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优秀教案《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作者鲁迅热情的赞扬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愤怒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斥了御用文人无耻的谎言和卑劣的行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记念刘和珍君》
一、学习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就是鲁迅。他时刻以悲悯的情感、深沉的怀抱、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群众的血的历史,包括很多青年学生在内的二百多名请愿群众惨烈地倒在血泊之中。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和鲁迅先生的其他一些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谴责恶者,警醒国人。
让我们跨越时空,缅怀烈士;领会文章深意,体味作者感情。
二、字词积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正告:郑重告知。
寥liáo落:稀少。
长歌当dànɡ哭:指用写长文章来纪念。
痛定:悲痛平息。
出离:超出。
深味:深深体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菲fěi薄:微薄。/芳菲fēi。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造化:指自然界。
羽翼:鸟翅,这里指帮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桀骜ào:不顺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赁lìn屋:租借房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引退:辞官,这里是告退。
噩è耗: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
不惮dàn:不怕。
无端:无故。
喋dié血:流血满地。
虐杀:残暴地屠杀。
攒cuán射:集中扫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惩创chénɡchuànɡ:处罚惩治。
浸渍jìnzì:浸润,渗透。
山阿ē:山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殒yǔn身不恤xù: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三、相关链接
北洋军阀张作霖系奉天(辽宁)人,利用民国初年混乱局面,在日本支持下割据一方,建立对东北三省的统治。日本取得在东北筑路、开矿、设厂等特权。1920年直(英美支持的曹锟、吴佩孚、孙传芳等)皖战争,奉系联合直系击败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北京政权。不久奉系转而与皖系合作,并联合孙中山广东政权组成反直同盟。1922年4月直奉战争爆发,奉系战败,撤回关外,宣布“东北自治”。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11月张作霖、冯玉祥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势力扩张到热河、直隶、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及上海市。
1926年3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奉系军阀进兵关内,与直系重新联合,夹击冯玉祥的国民军。国民军予以反击。日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日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主权要求。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争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命令卫兵向请愿民众开枪,致死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士的“3·18”惨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这次惨案最终导致了段祺瑞执政府的垮台。
四、整体感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文眼: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一部分:①吐露写作缘起;②点明思考苦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二部分:③追忆学生美德;④揭露政府暴行; ⑤陈说惨案真相。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三部分:⑥思考请愿意义;⑦感慨烈士精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文章没有介绍刘和珍的生平,而从追悼会写起,抓住一些细节,先叙后议。作者不止于纪念刘和珍,还涉及杨德群、张静淑以及“3·18”惨案中死伤的群众,实际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对“3·18”惨案发表评述。故作者“记念刘和珍”时引发的悲愤感情成为全文线索,形成一个叙忆评议相承、赞美揭露同在,且重在思考惨案意义的格局。
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说理,强烈真挚的抒情,三种表达方法完美地结合,是本文的最大特点。其次,这篇文章的语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充满诗情,有许多精辟的警句,意蕴深邃,启人思考,体现了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
五、课文探究
