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2)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介词宾语提前: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东乡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惟命是听 (成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 中心词+之+定语+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覆之以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4.主语后置: (主谓倒装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五) 固定句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 "……孰与……"、"……何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
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7“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8 "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9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10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1岂……哉(乎)、独……哉 意思是难道……吗
例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难道 (《陈涉世家》)
12与其……孰若……、与其……宁……
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3"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判断方法
1、课文求义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如下例:
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
A.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B. 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如: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如:
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矢 的:箭靶)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假:借助)
③其文约,其辞微。(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
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
③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判断方法
1、对照比较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 “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孙视之不甚惜 ”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删” “换” “代”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看了“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