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术论文 > 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民族化道路探讨论文

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民族化道路探讨论文

时间: 谢桦657 分享

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民族化道路探讨论文

  小提琴在一百多年前传入中国,从此,中国的小提琴事业开始蓬勃的发展。而在中国历史最黑暗的年代,小提琴音乐艺术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让那个黑暗的年代多了一道迷人的色彩。小提琴独特的音乐艺术在进入中国不久后便和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起了相互影响的作用,产生了很多风格独特的经典作品。其中很多是带着民族风格的作品。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民族化道路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民族化道路探讨全文如下:

  【摘要】小提琴在一百多年前传入中国,从此,中国的小提琴事业开始蓬勃的发展。而在中国历史最黑暗的年代,小提琴音乐艺术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让那个黑暗的年代多了一道迷人的色彩。小提琴独特的音乐艺术在进入中国不久后便和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起了相互影响的作用,产生了很多风格独特的经典作品。其中很多是带着民族风格的作品。

  【关键词】小提琴;音乐艺术;民族风格

  中国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冲击了人们的固有的思维理念,这种思想的的撞击使人们探索新的救国道路、探求新的救国思想、蓬勃的爱国热忱,首先在科技文化方面兴起新的文化运动中展开了广泛的学校音乐教育及音乐创作演奏发展。小提琴的方便携带与钢琴相比,更具群众性,在群众中比较普及。创作上爱国艺术家们结合中国听众习惯,自觉选择结合、引用、运用民族舞蹈音乐民歌民间器乐音调等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作品。这些作品即发挥西方小提琴乐器音色,也具备西方音乐写作手法和小提琴演奏技巧。将西方音乐文化与中国各民族文化融合运用做出巨大贡献。

  1 西方作曲潮流影响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世纪初,在西方留学的艺术家,研习西方作曲中的和声、曲式、配器织体等作曲技术,以此为基础,写下新世纪的华夏新作。1934年,冼星海留学巴黎期间的习作《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此曲完全使用西洋作曲技法,整体布局有章法,并结合巴黎学生中流行的印象色彩音响听觉习惯,在和声语言上引入根音三全音的和声,强调变格进行,对位法的大量使用,弱化和声功能进行,强调色彩,调性较为模糊。形成富有印象趣味的作品。

  法兰西民族与中华民族在音乐文化传统方面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相对于德奥传统的功能和声,中国五声性音调与法国的“印象主义”和声,有着更强的“亲和力”。

  马思聪创作的《摇篮曲》为结合奏鸣原则的复三部曲式。钢琴声部的和声配置相当精细,连续小二度、半音特点,具印象主义的风格。钢琴声部有时在音响感受上重音在第三拍(在次强拍上),这种连续的第三拍上的重音关系暗示现代音乐的到来。

  我国本土培养的先锋作曲家桑桐于1947年创作了《夜景》《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桑桐师从德国作曲家弗兰克(W.Frankel)、奥地利作曲家施洛斯(Schloss),还在现代音乐大师亨德米特的弟子谭小麟班上听课。系统的训练学习,熟于西方传统作曲手法并掌握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深受现代音乐影响,是我国最早使用自由无调性的手法创作的音乐作品,为新潮流的音乐以至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音响音乐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西方现代音乐思想中主题由三个简单的音开始,成为现代作曲家的一个风向标。

  2 小提琴音乐艺术民族化

  中国20世纪作曲家学习实践西方作曲技巧,运用西方作曲常识、作曲结构、作曲方法。细节的音调上都自主运用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吸取中国文化精华,提炼中国音乐文化思想进行创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郑志声在巴黎音乐学院练习作曲,经常把民族音乐素材融入作品。他把广东音乐《昭君怨》配上伴奏,作为小提琴乐曲演奏。冼星海的巴黎留学习作《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在尾声中也有类似中国戏曲“紧拉慢唱”的效果。马思聪的《摇篮曲》旋律引用其家乡民歌《白字调》音调,布局上“起承转合”四句结构运用五声调性的e小调。《摇篮曲》使用滑音,改变音调。滑音在欧洲传统音乐中较少运用,中国器乐二胡等乐器上是运用广泛的一种表现手法。作品中同指换把产生自然滑音的音响效果为音乐带来独特的民族韵味。

  20世纪中叶前后是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高峰期。马思聪的《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牧歌》《秋收舞曲》;冼星海《红麦子》张文纲《小提琴奏鸣曲》;王震亚《小提琴幻想曲》;桑桐《夜景》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马思聪《第一回旋曲》汲取民间音乐音调,通过对节奏的变化,比拟中国民间鼓点的音乐形态。在《内蒙组曲》中各乐章分别采用中国民歌音调进行主题创作。其中《史诗》采用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思乡曲》以东蒙民歌《城墙上跑马》为基础创作、《塞外舞曲》由《彩虹妹妹》的音调创作。《西藏音诗》以西藏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进行的创作。冼星海的《红麦子》根据哈萨克民族民歌旋律创作而成。即便是现代音乐代表人物桑桐的《夜景》在无调性的构成的音响作品中,也做了民族化的尝试,《夜景》的钢琴声部在半音风格的和声上,镶嵌了一些具有五声调性色彩的和弦,乐曲音响赋予了与德奥现代音乐不同的亮点。

  3 小提琴音乐艺术在中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为中国带来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新歌曲新音乐教育课程新思想传播过程是艺术家创作的田园。中国第一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也组建创办。国立音专、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上海美专、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都设有小提琴课程。起初大部分由一些外国乐手或教师担任授课教授,后来才有留洋归来的小提琴家艺术家担任授课。凭着这些演奏家及教育家精湛的演奏技术和严谨精细的要求,为中国小提琴艺术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演奏家和小提琴教育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小提琴艺术在华夏大地遭受困苦的年代,作为精神力量的一部分,在感情上支持人民的夙愿、理解人民的苦难,想象期盼美好的未来。《思乡曲》第一部模仿民歌声腔的幽怨音调,是战乱年代人们生活的切实写照。中部的豁然开朗的大调双音旋律,展现人们美好的愿望,似想象中故土的风与味道。《西藏音诗》则表现神秘古远民族的豪放原始文化。尤其第三乐章《剑舞》真实呈现藏族剑舞的歌唱内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似述说故事似彰显情感似直接体验小提琴技术表现的剑舞中歌和舞的剑气动作。即便是《夜景》这种无调性的小品,作曲家也有自己(诗人)对于夜莺哀鸣,无能与助,亦或是夜莺就是诗人内心悲鸣。以中国民间音乐元素的小提琴作品补充了小提琴西洋系统中民族音乐的空缺。贴近人民生活思想活动、展现母语文化的音乐艺术是自我发现、自我升华的人类高级精神世界活动。从认同认识、教育启迪、审美精神等方面形成小提琴艺术传播的良好道路。

  战争年代的中国音乐教育并没有停止活动。合并、迁移等方式,组建发展了鲁艺、福建音专、国立音乐院青木关分院、松林岗分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及其它省份师范学院的音乐系。各地音乐社也积极活动。

  4 结语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在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均受到西方科学文化的影响。小提琴音乐艺术家在迎来的第一次小提琴音乐艺术高潮中,借鉴西方传统与现代作曲技法,自觉自主的大量吸收我国民间音乐素材,充分运用其作品创作。反映中国人民现实生活,表现中国各民族文化风格。小提琴音乐艺术第一次高峰期的作品展现了艺术家的素养、生活经历及直观的中国民间艺术。

相关文章:

1.中国钢琴音乐中的民族特色探讨论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中国音乐:跨世纪的后殖民现象批判

444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