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同学的故事:我们群里的那些人和事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好多人都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交流,也加入了好多的微信群,像学友群、战友群、工友群、家人群等等,每个群里都有一伙志同道合、亲如手足的人;每个群里都发生着一些大大小小、琐琐碎碎的事。
我们这个群既不是学友群,也不是战友群;既不是工友群,也不是家人群,我们这个群里的人大部分是小时候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青年时在田地里一起战天斗地的。我们这个群起初叫“老姐妹群”。这个群名是群主三美人给命名的。三美人曾经为组建这个群付出了不少心血,因为群里的这些人自从分别后有的二十三年没有见过面,有的甚至有四五十年没见过面,真可谓是杳无音讯,好在她通过多种渠道终于联系到一部分人,建起了这个群。刚开始,群里只有八九个人,这些人都已经年过花甲,而且全是“娘子军”。正因为有了这个群,所以才有了2017年5月20号众姊妹们回乡聚会的机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那次聚会共有三十多人参加。聚会期间,当大家呱嗒起参加微信群的话题时,二蛋蛋老大姐说,咱们这些人,小时候整天赤脚板在泥土里摸爬滚打,个个都滚得像个泥娃娃,干脆就叫“泥娃群”吧。大家听了觉得也有道理,这个群名既显得亲切又充满了活力,所以就改为“泥娃群”了。不少人在聚会期间也加入了这个群,现在群里已经扩展到30 多人。这些人再不都是亲一色的女性了,其中包括三分之一的男同胞,从年龄上也比以前年轻化了。群里这些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有在北京的、有在太原的、有在呼和浩特的、有在包头的、有在集宁的、有在大同的、有在阳高的……这些人正如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里写到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些人除了几个有小学“本科”文化和初中文化的人外,其余的基本上都是睁眼瞎。为了照顾那些不识字的人,所以在群里交流大部分用语言来表达。有时候一些有文化的人也在群里发点儿文字,但凡遇到这种情况,群里那些不识字的人总会风趣地、心平气和地说:
“XXX,你最好还是说话吧,你写的这些字它认得我,我可认不得它呀!”
“狗呢姐说得对的哩,XXX,干脆说话就是了,何必诚心刁难我们这些瞎文盲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XXX,我们是想听你的声音,不想看那些拐拐弯弯的东西,声音比字亲切,你懂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唉!你写字那是白写,那些字对我们来说等于对牛弹琴。”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写字的人听到那出自肺腑、毫无半点儿恶意的言语,只好“嘿嘿嘿”地笑着——服从命令听指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们群里的大多数人都是初次接触智能手机,很多功能他们根本就不会用,就拿普普通通的语言通话来说,也有个别人闹不来。尽管他们的孩子们经常教他们,指导他们,但是人老易忘事,前头学会了,过一段时间就又忘得一干二净了。这些人常抱怨说:不行了,到底老了,心叫狼掏的吃了。也有的说:唉!笨死个我了,我家的孙子才六岁,但是人家都会玩手机,我一个老毛驴的岁数了连人家个小孩都不如,这还活啥呀?不如找上块棉花碰死算了……那些不会在微信群里发东西的人,有时候也想试着在手机上拨拉拨拉,这一拨拉微信里会出现一些奇形怪状的图案,有数字、符号、英语单词,等等。人们看着那些奇形怪状的图案一头雾水、啼笑皆非。这个时候又会有人出来说:
“哈哈,XXX,你这是写的啥呀?我没有那么高的文化,咋也看不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不起!对不起!我随便拨拉了一下就上去了,我也不知道是啥字?原谅!原谅!”
……
人老易怀旧,群里的人们常爱回忆上世纪70年代的大集体生活。那时候这些人正都是如花似玉、风华正茂。每当提起大集体,他们总会说:唉!那年代确实比较艰苦。那时候社员们白明黑夜的忙,春节才给放三天假。春天,咱们妇女们沿门挨家挨户掏鸡粪,上房用勺子挖烟墩里的焦砟,扫大街上的柴毛圪渣。夏天屁股撅得像个瓦罐似的,整天脚踏黄土地,背灼炎天光,拿“弯弯抢”(锄头)给地皮挠痒痒。秋天家家门上锁,早战夜战,地里吃饭,抢死赶活。冬天抡搞举锹,担土垫地。忙来忙去,忙得少油没水的。吃的是掺糠饭,穿的是补丁衣。那时候的日子虽然苦了些,但是每天都活的特别的开心。
有关于同学的故事:我们群里的那些人和事
上一篇:关于回忆的故事:集宁印象
下一篇:伤感的回忆故事:今天是我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