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梧太极内功上篇是怎样的
一代太极拳宗师李经梧先生创编并传授的《太极内功》同其另一力作《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给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太极拳学财富。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李经梧太极内功上篇。
李经梧太极内功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华古典唯物主义的“元气论”是内功的哲学基础
李经梧先生,生前在讲述太极内功时,反复强调过:“我所说练就的‘气’,古代典籍中写作‘ ’,即指先天之气、元气或称真气,而不同于后天之气(即呼吸往来于口鼻的空气)。”“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这一学说是我国战国中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宋 、尹文创立的(以下称宋、尹)。它是一种在先秦哲学史上有着承先启后作用的哲学观。是由唯物主义的老子到唯物主义的荀子、韩非发展过程中的过渡环节。在春秋、战国时代,讨论天地万物构成的哲学家很多,既有唯物学派,又有唯心学派。在唯物学派中,有的哲学家认为“水、火、木、金、土”等五种元素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有的则用阴、阳两仪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生成变化;还有的认为只有“水”才是万物的根源。宋、尹则提出了“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的学说。他们的理论把哲学上最根本性的问题,即物质世界的本源问题,由“原素论”(即五行说)发展到了“元气论”的高度。这一学说较之“五行说”更有利于解释宇宙万物的物质性及其统一性。所以,被后来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所继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宋、尹的学说是在继承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老子已经有了“道”即是气的思想,但是对于“道”和“气”的关系还没有讲得十分明确。宋、尹则明确认为“道”就是“气”。他们把“天”看成“自然”(古文中自然二字与现代不同,是原来就这样的意思),而把“气”看成比“天”更根本的,构成“天”的原始物质。他们在《内业》篇中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也是气,它是气的精粹、精致的部分。又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就是说“精”也是气,“形”也是气(即形气),两者配合得好就产生人。那么,“元气论”的内容,用今天的话来表述就是: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当然人也不能例外);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胜复作用,即气的阴阳对立统一,是物质世界变化的根源。
中华道家养生学和中医学是最早把“元气论”作为研究人类自身的指导理论,并给予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是使用当时最先进的哲学理论指导当时科技发展的典型范例。即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论作为手段,指导了生命科学的研究。既研究了人的潜能,又研究了人的健康长寿之道,亦即老子所说的“长生久视之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医学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天人统一观出发,用“气”范畴阐述了天地自然和人的生命运动变化规律。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同时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生命的基本物质尚有血、津液、精等,但它们又都是由“气”所化生出来的,即医学名著《类经·脏象类》所谓“精、气、津、液、血、脉,无非气之所化也” ,这就是我们今天进行内功训练的基本理论依据。那么,太极内功练的是什么?就是锻炼人体之气,更进一步说,就是锻炼人体内部的真元之气,亦即儒家所说的浩然正气,即练气功。如果我们没有建立起人是由“气”构成的这个概念,还错把口鼻呼吸的自然界的空气当成内功要练就的“气”,就谬以千里了。因此说,中华古典唯物主义的“元气论”,是太极内功的哲学基础。
李经梧太极内功二
中华医学对“元气论”的拓展成果是内功训练的实际指导理论
拳谚说:医武同源。这是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理论基础。就武术的发生发展来说,在时间上,在其形态的成熟度上都大大晚于中医。尤其是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内家拳术,它们的发端要比中医学晚上几千年。因此,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之成为武术,乃至内功训练的指导和途径,其因果关系再明显不过了。中医是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生老病死等课题进行研究的学科;而武术则是人类研究防身、健身、搏击、抗御外力侵害技能的学科。它们研究的客体都是人类自身。因之,这两个学科(古代称为“术”),就不能不发生必然的联系。而作为武术一部分的内功,则是与中医学对“元气论”的研究成果分不开的。