1.疏理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提示 文章采用的是先叙后议的表达方式与先情景再现后思考缀连的行文结构,由是清晰显现了作者面对凶残屠戮爱国青年的非人间,陷入痛苦长考的全过程。以思考带动全文,不单为纪念而写,全文交织着沉重的思索、苦痛的悼念、愤怒的揭露。可以说,一个思考牵出三个内容:一为揭露社会罪恶,二为宣扬烈士精神,三为给予后人希望。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是全文的文眼。徘徊是思索的外在表现,没有两周来作者的长考,也就没有这篇国殇文字。程君请求先生作文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旨在引出下文“我也早觉得”有写的必要,一个“早”字说明,要写纪念文章的愿望由来已久。为什么还“没有”写呢?未写而被正告,答案只有一个:作者不愿意为纪念而纪念,他需要成熟的思考,他需要寻找惨案过后的答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无可排遣悲愤,却只能借文字来寄托,这正是鲁迅深沉的痛苦。这也是文章关于写作缘起为什么写了那么多,先生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反复说“无话可说”的基本原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附:关于先生的长考:3.18血案当晚,写《无花的蔷薇之二》:“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4月2日写《空谈》:“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我只知道他们麻木,没有良心,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却没有料到有这么阴毒与凶残。……四十七个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骗去的,简直是诱杀。”“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相继还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
2.概要文章理性总结教训的基本内涵。
提示 思考一:社会影响有限。有“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等语,表明了作者不认可其社会影响的态度。在作者看来,惨案过后,社会众生中,被宰割者继续偷生,使“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宰割者则昂起头来,“脸上有着血污”居然横行无忌。
思考二:民族沉默归因。有“简直是虐杀”“接着就有流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等语,可见作者的思考是全面而深刻的。不停留在纪念本身,思想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内核,直指反动派的两手是民族衰亡的根本原因。作者还看到了民族的将来,爆发或灭亡,并且更大的可能是爆发。
思考三:民众请愿无功。 有“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等语。不难理解,作者是不认可请愿的,特别是不认可徒手的请愿。战斗是两方的参与,一方任人屠戮,自然算不得“血战”。作者思想在此极具穿透力,给活着的人的启示是深刻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思考四:烈士精神长存。有“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爱人的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等语。作者不回避其社会的影响有限,也指出牺牲终归会有价值,烈士的勇敢精神会扩大,至少会感动了亲人。他这样说,目光投射到了将来,将来的意义在于,中国女子给了这黑暗的社会以“微茫的希望”,但同时徒手请愿付出了本可避免的代价。
思考五:中国希望仍在。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等语。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候,总有先进分子站出来,使民族觉醒而能生生不息。中国的希望就在于,敌人愈是凶残、下劣,而牺牲愈是从容、果决。作者的赞美是由衷的。
3.请找出作品中主要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主要作用。
提示 细节① 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反衬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定刊物的时候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学习和真理的渴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细节②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深意一,当时校长杨荫榆,依附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又是那么的淑静、美丽。刘和珍将善良与勇敢集于一身,表现了她的传统美德和高度事业心、责任感。深意二,强调刘和珍的和蔼“始终微笑着”,却“无端在府门前喋血”,作者连用了反复、对比的修辞,使反差强烈,效果鲜明。不难理解作者是在愤怒地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同时更有对大好青年无端喋血的无尽痛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细节③ 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
与以议论的情感激愤不已不同,作者用了冷静的笔触,来交代刘和珍的牺牲过程:请愿―中弹―未死-猛击两棍―死掉。作者这样强压愤怒,用心是良苦的。他似乎很想用纪实的手法,真实地再现血腥屠戮的现场。“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作者让事实说话,凸显了温婉女子临难的从容,也驳斥了走狗文人反诬的卑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并分析其情感意蕴。
