然而受着批判对象、学科性质的影响、或者受制于其批判对象的牵制,在马克思的思维方法中同时发展着经验的、实证的思维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手稿中所呈现的研究思路,充分体现了这两种思维方式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发挥着的作用,理解这一点,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思路轨迹的前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关注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从哲学、社会学的视角用异化劳动理论进行批判,对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即劳动者失去其劳动产品的经验性论证,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体现为对剩余价值的理论论证。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马克思关注的核心问题没有发生变化。在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从没有脱离开一定的生产关系去讨论所谓的分配公正问题,但是对于无论是异化劳动理论或者是剩余价值理论来说,在其背后实际上存在着公正分配的假设,因为,异化是相对于非异化而言,剥削是相对于非剥削而言的。不过,与当时部分的激进批判家和当下的自由主义学者的认识方法不同,马克思从来没有将这一问题仅仅固囿于分配方案的领域。在马克思那里,这一问题始终是从社会关系的领域被关注的,两者之间,如果我们用黑格尔的思维方式来表达,在马克思那里就体现为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正因如此,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在对异化劳动进行批判的同时就已经将问题指向异化了的劳动关系,而马克思将研究视域从哲学、社会学、法学转向政治经济学领域,并不是由于他的问题意识发生了变化,而是受着启蒙运动推动而日益昌盛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马克思要对异化劳动现象进行科学论证,希望借助于以数学计算为基本手段的经济科学,来论证在劳资关系中发生贫富分化的实证性依据,进而为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必要性提供论证。而这一转向与广义唯物史观认识方式的形成不无关系,这正如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序言中所阐述的那样,从物质的社会关系、从市民社会中,去认识法的关系,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由哲学、社会学向政治经济学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是寻求批判的科学依据。贯穿这一转换的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其一是异化劳动,这是用哲学语言表达的需要受到批判的社会现象,其二是价值与价格的非同一性(此非同一性,并非彼非同一性,即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出现的价值与价格概念的转换问题),这里所说的非同一性,是从内容上来说的,即劳动力价格(工资)与其所创造的价值不相等。在马克思的早期研究思路中那被异化了的劳动概念在这里是通过这一不相等的关系来论证的:即劳动力价格所包含的价值要小于其所创造的价值,这剩余的部分就是被资本家占有的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即被异化了的劳动,这一功能是借助于资本的力量来完成的。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论证思路,第一个思路的形成以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为背景,第二个思路形成于对古典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研究。价值概念看似一个哲学概念,但它是古典经济学就使用的概念,它与价格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哲学语言的陈述句中说得清楚,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两个概念都置于计算公式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说不清楚了,因为价值本来就是一个抽象概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马克思自1844年在巴黎手稿中初涉这一领域,接着有近10年时间的中断,至50年代后期继续这一领域的研究,然后几乎耗尽毕生精力,留下了仍然没有完成的《资本论》手稿,这一漫长的、没有完成的研究历程说明了什么?

  对此起码可以有两种答案:其一,要对一个哲学上的论断进行实证科学的求证,从社会科学的视域来看,这样的求证过程是难以穷尽、难以尽善尽美的。以马克思这样一个严谨、认真、执着的性格来说,在有生之年没有对《资本论》划上一个句号,是可以理解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呈现的马克思原手稿和恩格斯编辑手稿向人们呈现了这样一个事实,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后,为了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不得不在一些地方将“逗号”或者“问号”改为“句号”,将问题式改为陈述式。其二,我们的认识对象本身是在变化、发展的,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盖棺定论”或许能够比较恰当的体现这一语境问题。在资本主义寿终正寝之前,人们不可能获得一个资本主义的完整形态。所以笔者认为,当时由于新资料的不断出现而致使马克思不断推迟其书稿最终完成的说法似乎不那么可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们从马克思61-63年的经济学手稿中看到,马克思本人在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时,常常将三言两语难以说清楚的问题暂时搁置起来。我们在循着马克思的研究轨迹,对其思路进行分析时,经常能够看到这一现象:他常常在这样的场合说: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讨论。

