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诗词大全 > 杜甫诗歌代表作和赏析

杜甫诗歌代表作和赏析

时间: 明敏1093 分享

杜甫诗歌代表作和赏析

  杜甫被称为诗圣,但他的代表作你知道是哪一首么,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歌代表作和赏析,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杜甫诗歌代表作和赏析(一)

  《送远》

  【原文】

  送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带甲满天地⑴,胡为君远行⑵!

  亲朋尽一哭⑶,鞍马去孤城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⑸。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⑹。

  【注释】

  ⑴带甲:全副武装的战士。《国语·越语上》:“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⑵胡为:何为,为什么。《诗经·邶风·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⑶亲朋:亲戚朋友。唐杜甫《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⑷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此指秦州(今属甘肃天水)。

  ⑸关河:关山河川。《后汉书·荀彧传》:“此实天下之要地,而将军之关河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⑹“别离”二句:因为想到古人离别时的伤感,还是会不断想起昨日离别的情景。

  杜甫诗歌代表作和赏析(二)

  《望岳》

  【原文】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夫:读“fú”。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夫如何:怎么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

  青:指苍翠的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造化:这里指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

  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荡胸:涤荡胸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曾:通“层”(见人教版《语文》八上)

  决眦(zì):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应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杜甫诗歌代表作和赏析(三)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原文】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注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②独步:独自散步。

③塔:墓地。

④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白话译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春天给人一种困倦让人想倚着春风小憩的感觉。江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

【赏析】

  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

  首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黄师塔前”句,在制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道:“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句。”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夹杂着几分悲怆之情。

  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下两句着力写桃花。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深浅放红,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随耳。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又有何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无人赏识的淡淡的哀愁。这与七绝句的总调子是合拍的。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故也萦绕着喜的气氛。“可爱深红爱浅红”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杨伦评道:“绮语令人欲死,叠用爱字有致”(《杜诗镜铨》卷八),可谓肯綮。明王嗣奭也说:

  “其五:‘春光懒困倚微风’,似不可解,而于恼怕之外,别有领略,妙甚。桃花无主,可爱者深红耶?浅红耶?任人自择而已。”(《杜臆》卷之四)如果说七绝句前四首是在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的话,那么,此首(其五)却表达出爱花、赏花时的喜悦之情。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写,造成了节奏的起伏变化,给人以新奇的美感。这种喜悦之情,并未戛然作结,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后延伸;以致在下一首,达到了最高潮。如果缺少它,就缺少一个必要的情感过渡,而显得美中不足。


362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