民族危机严重之时,正义的请愿被血腥镇压,还遭到流言家的无耻污蔑,故必须正视听、明爱憎,更何况所写是关于大好青年学生的悼念文字,于情于理都不能不写。惨案过后,流言掩盖真相,正义荡然无存。作者愤怒至极,实在无法面对反动派凶残的镇压和文人无耻的造谣,因而“无话可说”。愤懑之余,揭露黑暗、鞭笞罪恶的责任感,让作者回归理性,于是“还有要说的话”。最终在“呜呼”声里收束全文,正是悲痛至极,愤怒至极的结果。
六、同步训练
(1)基础集训
1.下列加点的字形和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赁房(lìn)碟血(xuě)尸骸(hái)菲薄(fēi)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B.恶耗(è) 暗然(àn) 广有羽翼(yì) 干练(ɡàn)
C.桀骛(ào) 浸渍(zì)和蔼(ǎi) 屠戮(l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D.相干(ɡān)攒射(cuán)惩创(chuànɡ)不惮(dàn)
提示 D(A喋血(xuè)B噩耗黯然 C桀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A.生杀予夺 直接了当 贻笑大方 隐约其辞
B.自惭形秽 莫可名状 名列前矛 轻手蹑脚
C.深沟陷壑 影影绰绰 满目疮痍 暴戾恣睢
D.花团锦簇 好高鹜远 谬种流传 贫瘠不堪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提示 C (A直截了当;B名列前茅(前茅:春秋时代楚国行军,有人拿着茅当旗子走在队伍的前面);D好高骛远,语出自《宋史·程颢传》“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骛”为追求之义,“鹜”指一种鸭子,如“趋之若鹜”。)
3.对文中反复写到的刘和珍的“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反映了刘和珍是个乐观的人,与下文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形成对比,表明她是个有责任心的人。
C.这样写,充分地控诉了反动派的残暴。
D.这样写,充分表明“受人利用”不值得一驳。
提示 D(“欣然前往”才有这样的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试品味下列语句的蕴涵。
(1)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提示 “最大哀痛”是作者从惨案中深刻感受到所活着的是“非人间”,四周只有“浓黑”,让人近乎绝望。“它们”指代的是杀人者和流言家。“这”指代上文“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罪恶制造者愈是因我的“苦痛”而快乐,烈士灵前愈是能有所告慰,说明爱国青年的斗争不孤独。悲痛愈是深广,悲痛者愈是众多,绝望之后,愈是有了希望。因此敌我间苦乐互为因果,是可以作为“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的祭品的。祭品仍“菲薄”,原因在于,仅有哀痛是远远不够的。作者在《无花的蔷薇之二》里说过“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或者那才是真正的祭奠。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提示 “真的猛士”“哀痛者”“幸福者”都指刘和珍、杨德群等爱国青年。他们敢于正视民族悲惨的命运、国家黑暗的现实,以国家、民族的不幸为自己最大的“哀痛”;他们不怕血腥镇压,不为暴行吓阻,坚信黑暗终将过去,以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献身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所以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庸人”又被称作“无恶意的闲人”,指当时较为普遍的有着民族劣根性的众人,客观上起着维护非人间的作用。鲁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提示 无声的“缘由”,所指是民众面对反动统治罪恶的两手:军队实行残酷镇压,文人散步恶毒流言。在这样的双重恐怖下,民众被三缄其口。但沉默不会是永远,结果将会怎样?作者提出两种不同的前途,并暗示只有“爆发”,才是民族拒绝衰亡的唯一出路。
(4)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提示 “伟大”一词有赞颂说与反语说。赞颂说认为这一部分的中心是赞颂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另外“当……的时候”这一介宾短语使“这”指代不清楚,如果去掉,语意就明晰了。“惊心动魄的伟大” 便是赞颂语。反语说认为这是讽刺反动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并且这样行文,与下文的“伟绩”“武功”等反语相谐调一致。
(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提示 “苟活者”字面意思指苟且偷生的人。鲁迅在第三节中说“苟活到现在的我”,他自比“苟活者”,含有严于解剖的意思。文末的“苟活者”,应指包括作者在内的能够看到中国希望之所在,且愿意追随“猛士”前行的人们。全句两层意思:民众会从中国青年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驱除黑暗现实的希望;革命者将因此受到激励愈战愈勇,哪怕希望渺茫也会在血战中前进。作者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深广度,高度评价惨案的意义。
(2)语段精练
阅读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用“煤的形成”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反映作者怎样的观点??
提示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记念刘和珍君》里隐含着对斗争策略和方法的思考。
2.根据课文,指出下列词语所指的意思。
无恶意的闲人:
有恶意的闲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提示 指一般庸俗的小市民。/指制造流言的走狗文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作者为什么不赞同“徒手请愿”?