  在今天的语境下,当我们重新回顾这些在当初被马克思搁置起来的问题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这些问题即使在今天也是令哲学、政治经济学感到棘手的难题,对此,今天的学者们或者用回避、或者用各执一端的独断论态度面对这一本身实际上仍有待研究的问题。这一态度使我们自然会想到一些哲学问题的争论,在没有确凿的方法回答这些问题之前,人们为了规避无休无止的循环论争,或者对其采取悬置、或者对其采取回避、或者以默认的方式站在独断论的某一端,所谓独断论的态度不过是在不能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者驳倒对方观点的情况下,一种否定对方观点、坚持自己观点的态度。这样的情况不仅在哲学领域,在社会学、政治经济学领域的讨论中同样存在,不过,与哲学问题有所不同的是,在社会学或者政治经济学中被搁置的一些问题,有些在条件成熟时是有可能被进一步认识的。与我们所常见的独断论不同,作为严谨的思想家,马克思对问题进行搁置或者说后置,实际上后来也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够再次得到他的关照。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文本、原文本的阅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遇,能够在更加广泛的视野和思路中,去研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形成过程、发展路径,包含其中的问题和困境。从这一角度来说,不仅关注马克思的核心研究思路进程,同时关注被马克思暂时搁置的问题,例如,其中哪些问题随着马克思研究思路的展开被回答了、哪些问题后来无暇顾及、哪些问题在当时没有能够给予回答,随着时间的进程逐渐明朗、哪些问题在今天仍然没有明确答案等等,正是我们今天可以借助于MEGA2第II部分基本上出版齐全(除了其中的一册。)的机遇,在阅读中加以关注和思考的对象。

  三、剩余价值理论“被证伪”了吗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结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又是其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自其形成以后,一方面,其以数学公式所体现的逻辑力量使人信服,并且产生了强大的现实威力、社会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没有马克思的理论,就没有20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纵观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没有任何一种社会学理论产生过能够与此相提并论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自该理论形成以后,各种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如影随形,从没间断。这种质疑和批评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其一,从不怀疑剥削现象的存在,但是质疑马克思的论证方式(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其二,并不认为存在着剥削现象,认为利润是资本的正当收益和投入风险的应有回报(自由主义理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真正构成挑战性的批评,并非来自于非马克思主义的否定,而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批评,虽然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并不认为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们的研究在人们的心目中被视之为马克思主义阵营的研究,因此,来自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批评,更加具有挑战性。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从不怀疑剥削现象的存在,但是质疑马克思论证的合理性,他们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分析哲学的技术性分析和论证,与此同时,他们悄悄地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视野由生产关系领域转向道德伦理领域,用规范理论的语言取代了唯物史观的语言,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贫富分化问题,转化为经济发展中的激发机制与分配领域的道德规范问题。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激进的仍然期盼于社会变革的左翼,一种是附和于资本主义主流的“右翼”,用社会发展中力量对比的博弈解读(game theory)取代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分析。一方面,这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转向规范理论及其所强调的缜密的、分析的思维方式有关,另一方面,这与他们缺乏德国古典哲学的思维方式、放弃对社会存在本体论上的认识和历史性的认识有关。

  面对诸种批判、批评之声,我们在这里或许可以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命运做一比较:150多年前达尔文发现的进化论,后来也呈经喧嚣一时地被人们宣称已经被推翻。然而时值达尔文诞生200周年之际,国外各大报纸在纪念达尔文的文章中指出,进化论诞生150年后的今天,科学家们重新又不得不承认该理论的正确性。那么是不是说,当时那些宣称已经推翻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就是胡说呢,当然也不完全是,一般来说,所谓的“推翻”论断,只是犯了一个以偏概全的低级错误,例如用个别该理论不能加以解释的例子、或者该理论的某个论断被证明是错误的例子,甚至是一些方法的失效,来论证该理论的失效。但是时间和历史却使人们看到,该理论的基本原则存活了下来。

  科学哲学对科学发展史的研究成果,或许同样能够为社会哲学、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所借鉴,即任何一门科学理论的发展史都能够体现围绕着其核心部分的不断否定、修正和创新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是主动意义上的,也可以是被动意义上的、即在被批评、被批判的过程中发展。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核心部分,而剩余价值理论又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今天遭遇了与达尔文进化论同样的命运,只是情况远比达尔文的进化论要复杂。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仅仅涉及自然生命现象而言,有所不同的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涉及到的是社会现象、人类自身的生存模式,它所受到的争议只会更加激烈、更加尖锐。剩余价值理论所面临着的挑战是多方面的,至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加以分析:

