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及答案(4)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

  1.(07北京)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芣 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颉 ⑦之。?

  【注】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

  ⑥袺(ji):手持衣角盛物。⑦礻颉(xi):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答:

  答案 (1)赋(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解析 《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注】 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 (1)分别是“明”和“出”。?

  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空气明净清新,原野空旷开阔。中间四句写周围景色。郭门、村树,远近结合。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与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青翠的山峰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更富层次感。最后两句中,作者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动态人物,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3.(07湖南)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 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答案 颔联:①“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②“草草杯盘”与“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③“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颈联:①“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②“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③“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解析 解读这首诗,首先要根据注释理清“长安君”与王安石之间的兄妹关系。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是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诗中表达了真挚而又深沉的相逢之欢与离别之悲。根据题中要求:“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对中间两联的内容逐联进行赏析。

  4.(07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答: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答案 (1)驿站秋夜难眠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析 首联落笔就从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最易萌生思乡之情。而天公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意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已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独卧秋床的诗人辗转反侧可想而知了。?

  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似直而曲,有含蓄不尽之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尾联中“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挨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惟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

  5.(07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注】 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答案 (1)表达了诗人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解析 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指抗元兵败后的十年间从未还家。这里不说“未还家”,却说“无梦得还家”,简直连还家的梦都不曾有过,可见其决绝之情。二句又绝不纯是写武夷奇观,中间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写照。第三句一转,简直辨不清是真在写沉寂的山中气息,还是在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末句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无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6.(07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答案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解析 这首《溪亭》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首联破题,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诗人徒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透过迷蒙的景色表现出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颔联写景,高高的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心绪不宁。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可见,“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的情绪。独行无聊,借数流萤以排遣内心的苦闷无聊,这两句将其复杂矛盾的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末联写景。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余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7.(07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的,“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的,“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析 解答此类问题应先读懂全诗,理清诗人的思想、情感脉络,在此基础上按照题干要求,认真做答。

  (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答案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析 本诗是一首感物抒怀诗。作者写“琴”“棋”二物,托物言志。借琴的“直”、棋的“方”,来表现自己的“直、方”之志,抒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8.(07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 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注】 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答案 (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析 这首五言绝句写的是春景,下联想像新奇:雨后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间中来。这是我们都感受过却不易写出的情景,应该说是一首好诗。

  9.(07山东)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注】 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i):旌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版本?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答案 (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

  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和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解析 此诗着意刻画当征人远行出关那一刹那的感情,诗人曾随军出居庸关,对此有真切的体验,当通过关隘时,但见前方白雪皑皑,荒寒一片;而身后却仍是桃花盛开,春意盎然,这怎能不使出关的将士回首凝视,瞻顾家园呢?诗句的奇绝处恰在于征人回首的瞬间里,凝聚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人生体验。?

  10.(06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 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②到安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注】 ①碛(q):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驼铃丁当清脆入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解析 本首诗是七言绝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首句描写了边塞傍晚下起雨,雨中的大雁飞得很低;二句描写新生的芦笋在雨中渐渐长齐。作者由远及近,由高到低,运用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边城暮雨图。三、四句由一、二句写景到叙事,引出长长的驼队带着白绢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11.(06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 ①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2)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解析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借事说理。第一、二句写溪水一去不复回,溪水上的小舟也开篙远去,暗示小舟上 的人要离去了,寄寓一种离情别绪。而三、四句运用对比、比喻、象征等手法,把“山溪渡”比作“交情”,借“山溪渡”来抒发友人之间的“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以象征意义,“交情”深厚,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波”的考验。?

  12.(06福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这首诗的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收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析 《端居》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即闲居之意。首句所写是诗人在盼远方来信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叹息,怅然若失。次句写出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敌”字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夜不能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

  13.(06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 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答案 (1)示例一: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示例二: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景,写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第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第三层,议论,抒发感想,写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

  (2)第一问: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第二问:示例: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此题无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4.(06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归

  周 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夜深归客依筇①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注】 ①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描绘的是诗人想像(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解析 这首小诗描写深夜归家的情景。一开头,“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透过归客倚杖蹒跚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顿的旅况和返乡情切的心理。第二句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见到的是村店,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人情味的图景 “竹窗斜漏补衣灯”展现在眼前。写景句句扣住“夜”字,写情句句扣住“归”字,读来真切感人。?

  15.(06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①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

  答案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析 诗一开头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市人为财利所驱,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惟幽人才有雅事。后两句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对比中凸现了出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6.(06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 ①将:岂。②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

  答案 (1)DE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析 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B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

  (2)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析 本诗写诗人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的情味。以“春秋”发端,说明一年四季中常有生活的乐趣。对作者来说,新迁南村,登临胜地,更觉欣慰。除登高赋诗之乐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忙时闲聚之乐。

  17.(05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答案 (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解析 此题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李华的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历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诗的前两句直接写景。作者站立在宜阳城头观赏景致,只是城下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写远处,“涧水东流复向西”,清冷冷的山泉没有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三、四句更进一步,继续写景。“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经过了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欣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禁使人想像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是以乐写哀,以闹衬静,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虽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却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8.(05福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19.(04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答案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20.(04上海)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3)题。

  赤 壁

  杜 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注】 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③曹瞒:即曹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 ”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 ”一句同说一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答:

  答案 (1)对仗(或对偶)

  (2)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3)“荒矾鸥鸟满烟芜”是一句写景的诗句,但景中含情。在荒芜的赤壁,借鸥鸟以动写静,更衬托出此地的凄凉,间接表达作者内心孤寂,而前一句“过此不堪回首处”是直抒胸臆。而前三联都是叙述,只是结尾前半句直抒胸臆,后半句情景交融。


看了<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及答案>的人还看了:

1.历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目集锦

2.近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目汇总

3.

4.

5.

6.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及答案(4)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 1.(07北京)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芣 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教学成为高考语文考生中的薄弱环节,考生在复习时需要多多练习,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资料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资料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高三考生在复习时需要整理出相关资料,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资料,希望对你有帮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难点,考生在日常就需要多加练习,强化训练,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传统考题,考生需要掌握相关的答题技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诗

2856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