提示 作者不赞同“徒手请愿”,他认为,徒手请愿致爱国青年无端死伤,而“街市依旧太平”,结果“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这正反映“请愿”“流血”并没有多大作用和影响。
4.讲讲文中引用《挽歌》诗句的用意。
提示 作者引用《挽歌》诗句,有青山埋忠骨,烈士精神长存之意。刘和珍等青年的殉难,虽没有在广大民众中引起大的反响,但她们死得其所,其殒身不恤的精神将与巍巍高山同在。
(3)拓展训练
“死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一般人,尤其是久受异族及其奴仆鹰犬的蹂躏的中国人看来,杀人者常是胜利者,被杀者常是劣败者。而眼前的事实也确是这样。
三月十八日段政府惨杀徒手请愿的市民和学生的事,本已言语道断,只使我们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但北京的所谓言论界,总算还有评论,虽然纸笔喉舌,不能使洒满府前的青年的热血逆流入体,仍复苏生转来。无非空口的呼号,和被杀的事实一同逐渐冷落。
但各种评论中,我觉得有一些比刀枪更可以惊心动魄者在。这就是几个论客,以为学生们本不应该自蹈死地。那就中国人真将死于葬身之所,除非是心悦诚服地充当奴子,“没齿而无怨言”。不过我还不知道中国人的大多数人的意见究竟如何。假使也这样,则岂但执政府前,便是全中国,也无一处不是死地了。(a)
人们的苦痛是不容易相通的。因为不易相通,杀人者便以杀人为惟一要道,甚至于还当作快乐。然而也因为不容易相通,所以杀人者所显示的“死之恐怖”,仍然不能够儆戒后来,使人民永远变作牛马。历史上所记的关于改革的事,总是先仆后继者,大部分自然是由于公义,但人们的未经“死之恐怖”,即不容易为“死之恐怖”所慑,我以为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倘用了这许多血,竟换得一个这样的觉悟和决心,而且永远纪念着,则似乎还不算是很大的折本。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从流血得来。但这和血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世上也尽有流血很多,而民族反而渐就灭亡的先例。即如这一回,以这许多生命的损失,仅博得“自蹈死地”的批判,便已将一部分人心的机微示给我们,知道在中国的死地是极其广博。(b)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现在恰有罗曼罗兰的Le Jeu de L’Amour et de La Mort在我面前,其中说:加尔是主张人类为进步计,即不妨有少许污点,万不得已,也不妨有一点罪恶的;但他们却不原意杀库尔跋齐,因为共和国不喜欢在臂膊上抱着他的死尸,因为这过于沉重。
会觉得死尸的沉重,不愿抱持的民族里,先烈的“死”是后人的“生”的惟一的灵药,但倘在不再觉得沉重的民族里,却不过是压得一同沦灭的东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的有志于改革的青年,是知道死尸的沉重的,所以总是“请愿”。殊不知别有不觉得死尸的沉重的人们在,而且一并屠杀了“知道死尸的沉重”的心。
死地确乎已在前面。(c)为中国计,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了罢。
三月二十五日
1.第3段中“比刀枪更可以惊心动魄”的评论指 ;这个意思,作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也多次提到,试写出一句: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提示 几个论客认为学生自蹈死地(自己寻死);“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答到一处即可)
2.第5段中“这样的觉悟和决心”是指 。
提示 “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文中多处提到中国“死地”之广博(见[a][b][c]各处),作者的意思是
提示 段政府及其他军阀们统治下的中国处处是“屠场”,爱国人民的生命毫无保障,揭露了反动派镇压革命群众的凶残本相。
4.第8、9两段中,“会觉得死尸的沉重,不愿抱持的民族”指 ;“不再觉得沉重的民族”指 ;“不觉得死尸的沉重的人们”指 。
提示 已从流血牺牲中觉醒而变得成熟的民族;尚未从流血中吸取教训或竟然忘却了死难先烈的民族;屠杀爱国群众的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杀人者所显示的“死之恐怖”,为什么不能使人民永远变作牛马?
提示 杀人者妄图以死亡来恐吓人民,镇压革命,但人民中自有觉悟者为解民倒悬而不怕死亡,奋勇前行。这是对革命先烈的赞颂。
看过"高一语文优秀教案《记念刘和珍君》 "的还看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