  其一,产生于不同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些批判,既有技术上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受着意识形态的左右。在欧美国家,由于在人文科学领域存在着明显的左右翼阵营的划分,以政治上的强势及其强大的舆论造势为背景的右翼意识形态在学术界也有着一定的市场。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在无意识中受着意识形态氛围的熏染,然后这种效应又以自觉的假象表现在人们的思考和写作之中。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实际上在西方世界并没有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而有所削弱,但是在既往的、变革了的东方世界却给人们带来一种多元化的幻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西方世界对待马克思理论的态度似乎能够体现这一问题,一方面,倾向于右翼的学者在宣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被证伪、被死亡之后,他们的这种宣称并没有影响左翼阵营学者的研究热情;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所呈现的马克思的客观的研究过程和科学研究态度,激发出人们重新阅读、研究马克思理论的热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课程的课堂总是很爆满①,金融危机之后,情况就更是这样了。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分化的趋势没有改变,这种意识形态上的纷争就一定会影响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美国,除了正式的课堂上的教学与研究,我们看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在不同范围的学术团体中被自发地进行着学习、研究,笔者所知道的情况除了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性学者组织,还有纽约的布莱希特论坛,新学院、纽约大学(NYU私立)的青年学习组织等等,后者是自发的以青年学者为主体的学术团体、学习活动,他们没有受到任何方面的任何经济资助和激励。显然,那些宣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死亡的论断,并没有真正的产生任何影响。

  这种现象的存在,使笔者不由自主地想起19世纪初在中国社会上曾经存在过的各种自发的马克思主义学习组织。历史不会简单地重现,历史更不能简单地重复。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能够告诉人们,所谓的后工业国家、福利社会仍然存在着固有的矛盾、冲突,只是在层次、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其二,来自历史变迁的挑战,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变化,一线劳动力的减少与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在增加产品量和产品附加值中的作用、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这些现象使得人们认为,以第二产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尺度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失去了解释对象。其实,这些现象虽然在后工业化时代尤为突出,是社会结构变化的体现,不过在马克思的那个时代,这一现象在不同程度上也是存在着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思路,对于我们今天继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考这些问题,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教条式理解,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和结论接受这一理念,无暇顾及这一理论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从而使该理论失去了时代变迁境遇下的发展韧性和批判功能。

  其三,产生于学术意义上的质疑。这一方面的质疑,除了最为常见的是价值概念与价格概念在逻辑形式上的统一性问题,以及个别例子、推论、或许计算方式是值得商榷或者明显是错误的之外,还存在着由于我们在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上的混乱而形成的困惑。这种现象有时产生于文本编辑、翻译问题,但是在更多情况下产生于对剩余价值理论教条式的僵化理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例如,对于科学技术与体力劳动在创造剩余价值中的作用问题。在马克思那里,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作为竞争因素,增加了相对剩余价值,作为不变资本的因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资本的利润率,同时增加了使用价值(物质财富)的产出率。但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可以相提并论。也就是说,物质财富(使用价值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交换价值(劳动时间)的增加。

  此外,传统的资本家与今天的资本持有者不仅从个人行为的角度来看是非常不相同的,仅仅从资本的占有方式来看也是非常不相同的,今天的资本,一方面继续积聚于少数人之手,另一方面,资本的持有通过证券市场而社会化。大资本持有者多半是高层管理劳动者,而证券持有者同时又是不同岗位的工资劳动者。劳资关系已经发生了某种形式的变化。

  综上所述,我们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今天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只有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认识,才能理解其现实的生命力并且彰显其现实的批判功能,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出版,为我们的分析和认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料和更加切实可靠的基础。

  四、阅读《马恩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的必要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09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第II部分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政治经济学手稿的出版,从两个层次上为我们依据马克思文本重新理解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提供了依据和帮助:第一,MEGA2向我们同时提供了马克思《资本论》创作的原手稿,及其恩格斯的编辑文本即《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第二,MEGA2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自57-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57-58手稿》)开始的整个过程。

  我们知道马克思开始关注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时间要早于《57-58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就已经体现了马克思的研究思路向政治经济学领域的转向,由于该手稿的综合性质,它被置于MEGA2的第I部分第二卷。但是从我们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的阅读应该从《1844年手稿》开始,因为该手稿体现了马克思最初对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哲学概论的理解进程。

  马克思的哲学-经济学,经济学-哲学是一个整体,脱离其前期的哲学基础和研究思路,对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或许看到的只是一个由一些辩证概念编制而成的体系,对其所内在涉及到的对人类社会存在模式的批判,无从感受;同样,脱离其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往往陷入空泛的哲学概念或者体系的演绎。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出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全面的、活生生的马克思,至少在两个方面为我们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提供了不同于经典著作版和教科书体系的更加准确和真实的原文献资料:

