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

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一课,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篇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苍生之生,在我心兮——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人文关怀战国时期,一段流离的苦难岁月。皇族,士人,武夫,书生,无不为一己生存,用尽心机,费用口舌。茫茫中原,处处是无助的流民,随战事四处奔波,饥饿、寒冷、疾病、惶恐终日相伴,苦不堪言。他们没有可以炫耀的学识,没有一搏沙场的武艺,他们只有原始的农耕技术,只会在贫瘠的土地上谋求贫困的生活,就这些,也极其难得。

  但是,一些自视修养极深,学问极高的文人雅士,却视百姓疾苦而不见,为摆脱一己之贫困,游说诸侯,获取高位,静享富贵。孟子,这个出生于山东的汉子泪下了。匆忙远去的流民让他心痛,彷徨无助的流民间让他伤怀。肥沃的中原,你原是能够赋予百姓幸福,就因为战争,你比流离百姓更加贫苦。在游说诸侯,谋取富贵的言论里,艰难的仕途生涯中,孟子时时关注民生疾苦,关心百姓的生活,尤其是农民的生存状况。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是百姓的生活和汗水,养育了一个个国君的生命和权力,一个个国君却没有反思这些微小生命的小小愿望。即使是孔子这所说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清苦生活也不得啊! 梁惠王知晓百姓疾苦,于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然而,这种治表不治本的办法,只能解一时之困,何况移民的艰难,只会对百姓造成更多更大的伤害。梁惠王无助了!

  孟子关乎苍生,就在于他能从百姓的生存实际出发,将对百姓的关怀转变成向诸候进献良策的理论根据,阐述维护百姓生存的基本要求。   “不违农时,谷子不可胜食也。”这是对统治者的棒喝,不要在农忙时节征调百姓,保证他们有劳动的时间,否则,没有粮食生产,一切政治理想都是虚构。“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是对百姓的忠告。难道,百姓不知道吗?他们违心做这些,肯定是统治者胡乱要求。谷、鱼鳖、林木,是百姓生存的最低物质需求,只有最低的物质需求保证了,才能确保百姓有生存的可能,强大国家才有可能。

  孟子目睹了战争对生态环境的严酷破坏,他说,“斧斤以时入山林”。因为,维护生态环境,“材木不可胜用也”,对百姓生存,国家延续,异常重视的。进而,孟子说,给“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于民,这是对百姓占用土地的一个确指(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虚数)。这里,孟子鲜明地主张分田土,主张将土地分给农民,允许他们有少量的房屋和土地。其实,“五亩之宅”相当于现在的一亩二分多,八口之家的“百亩”,人均也只有两亩多,在人口稀少,物产极低的战国时期,这点土地是非常少的。如果连如许少的土地也没有,那百姓的生活如何延续?这是孟子对周朝奴隶制的果断决裂,这是有时代进步性的。显然,实现这些要求的百姓,也不过是一个个处于平均生活水平之下的普通百姓。但是,就这样一种生存状况,都还要由孟子在国君面前小心地劝谏,那百姓生存现状之严峻,可想而知了。为百姓说话的,又有多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孟子关怀天下苍生,关心他们最细微的物质生存之艰难,是真正在用心爱百姓。有观点说,孟子关心天下黎民,不是真正的民,是有土地资源的地主阶级的民,孟子关心民,是为统治者的仁政服务的。但是,分析孟子提出的这些微薄的要求,那是一个地主生存的现实吗?如果孟子走在田间关怀慰问百姓叫关怀苍生,孟子在国君前适时以百姓生存为理阐述治国方略,就不是为百姓分忧了?显然,这是单一、片面地理解孟子。

  更难能可贵的是,孟子深刻地意识到对百姓教化的重要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学校教育应该能为民办,这是多好的想法。尊敬父母,敬爱兄长,这样,“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黎民不饥不寒”,百姓在物质上安宁,在精神上的安乐,民无怨愤,安居乐业。孟子深情地畅想黎民百姓理想的安居状态。

  雪中送碳,扶危济困,是一时之人文关怀,那么,为百姓谋求土地,谋求正常生产秩序,谋求百姓的“庠序”,是孟子为百姓谋求的可持续的人文关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篇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孔孟》中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是的,孟子确实是中国的“柏拉图”,因为他也有自己的“理想国”:统治者役民以时,治民之产,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就《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来说,他的伟大构想是分两个阶段来实现的:第一阶段:王道之始。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一组排比,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而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面的排比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提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二阶段:王道之成。“……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里又采用了排比,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第一阶段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又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五十者”也好,“七十者”也好,这些“颁白者”何以丰衣足食?何以“不负戴于道路”?于是,在养民基础上,孟子又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既养民,又教民,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就是孟子为我们构想的建设理想社会的“两阶段”理论: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这是深埋在孟子心中的美好希望。他见梁惠王时已是七十岁左右了,先前已经游历了好多国家,到大梁后与惠王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是他思想最成熟的时期。但问题是,在《孟子》的记载中,何以在梁惠王面前孟子才非常完备地提出了他的“两阶段”理论呢?

  曹交曾问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也就是说,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既然如此,则当时的诸侯自然也有成为“尧舜”的可能性。从本文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梁惠王是有这种可能的,因为尽管梁惠王说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未免有些夸大了,尽管孟子认为梁惠王属于“五十步笑百步”之列,但毕竟梁惠王采取了“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的善举,毕竟梁惠王所说的“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也是事实。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篇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读完《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我感触良多。尤其是对于“五十步笑百步”更是有了自己更深一次的理解,结合当今社会,我有所感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不知是否有人也跟我一样曾经怀疑过:“付出跟收获成正比”这句话,因为也有一句“付出不一定得到回报”这样的经典句子,但现在的我更倾向于前一句  很简单的例子,就拿赚钱来说,一部分人在同一时间内会比另一部分人赚的多,甚至是多很多,赚的少的那部分人也许会抱怨,也许会嫉妒,也许会羡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但我们所没有看到的是比我们赚的多的那部分人肯定比我们付出的“辛苦”要多,也许是身体上的,也许是心理上的,往往处在相近或一个级别上的人就会因为某些利益上或是某种心态不自然的产生了扭曲了的心理,这也许是社会复杂一面的部分原因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人潜意识里都渴望被别人重视,但只是有时个人的期望值过高,而当别人没有达到你所希望的期望值时,也就会很自然的产生了所谓的失落感。有些人喜欢隐藏自己,有些人喜欢锋芒毕露,永远隐藏的也好,锋芒毕露的也罢,只是还有一种伪装善良的“智人”,你又奈何的了呢?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改变不了就适应它,处人胜过傻做人,正如古话“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所以我们不要去做那些五十步的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看了“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的人还看了: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学《寡人之于国也》鉴赏

2.高中语文必修三《老人与海》读后感

3.高中语文必修三读本《锦瑟》读后感

4.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复习

5.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精品教案

6.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拿来主义》读后感

7.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学《寡人之于国也》预习提示

8.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精品教案(2)

275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