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是高中教材文言文中经典的名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一、澜起伏的情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情节是人物形象塑造的载体,是作品主题彰显的底座。叙事文学中缺少情节,人物的刻画、主旨的表现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则人物性格难免单一和平面化,人物形象不免模糊和概念化。如此,则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无疑将大打折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即为此理。观照《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情节波澜曲折,叙事生动活泼。“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范南”,秦晋大军压境,兵临城下,郑国前后被围,危在旦夕,敌强我弱、一触即发的战事不禁让人替郑国捏着一把冷汗。然而,佚之狐对郑伯的一番推荐之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则使郑国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当人们满怀期待等候“救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之时,谁知他严辞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牢骚满腹的抱怨使人们刚刚燃烧的救国之火突然间又熄灭下来,郑国似乎将被重新推到战争的边缘。当郑伯表达出“是寡人之过也”真诚的歉意和“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晓以利害的的劝说后,烛之武深明大义的“许之”,又让我们看到了郑国的希望。“夜缒而出”的行动是紧张而惊险的,烛之武与秦伯的唇枪舌战、巧妙周旋也是步步悬念、令人惊心的。当“秦伯说,与郑人盟”的谈判尘埃落定之时,读者悬着的心才得以释怀。秦国不但不攻打郑国,反而派兵“戍之”,戏剧性的变化和出人意料的结局更增添了情节的喜剧效果。秦国退兵后,子犯“请击之”的建议使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不仁”、“不知”、“不武”的道理陈说以及“吾其还也”的不战而退,最终让郑国化险为夷,让读者虚惊一场。作品有张有弛、曲折有致的情节构思和设计让读者体验到了“过山车式”的阅读刺激和快感,情节的起伏、叙事的张驰无疑正是文章的艺术魅力所在。欣赏本文与其说是在阅读一篇远古的史传文,还不如说是在观赏一部悬疑重重、精彩无限的现代战争小说。刘知几在《史通·杂说上》之“左氏传”中这样评价《左传》的叙事特点:“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梁启超《中国历史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读左传法之二》以为:“《左传》文章优美,其记事文对于极复杂之事项­­——如五大战役等,纲领提挈得极严谨而分明,情节叙述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极技术之能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详略合宜的剪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般而言,详略的布局和安排是基于文章标题之暗示,情节铺展、人物刻画和主题揭示的需要,凡与以上运思要素有关的内容则浓墨重彩地详写,其余则简笔代过或者只字不提。从文题来看,烛之武是作品要着力表现的核心和关键人物,“退”是作品要重点叙写的主要情节和内容,因而作品中其他人物如晋侯、秦伯、佚之狐、子犯等简写或概述,与“烛之武是怎样退秦师”的其他无关情节或细节则以简代繁或避而不谈。如对秦晋围郑的背景和原因仅作简略交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发生于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的秦、晋伐郑事件除了郑国因两事而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外,秦国出兵援助晋国也自有其原因:秦晋关系历史上一直很好;更主要的是,此时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和野心。尽管秦晋攻打郑国原因众多,但作者择其要者而概言之,其余则隐去未述。另外,面临秦晋围郑的国家危急存亡之秋,郑国君臣的焦灼和对策,全国上下的恐慌和不安,文章都没有作出说明。当烛之武“夜缒而出”以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如何焦急地等待他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姿态接待这位行将亡国的使臣,以及秦伯与郑人握手言和、订立盟约时,子犯等谋臣大将的不解和愤怒,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生动形象,把文章的重点放在他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的慷慨说辞上。因此,本文略写则开辟了品读的留白空间,激发了读者的思维想象;详写则再现了使者的不负重望,展现人物的纵横家风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浑然天成的伏笔

  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在叙述故事时,却处处巧设伏笔与照应。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仅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来说明,这表明此次军事行动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导火线在于郑对晋昔日的怠慢不敬和反戈一击(城濮之战),而与秦关联不大,秦、郑之间并无多大的矛盾和冲突,这为烛之武义无反顾出使秦国并晓以利害地单方面说服秦伯奠定了坚实的外交和心理基础。“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郑前后受敌、已成瓮中之鳖的紧张局势和危急处境,则是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的伏笔之处和呼应之句。万般无奈、惊险无比的出城方式更是对老臣佚之狐担心“国危矣”的真实反映和间接照应。当然,秦晋驻军一南一北,彼此分开,相隔较远、信息不畅的有利地理位置也是烛之武敢于大胆出击、各个击破并在晋并不知晓的情况下最终同郑国暗中签订盟约的客观条件。“秦伯说,与郑人盟”这一皆大欢喜的结局则是对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慧眼识才的最有力的注脚。

