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
“太极拳必须运劲如缠丝,或者说运劲如抽丝。这两种形象比方都是说,运动的形象如螺旋。同时,这种螺旋又必须走弧线。犹如子弹通过枪膛中的来福线后,当它运动于空间时,即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转,又有抛物线型的运动路线。太极拳的缠丝劲,就要具有这种形象。”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
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第一,
原文“太极拳必须运劲如缠丝”一语,在太极拳这个名词前面,并未曾冠上陈式二字。由此可知,原意是把缠丝一劲作为各式太极拳的共同要求的(包括杨、武、孙、吴各式,八十八式和简化太极拳在内)。我虽然不敢断言陈式以外的各式都没有缠丝劲,但我练了几十年的吴式太极拳,一直就没有练过带着螺旋形的缠丝劲,却是铁一般的事实。吴式是杨式的支派,我记得已故杨式名家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太极拳十要”,也没有提到缠丝一劲,甚至连抽丝一劲也没有提到。
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
为什么杨式和吴式都不重视陈式所重视的缠丝劲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最好是拿陈家沟已故陈式太极拳名家陈鑫的遗著(陈字品三,是一八四九——一九二九年时人)来谈一谈。他的著作里,有这样两段话:(一)“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缠。”(二)“太极拳,缠法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可见陈鑫所擅长的太极拳是一种缠法,练缠法必须练缠丝劲,我认为是无可非议的。可是吴式绝不是一种缠法,不但在盘架时,没有螺旋运动,而且在研究用法时,也是力戒用缠法去制胜对方的。
总之,太极拳的主要要求在于懂劲(即是懂得“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用劲方法),它的应用方法也并不限于缠法一种,若仅仅以缠法(或者说是缠丝劲)的有无,来评论太极拳的深浅,是很不恰当的。因此,我也认为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不可或缺的一种劲,绝不是一切太极拳都必须具备的一种劲。
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第二,
原文“或者说运劲如抽丝”,原意是把缠丝劲和“抽丝劲”看作同样性质的。根据我的体会,拳论里所说的“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二语,前一句不过是动步要轻而稳,后一句不过动手要柔而匀,都是行功时的动作要求。虽然,在习惯上,把后一句的运动叫做舳丝劲,但是,在实际上,它和用法上所说的劲(如掤捋挤按等等)并不是同样的性质。在吴式太极拳里,抽丝动作的作用,主要是在于养成手上“不妄动刚劲”的必要习惯,先要有了这种基本功夫,才能为日后练习“人刚我柔”和“刚柔相济”的技击功夫铺平道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有些人在理论上是懂得刚柔相济的,但是在应用时,由于情绪紧张,总是惯于用刚而不惯于用柔,就是缺少这种基本功夫的缘故。缠丝劲是和缠法相结合的,它能使缠法发挥更大的威力,可见它的作用和抽丝的作用是并不一致的。有人说:把吴式动作里的“转腕旋膀”加上弧形线路,不就等于螺旋运动吗?须知吴式的转腕旋膀,主要是为了变换手的方向,以适应弧线的来回转变,在弧线的方向转变不大时,是不需要转腕旋膀的,而且在旋转中,也并不造成弧线的螺旋形象,岂能和陈式的螺旋动作相提并论!也有人说:缠丝是陈鑫所用的原名,在武禹襄的著作里(武禹襄是武式太极拳的创始者,1812—1880年时人),才把它改为“运劲如抽丝”,可见缠丝和抽丝,是名异而实同的。
武氏的出生,早于陈氏三十七年,不知此说是否有误?而且抽和缠二字,在意义上,是并不相近的。武氏是深通文字的太极拳家,何至如此轻率地把极为重要的螺旋作用,改得无影无踪!也有人说:抽丝,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抽出螺旋形来的。那末,武氏既然乐意为王宗岳的拳论作注解,为什么他在这个抽字上,反而“惜墨如金”呢?假使武氏能把抽字的特别意义,加上很少的几句注解,岂不省却后人许多揣测!总之,陈式和吴式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太极拳,陈之所有,不一定即为吴之所有,吴之所有,也不一定即为陈之所有,因此,缠丝和抽丝,我也认为是不可混为—谈的两种动作。
看了“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文章的人还看了:
2.太极拳缠丝精论
3.太极拳绝活缠丝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