中医学在“天人合一论”的基础上,确立了人就是由“气”构成的的理论,并进一步拓展了该理论领域,研究了人体之“气”的来源,“气”的生成过程,“气”的功能,“气”的运动规律,以及“气”的分类等等科学命题。
关于人体之“气”,就生命形成而论,“生之来谓之精”,有了“精”才能产生不断发生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机体。即“精”在“气”先,“气”由“精”化。前面谈过,“精”也是“气”,是“气”的精粹、精致的部分,它是先天之气的来源。“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阴阳以赋命。父主阳施,犹天雨露;母主阴受,若地资生。此即受之于父母而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这一物质加上从母体所获得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秘藏于肾,是为先天之精。此“精”所化之“气”即为先天之气,亦称“元气”、“真气”、“真元之气”。“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难经·三十六难》),“命门为元气根”(《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这个元气的功能对于人体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人之所生,全赖此气。元气的存亡,即生命的存亡,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死亡)的自然规律,与元气的盛衰密切相关。李经梧先生的太极内功区别于其他武术内功的独创性,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一般武术内功重视的是下“丹田”,而经梧先生的内功认为“命门”是其重要的气源。所谓内气的开合,是指“元气”由“命门”冲达四梢(手、脚指、趾末端)谓之“开”,而“元气”由四梢复归“命门”谓之“合”。我们锻练太极内功正是通过对这种人体之气的开合进行有效运行的锻练,使“真元之气”练得充盈、旺盛、听命于人的意识,以达到固本培元,强化筋骨,激发人体潜能,增强技击动作的爆发力和增强身体各部位抗御外力打击的能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元气始于肾间(命门),经下、中、上三焦,由手太阴肺经进入十二正经之中,而布于周身,蓄于奇经,溢于三百六十五穴,然后再经腠理和大小络脉,汇聚于四肢末端的各经井穴,入本经至经别,直接深入脏腑,继而浅出于头项部经穴,胸腹部募穴和脊背部俞穴,自奇经总集于任、督二脉,下归于肾间(命门)。
就人体之气的分类而言,除元气外,还有宗气、营气、卫气之说。现简述如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宗气:又名“大气”。“膻中者,大气之所在也” (《靖盦说医》)。即由肺吸入的清气(空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其形成于肺,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上气海”,又名“膻中”。它是后天之气。它的功能一是走息道司呼吸(即外呼吸,而非内呼吸);二是贯心脉而行气血;三是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与之相关。过去有人曾写过《宗气论》,试图以“宗气”为武术内功锻练的人体之气,其理论大谬。内功锻炼的是“元气”而非“宗气”;是“内呼吸”,是“胎息”和“踵息”,而非口鼻所司之“外呼吸”,习武者不可不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营气:是血脉中具营养作用之气,因其富于营养,故称“营气”。它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粹部分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所化生的,也是后天之气。它运行在脉内,属性为阴。其主要功能,一是化生血液,二是营养全身。
卫气:有“护卫”,“保卫”之义。即人体的护卫之气。它行于脉外,与营气相对而言,属性为阳,故又称“卫阳”。它的功能是温分肉,充毛发,肥腠理,司开合(即毛汗孔的开合)。其性慓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极迅速。所以说:“卫者,水谷之悍也”(《素问·痹论》),它的作用是防御(防护),温煦和调节。卫气是太极内功锻炼的重要方面,它在元气的推动下,可以迅速地完成人的意识所指挥的内气开合之使命。
综上所述,宗、营、卫气均为后天之气。没有先天元气的化生、推动,它们是无法运行的。先天之气为“本”,后天之气为“标”。先天之气为“主帅”,而后天之气为各司职分的“将军”。当然,先天之气也要依靠后天之气的滋养和辅佐,才能便利从心地行使“权力”。太极内功之所以需要训练、修为,就是要使人体中各自有其自在规律的“气”,在一定时间内相对集中起来,按着人的意志(意识力)聚集在身体的某一方向上或某一点上,使能量聚合,从而达到增强技击能力和抗御外力冲击能力的目的。这就是调动人体潜能的一个过程。没有科学的、概念模糊的所谓练内功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所以,“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内功锻炼效果。
李经梧太极内功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医经络学是内功训练的具体途径