  晋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阳奉阴为、表里不一的做法,以及晋公“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内心坦言,则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秦晋军事集团的不攻自破、迅速解体也就势在必然、理有可查了。叙事文学作品中,伏笔、铺垫、暗示、照应手法的运用既增添情节的曲折性和可信度,又能彰显人物性格和形象的丰富性和立体感。不可否认,本文“细节处藏玄机,平常句有深意”的伏笔和照应技巧的运用是精彩和成功的,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用心咀嚼。虽然刘知几在《史通·申左篇》中认为《左传》的文学成就“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但左丘明“编而次之,配经称传”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四、栩栩如生的人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和圭臬。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人物的刻画和塑造,同样体现出了上述特点。烛之武无疑是文章的中心人物,他的性格和形象主要是通过自身个性化的言语和简短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他的严辞拒绝和一番牢骚,使我们眼前立即浮现出了一位年轻时意气风发、但壮志难酬,而今年迈体弱、自慰自嘲的失落哀叹者形象。经过郑伯的开导和说服,掷地有声、一诺千金的“许之”二字,则让我们又读出了他来曾消泯的深明大义的风范和潜隐于心的爱国主义精神。“奉命于危难之间”的选择和举动,突出了一个“义”字,解民于倒悬的道义,臣子对君王矢志不渝的忠义,一言九鼎的侠义,完全聚合于烛之武内蕴的儒家人格之中。“夜缒而出”的细节,用语简洁,内涵丰富,既有场景,也有动作,不但将垂垂老矣、行动不便的烛之武形象跃然于纸上,而且真切而生动地再现了一个不畏时局艰险、不顾个人安危的大义凛然、只身赴敌的勇者形象。用语平实,动作简单,但人物风貌却呼之欲出,历历在目。面见秦君,慷慨陈辞,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表现出了高超的论辩艺术和卓越的外交才能,实实在在体现了一个“智”字。于是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和细节描写,一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形象饱满的大义大勇大智的文士风彩凸现于我们的眼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除了主要人物烛之武立体可感、个性鲜明之外,从近乎白描似的描写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如在目前的其他人物形象。如佚之狐的为国分忧、勇于举荐;郑伯的诚心悔过、勇于自责;秦伯的高瞻远瞩、理性睿智;子犯的急躁冒进、目光短浅;晋侯的仁义宽厚、以德报怨。这些人物形象虽然着墨不多,刻画不细,但只要用心亲近,我们依然能感知触摸到他们的举手投足和音容笑貌。总之,让人物在历史的矛盾冲突中呈现不同的性格;通过带故事性、戏剧性的细节描写,提示人物的面貌;从人物的一系列活动中展现历史的变化发展过程,是《左传》在叙事中写人的主要特点和常用手法。左绣在《读<左>卮言》中说:“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喜怒曲直莫不逼肖,笔有化工。若只向字句临摹,便却不见得。”此言得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五、入情入理的说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众多的亮点之中,烛之武出使秦国面对秦伯陈述的一番外交辞令,无疑是本文最精彩、最有亮点的部分。全部说辞虽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委婉曲折,条分缕析地表达了五层意思。可谓一字千金,句句中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欲扬先抑,消除戒心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谈话一开始,烛之武便以低姿态的身份和口吻来表明秦晋围郑、郑国必亡的必然结局和后果。这不但委婉地说明了郑国的弱小,反衬了秦的强大,满足了秦伯雄霸天下、高高在上的虚荣心和优越感,同时也引起了秦伯对郑国国破家亡的怜悯,消除了对烛之武有备而来的戒心。这种低调、缓和的谈话气氛为下文烛之武进一步说服秦伯奠定了和谐的心理基础和氛围。

  ②晓之以理,直陈利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依然用低姿态甚或摇尾乞怜的卑微口气指出:亡郑无益于秦。为什么郑亡于秦无益呢?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郑三国天然的地理位置来作为切入点。晋郑一衣带水,互为近邻,而秦郑山水阻隔,相距遥远。“劳师以袭远”,不但为兵家之忌,而且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如此利弊得失,作为一国之君的秦伯是明白而心动的,他决不会舍弃自己的利益来成就晋国的霸业。于是乎,秦晋两大军事集团牢固的根基开始慢慢动摇。

  ③设身处地,以利相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果说上一层是理直气壮地分析危害的话,该层则是以利相诱来试探性地勾引秦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试想,若烛之武继续拿秦晋关系来大做文章,试必会引起秦伯的反感和厌烦,不但会谈而无获,于事无补,还有可能弄巧成拙,前功尽弃。因此,从物质利益的角度再次来动摇、拉拢秦国,正是烛之武的高明之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④回顾历史,言秦善变

  接着,谈话的角度又从以秦为主体、以秦的利弊为出发点转换跳跃到了晋的历史和污点。“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晋国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由此可见一斑。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和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对秦伯而言,不能不引起他的警觉和疑忌。

  ⑤乘势而上,透析现状

  “无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又进一步以连续反问的语气揭露了晋的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以及秦即将面临的“阙秦利晋”的危险境地,晋的贪婪,秦的危急,再一次将秦逼入了四面楚歌、别无选择的无奈处境。历史的警示再加上现实的危机最终促使秦伯“与郑人盟”。秦伯大“说”的细节描写和神态刻画,从侧面间接表现了烛之武游说艺术的精妙和高超。烛之武不但水到渠成地达成既定的出使目标,还使谈判对象心悦诚服地欣然接受,这其间的说话艺术和交际技巧不能不令人折服和琢磨。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特色鉴赏

2.高一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

3.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说课稿范例

4.高中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

5.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6.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练习试题

2509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