  第一,MEGA2不仅将马克思前《资本论》时期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手稿资料尽可能完整地呈现给读者,使读者对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不同的研究思路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同时,我们已经知道,在《资本论》三卷本中,只有第一卷为马克思生前所出版,而《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为恩格斯所编辑、整理出版。MEGA2第II部分呈现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使我们有可能将恩格斯的编辑版本与马克思的原手稿进行对比研究。国际版的编辑者们,尤其是日本学者对其所编辑的两卷本已经作了大量的这种对比工作,但是他们的对比主要是以编者的视野,对文字、句子、语言、数学公式、计算等进行比对性研究。不过,编者视野中的比对与研究者视野中的比对会因为问题意识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效果,这些研究资料为我们进一步从概念、理论的内涵上进行比对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这为我们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路径进行梳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二,直接阅读原文本的一个最大优势在于,对一些研究思路的进程、缘由及其核心概念、词汇能够进行比较确切的理解,这些理解往往是基础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我们在此可以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原文本的阅读在理解上能够带来些什么样的启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得以形成的前提是对财产权及其关系的认识,涉及到的一个核心概念是“Das Eigentum”,这一概念在中文里既可以翻译为“所有制”、又可以翻译为“财产”。前者是关系概念、制度概念,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关系性的特征,是法权概念,它必须通过双重关系来体现,例如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权的排他性是针对他人而言的,而所有权的基础直接绑定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后者是实体性的物质性概念,具有具体性、个别性的特征,它首先体现的是存在着的物、是实体,是归属于某主体的对象性存在——客体。正是由于这一涵义上的区别,与中文一样,英文也有两个相应的概念,例如所有制(ownership)与财产(property)。

  在中文的语言里,我们可以说某个人的财产,但是我们不能够说,某个人的所有制,我们可以说,消灭私有制,但是我们不能够说消灭财产。两者的指称对象并非相同,对两者的涵义如何进行选择,只有在阅读原文时读者才具有主动权,而在阅读译文时,这样的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译者手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私有财产(Privateigentum)的普遍本质,就它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来说,从它与真正人的关系、从它与社会财产的关系来界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私有财产的关系包含着潜在地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的关系,和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②

  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作为他人异化劳动的结果,是从人的对象化了的劳动成果与人相分离的意义上来说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私有财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其一,劳动者自身的私有财产,这里,如果理解为个人财产可能更合适,它是个人的劳动结果,但是这样的财产显然与异化劳动没有关系,所以马克思在下面会说,私有财产包含着“潜在地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这与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是不同的。所以才存在着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严格来说,马克思的这一段表述,还处于一种思想的萌芽状态,对财产与财产的制度、对作为个人劳动结果的财产与作为资本的财产在概念上没有进行区分。在表面上会让人费解,但是马克思的问题意识是很清晰的。

  个人财产并非是异化劳动的结果,而私有财产并非是个人劳动的结果。马克思从后者的意义上来论证资本的普遍本质,资本不是资本家的个人劳动结果,所以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因此,这里,由于私有财产概念的具体含义不清晰,其普遍本质也可以引起歧义。从私有财产普遍本质的角度来讨论其与异化劳动的关系,逻辑关系的明晰取决于概念的明晰。

  这还仅仅是私有财产问题意识的第一层含义,在《形态》中,也就是两年左右之后,马克思通过对施蒂纳的批判进一步区别了财产关系与资产关系,不过他的批判还没有指向财产关系向资产关系发生转变的历史契机。

  资产关系,比起财产关系,能够更好地体现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体现资本的异化劳动本质,更加接近剩余劳动概念;而财产关系则可以同时体现在一般商品生产的交换关系之中,体现不同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往关系。

