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这篇课文前三段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学习啦为大家整理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月光启蒙》教学反思,供大家参阅学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月光启蒙》教学反思1
在教学设计中,我以母亲吟唱的歌谣为主线,帮助学生从歌谣内容、从自身和作者的感受、等不同角度去领会母亲的启蒙。由于受表现形式的限制,学生对歌谣的自由阅读也往往处在欲深入而不能的状态,因此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是想体现出一定的层次:(一) 读歌谣,感受内容美。(二) 听歌谣,体会音韵美。(三)品歌谣,领悟母爱美。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对“母亲用歌谣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的理解水到渠成,从而对月光启蒙这个题目也有了一个从意象到具象、从肤浅到深入的认识。
后面讲故事、唱童谣和猜谜语,我采取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感悟的教学方式,因为有了前面的认知和情感辅垫学生有足够的能力,也有强烈的愿望自主去学习,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把这个展示的舞台留给学生,当然教师必要的引导还是不能少的。像对句子“母亲像一尊玉石雕像”的追问和点拨,还有在唱童谣部分,让学生自由去读文中的三首童谣,想想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读?再由此想到小时熟悉的童谣。由熟悉的童谣感受到童谣带给自己的快乐,想到母亲带给作者的启蒙,这既是对文本本身的迁移,又是对自己情感的迁移,教学点化和润泽了学生的情感,使得课堂绽放出朝气蓬勃的活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次,我在本节课补充了一些相关资料,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巨大的弹性,诸如时代背景的简介知识的补充、信息量的拓展等,当然你所拓展补充的材料一定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这就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可实施德育渗透的广阔空间,合理选择,把握时机,精心设计。在教学之初,我先出示了孙友田的一段个人资料,以激起教生探究的欲望,学完课文后,我又出示了《月光启蒙》的部分原文,并深情并茂地娓娓读来。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
最后,我再以母亲的歌谣结束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归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月光启蒙》教学反思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因为是第一课时,主要以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并重点学习“唱歌谣”部分。在课堂教学中,环节比较清晰,也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引导学生品读“歌谣”的时候,我设计一到学生有层次的朗读:第一遍读流利,第二遍读出感情,第三遍读出感悟。可能是由于学生没有在月光下母亲搂着自己听歌谣的经历,再加上自己的师范读第一段时语速有些快,当我再次引导品读歌谣时,学生没有读出预期的效果。关于朗读,我觉得每个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重视训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是一篇抒情的散文,为了营造朗读气氛,我在朗读环节添加了背景音乐。课堂中在教师范读、学生感悟品读及文改诗的部分添加了音乐,多则不佳,过多的音乐渲染反而会“拖累”朗读。如果把文改诗的环节提前至引导学生感悟朗读歌谣的环节之前,效果会更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课堂提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浏览课文,思考母亲是从哪些方面启蒙我的。”刚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有些不明白,如果改为“母亲用哪些方式启蒙我的?”这样的问题会更明确,也能迅速找出“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的方式;在引导学生感受母亲对作者的爱时,我提问道:“母亲仅仅是在为我唱歌谣吗?她还在向我传递着什么?”学生回答“知识,文化……”,我的本意是引导孩子感悟母爱,如果问题改为“母亲仅仅是在为我唱歌谣吗?你还能感受到什么?”这样学生更明确该回答什么。明确提问,会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每一次公开课都是一次锻炼,一次提升。认识自己课堂上的不足,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月光启蒙》教学反思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月光启蒙》是一篇蕴涵丰富的散文,节选自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月光母亲》讲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对来看望她的儿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泪流满面。 《月光启蒙》讲述的则是诗人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诗意的月光下,母亲搂着他,唱起动听的歌谣、童谣,讲故事、猜谜语,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点亮了心灯,一颗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得到了有益的启蒙。课文以“民谣、童谣、故事、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读过本课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浓郁的诗情美,流淌着的亲情美,蕴涵着的意境美,在字里行间无不流露。
本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从而深刻解读母亲丰满的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感情并感受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作为教学重点。而将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特殊词语的含义;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理解编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作为教学难点。因此,我将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三种体验”展开。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夜之美,二读感悟歌谣童谣之美,三读感悟母爱之美。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营造月下启蒙的情境,直观展示母亲动听的歌声,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理论与现实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在《月光启蒙》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方方面面的不足,教学后,我进行了如下思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 实践性知识不足。首先表现为在学生的回答流于表面时,没有进行有效的追问,从而没能把握住这些不算精确的回答引出文本的知识,生成出精彩。其次,引导不及时,有效性不够。在提问“母亲不识字,为什么能唱出如此‘芳香的音韵’”,学生进行回答纠缠于父亲与外婆的影响,无法抓住“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一关键句,进而理解母亲还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时,没有及时归纳出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两方面因素进行引导。
二、 简单不够,问题过多。整堂课知识点贯穿得过多,不够简单。所以教学中一方面可能会显得有些零散,而对重难点引导不充分;另一方面,造成了课堂的紧张局面,进而引发引导的不到位。
三、 课堂灵活性欠缺。在教学中,我总是着意把学生往我预设的答案上靠拢,力图学生能答出预定的“标准答案”,而将学生所回答的一些富有个性、生动的解答于不顾或破坏其完整性而将其分裂为“标准”的框框条条,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月光启蒙》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越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