太极内功是气功的一种,是对人体之气进行锻炼的具体方法之一。这种锻炼绝不可在模糊概念指导下进行。而必须按着人体经络、重要穴位、以及太极拳对内气阴阳开合的要求来进行。否则,不仅起不到健身和提高拳技作用,反而对人体有害。中医经络学为内功锻炼提供了可遵循的路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即经脉,它贯通人身上下,沟通人体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络,即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和再分支,它们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人身有正经十二条,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有三条经脉,合计十二正经。在十二正经上又别出十二条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称为十二经别。而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称之为十二经筋。它们起于四梢而结于脊背和下腹内部,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因此,内功的练气,就是让人体之气按人的意志循行(即非自然循经)经络,主要是循行十二正经和经别,运用经气指挥十二经筋运动,而这种产生于经筋拉伸、收缩、螺旋等运动的弹性力,就是我们所要练就的“太极劲”。那么,我们就有必要首先搞清楚十二正经是如何自然循行的,这是内功锻炼的物质基础。十二正经的循行规律,中医学有个高度的概括为“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十二经脉的位置关系是:手三阴在手臂内侧,从前向后排列着太阴(前线)、厥阴(居中)、少阴(后线);手三阳在手臂外侧,从前向后排列着阳明(前线)、少阳(居中)、太阳(后线);足三阳在足至大腿正面和外侧,从前向后排列着阳明(前中线过膝盖)、少阳(外侧线)、太阳(后线);足三阴由脚底到脚、腿内侧,从前向后排列着太阴(前线)、厥阴(中线)、少阴(后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由于太极拳要求内气应由内到外,力由脊发,起于命门,达于四梢,所以十二经脉的井穴(四肢末端)就格外重要,锻炼中(尤其是初练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至少一年)不仅要记住它们的名称,而且要记清其位置,这样才不至于概念模糊。这些井穴是:
手太阴井穴“少商”,位于大拇指指甲盖内上角旁;
手阳明井穴“商阳”,位于食指指甲盖内上角旁;
手厥阴井穴“中冲”,位于中指指端正中;
手少阳井穴“关冲”,位于无名指指甲盖外上角旁;
手少阴井穴“少泽”,位于小指指甲盖内上角旁;
手太阳井穴“少冲”,位于小指指甲盖外上角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足太阴井穴“隐白”,位于大趾甲盖内上角旁;
足厥阴井穴“大敦”,位于大趾甲盖外上角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足阳明井穴“历兑”,位于二趾甲盖外上角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足少阴井穴“涌泉”,位于足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足少阳井穴“窍阴”,位于足四趾甲盖外上角旁;
足太阳井穴“至阴”,位于足小趾甲盖外上角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锻炼内功时,内气由“命门”发出,经脊背(经筋结点—劲源),由“大椎”穴向四肢末梢催去,达于上述几个穴位,并在意念上,把内气(实是内劲)由此发出去,此即为开。与此同时,“命门”发出之气,有一股真气横压向“神阙”穴,即灌向下“丹田”(在命门与神阙二穴连线的中点处),此即为“气沉丹田”;与此相反,由上述井穴吸气,顺原路返回“命门”,即为内气之“合”,此时前后丹田(后丹田即“命门”)充满内气,亦为“气沉田丹”。总之,无论是吸、还是呼,都要保持气不上浮,即不要气冲胸膈。以此观之,太极拳要求的内劲节节贯穿,从大的方面可以理解为各关节的节节贯穿,而细化之后则不然,它是内劲(内气的滋生物)在经脉上各个穴位之间节节贯穿,进行着信息的传递、传感,直达各经脉井穴。不然的话,经梧先生经过实践检验所断言的内功发人在1/4秒之内即可完成,无论如何也是用机械运动、肢体运动所解释不了的。这只能是意识流动、传感的结果,即脑电波反映的结果。是致精、致微物质—气的反映结果,亦即“意到气到劲也到”。
太极内功,除了要训练十二正经之气之外,还不可忽视“奇经”的经气训练。按中医经络理论,“正经”是河流,而“奇经”是联接在河流上的湖泊。经气、精血充盈溢满的时候,“正经”中的经气就存于“奇经”,而经气、精血不足时,则“奇经”中的精、气、血、津液,就会注入“正经”。“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是最重要的“奇经”,它们分别是“阴脉之海”和“阳脉之海”。太极内功的循经,一刻也离不开任、督二脉。任脉上有重要的穴位“气海”(即膻中穴),“气街”(即气冲穴),“神阙”(即肚脐)和“海底”(即会阴穴),督脉上有“命门”、“夹脊”(即脊中穴)、“大椎”、“百会”,它们均是内功训练的要穴。太极拳要求的“气沉丹田”和“力由脊发”都同任、督二脉息息相关。另外“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阳跷脉的训练则与“劲起于脚跟”和下盘的“虚实”关系重大;而“带脉”的训练则与“内气鼓荡”,“主宰于腰”关系重大,均不可忽视。由于后文还要论及,在此不赘述。
李经梧太极内功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华道家养生学对内功训练有很很强的指导作用