  施蒂纳就曾经试图去理解为什么个人财产只有通过劳动与货币的结合才能造就财富的幻想(当然我们应该理解这是当时金融市场不发达情况下的语境),对此施蒂纳使用了两个不同的概念:“财产(Eigentum)和资产 (Vermögen)”③,后者,即“资产”,与“个人的能力”又是同一个概念,从这一意义上来看,与财产不同,资产既可以从客观的意义上作为资本来理解,又可以从主观的意义上作为个人能力来理解,它体现了激进的批判家对私有财产从不同于异化劳动的角度进行理解的态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英文在翻译中用property和wealth④来体现两者的区别,但是wealth作为财富概念既不能够体现Vermögen中所包含的能力涵义,也不能够体现Vermögen中所包含的资产涵义。我们汉语中的财产概念和资产概念却能够非常贴切地体现出Eigentum(财产)和Vermögen(资产)这两个词汇的本来涵义。因此,无论从中文、或者英文的角度来看,原文本的阅读对于理解一个思想家研究思路的核心概念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在57-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概念取代了异化劳动概念成为理解资本源泉的概念,与此相应,马克思的研究思路转向了政治经济学领域劳动与价值的创造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劳动创造价值,这个观点并非产生自马克思,李嘉图就已经形成了这一观点,不过在李嘉图那里,他在价格的意义上使用价值概念,或者说,李嘉图没有从抽象劳动的意义上使用价值概念。马克思在尝试着从政治经济学领域去论证异化劳动的现象时,他对古典经济学形成的价值概念有个借鉴和剥离的过程,对劳动创造价值问题的认识也有个逐渐清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先后使用过如下的概念来讨论生产价值的主体:劳动(arbeiten)、劳动时间(die Arbeitszeit)、劳动能力 (das Arbeitsvermögen)、劳动力(die Arbeitskraft、die Arbeitsfähigkeit)。这些概念所体现的内涵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具有如下的区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劳动:生产产品、商品的劳动活动。

  劳动时间:生产产品、商品所消耗的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劳动能力: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商品多少的能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劳动力:劳动者的自然生命力。

  当李嘉图从价格的意义上来理解价值概念时,在他那里显然没有对价值概念与价格概念进行严格的区分,尽管在马克思这里两者之间的区分也是一个问题,人们对此已经进行了近百年的讨论,但是马克思的问题域与李嘉图的问题域是完全不同的。

  对马克思来说,衡量价值的尺度是劳动时间,马克思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此进行了限定,否则,该尺度就具有最荒诞的意义、或者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如果没有这一限定,这一尺度就会体现为速度越慢、消耗的时间越多,产品的价值越高。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概念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那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

  正是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维持劳动者的生存成本为基础,而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被作为资本的利润。

  由此出现了劳动力的概念,即使是今天,对劳动力概念的确切理解,能够消除很多日常所见的似是而非的理论问题,例如科学技术知识创造剩余价值的问题,以及与此相应脑力劳动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等等。科学技术知识与脑力劳动所体现的财富(“使用价值”)效应问题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所涉及的价值概念,不是同一个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果我们理解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起码不会简单地认为,剩余价值更多地是由科学技术知识创造的,或者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创造了更多的剩余价值。相反,科学技术知识提高的是生产率,随着这些产品数量的增加,最终将导致其产品价格的降低,因为其所包含的劳动力成本降低了。这里的问题或许在于,劳动力价值所要表达的价值与物质财富所体现的使用价值,不是同一个概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不过,这一看起来比较清晰的问题,其实还是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例如劳动力的成本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本身是以其所消耗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劳动产品来衡量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将此看着是衡量尺度与尺度自身的重叠问题。任何一种理论在论证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时都会相应地引起另一些问题,否则人类知识就不存在发展的动力了。本文不可能在此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只是在此借助于通过对劳动与价值问题的分析,说明,阅读原文本在一定意义上对于准确理解作者的研究思路有时是必要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所呈现的文本、文献资料对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进而劳动价值论研究思路的进展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马克思的阅读文献,我们能够借助于对其知识背景的了解,进一步理解他的研究方法;通过鉴别编辑者的思路与作者思路的关系,更加准确地把握作者思路的进程;借助于原文本、文献的阅读,直接把握马克思所使用的核心概念的基本涵义及其概念之间的演绎。这样的阅读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语境和历史背景,更有助于我们在真正把握马克思问题意识及其思路发展的前提下,在今天的语境和现实背景中去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下意义。

  注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笔者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和美国纽约新学院(new school)看到的是同样的情况。

  ②MARX/ENGELS GESAMTAUSGABE, BAND I/2, DIETZ VERLAG BERLIN 1982年,第 249页。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版,第283页。

  ③MARX/ENGELS GESAMTAUSGABE, BAND 5, MARX-ENGELS-VERLAG G.M.B.H.BERLIN 1932,第382页。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71页。

  ④参见KARL MARX FREDERICK ENGELS COLLECTED WORKS, Volume 5, LAWRENCE & WISHART LONDON, 1976, 第403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来源:《哲学年鉴》2012年 作者:魏小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看了“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

2.大学马克思学术论文资本论

3.资本论学术论文

4.资本论学术论文(2)

5.马克思学术论文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2)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篇二 通向《资本论》之路 作者简介:魏小萍(1955-),女,江苏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602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