中华道家养生学是与中华医学同根同源,且早期曾一同发展的中国古典人体生命科学。这一学科,过去长时间被谬称为伪科学或封建迷信,也有的认为它是发源于道教的一种玄学,神学。其实不然,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由中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学派衍生出来的一个学术分支。是春秋诸子百家之一,即儒、墨、道、法、名、阴阳、兵、刑、医、纵横等十二家之一。若从《庄子》一书传载的“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算起,也有五、六千年以上的历史,它比发靭于东汉的道教要早上千年。道家养生学,包括它的修炼学不是宗教迷信,而是学问、学术。这一学术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是当时以至后来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当然后来有一部分依附于道教)生命科学研究。它研究的课题是如何保健、养生、延长人类的有效寿命。即春秋时期的“道家”高真大德老子所归纳的具有哲学意义的“长生久视”。这是人类对自身肉体长寿的期望和追求,而绝非死后登天的幻想。那么,道家养生术(学)到底研究些什么呢?那就是对人体进行修炼,主要是对人体“真元之气”的导引、吐纳,行气。通过听息、胎息、踵息、守静、内丹等方法逐步达到炼精化气( ),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境界,以追求长生住世,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目的。
太极内功引入了中华道家养生学、修炼学的一些重要训练方法,以达到调动人体潜能,增强人体素质,增强技击能力和身体抗御外力冲击的能力。这种学术方法的引进,可以从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留下的长短句中得到印证。他说:“……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那么诗句中的《黄庭》是什么呢?是一部著作的名称,即道家修炼学中的经典著作《上清黄庭内景经》和《上清黄庭外景经》的合称。这一著作的作者是西晋时期的道家修炼大家魏华存,她本人不是出家的道士,而是一位贵妇人。她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非常有进步意义的“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黄庭经》二十八)的著名格言。《黄庭经》的内容是用韵文写成的。可大致概括为“对人体各脏腑及其与外界联系的认识”、“道家修炼的基本路径”和“个人对修炼的切身体会”等。由此可见,《黄庭经》是陈王廷创编太极拳时所依据的重要指导理论书籍。所谓“黄庭”,就是用象征性语言表述的“丹田”。“黄”是土色,代表的是戊已土。在“五行说”里“土”居中,再进一步说代表人体中部,即指的腹内部为人身之中土(头、胸部为上,臀、下肢为下,躯干两侧为左右,腹、背部为前后)。“庭”为台阶下的空地儿,即道家用来炼就“内丹”的田地,即“丹田”。所以说,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中所经常提到的“气沉丹田”是来自于道家修炼学而非自创。“丹田”不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一个穴位,它表示的是人体中(而非经脉上)的一个区域,是道家养生学中的专有名称,即“种下灵根求结丹的田地”。这里所说的“丹田”通常指位于腹部的“下丹田”。那么,“下丹田”到底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呢?绝大数太极拳或其他武术书籍都说它在脐下三寸,有的说就是任脉上的“关元穴”或“气海穴”。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上清黄庭内景经》第二章中说:“上有灵魂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上清黄庭外景经》第一章里又说:“上有黄庭下关元,前有幽阙后命门。”涵虚子云:合上下前后左右,暗藏一个“中”字,此“中”乃“虚无窍”也。这个位置的描述非常清楚,即在心(灵魂)之下,关元穴之上,后边是“命门”(密户)穴,前面是肚脐(生门)。“幽阙”亦即“神阙”穴,也是指的肚脐。至于左为少阳右太阴,正是围绕这一位置画的一张太极图,且此图上白鱼在左尾朝上(少阳),而黑鱼在右头在上(太阴)。虽然晋代尚未出现太极图,但阴阳运转的概念已十分清楚,其描述与太极图所示之哲理,是一脉相承的。“出日入月呼吸存”,正是讲的内气的开合。“出”和“呼”为“开”,“入”和“吸”为“合”,“日”为阳,而“月”为阴,即阴阳开合的过程中,真气存于“丹田”。因此说“下丹田”不在任脉上,而是在脐内深入腹里一寸三分(中医学的同身寸,下同)处,亦即在“神阙”穴与“命门”穴连线的中点处,此“虚无一窍”才是真正的“下丹田”。也就是说它在人体的中轴线上,而不是在经络上。道家所说的上、中、下三丹田都是在这条轴线上:“上丹田”,又称“泥丸宫”,位于督脉“百会”穴与任脉“会阴”穴所连纵轴线同两眉间“印堂”穴向内的横轴线的交点上;“中丹田”(又称绛宫)也在这条纵轴线上,上距心三寸六分,下距“下丹田”(又称华池)三寸六分处。(田成阳《道家修炼学》中语)。李经梧先生所创内功的初、中、高级三个阶段,即“丹田内转”,“神通于背”和“灵机于顶”分别意守的就是下、中、上“丹田”。所以,太极拳强调的“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始终保持上身(躯干部)竖直,不偏不斜,都是要保证这条纵轴线不变形、不扭曲,以使上、中、下三“丹田”对正,并使人体重心投影垂直向下,落于两脚中间,处于运动底盘范围内。同理,“气沉丹田”,也是让人体重心只在这条竖直轴线上上下运动,而不产生或少产生重心的平动。而气沉“下丹田”则是为了保持人体重心始终保持较低位置,从而保证身体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能够处在更加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李经梧先生所创太极内功,其学理博大精深。他采撷中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理论;依靠中医经络学说为技术支柱;借鉴中华道家养生、修炼学为训练手段,积二十余年的自我修为和潜心研究、试验,终铸成这一集武术技击与医疗保健于一体的有效功法。其学术成果惠泽后人,其发展太极拳事业的功绩,善莫大焉。
猜你喜欢:
2.说太极拳之柔
李经梧太极内功上篇是怎样的
上一篇:怎样练好杨式太极拳
下一篇:李经梧太极内功(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