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王亚蓉和朱文立人物事迹介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近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已经开播了,小编看完深受感动,下面小编就来分享王亚蓉和朱文立的人物事迹吧,赶紧来看看吧!
王亚蓉 从“古典泥糊”中提取东周丝织品
2007年1月6日,江西省靖安县发现一座东周墓葬。墓坑里竟然装着刮纱刀、打纬刀,以及木质的绕线框、梭子、陶纺轮等纺织工具。而令人焦虑的是,墓中堪称稀世珍宝的古代织物都与湿软的泥沙混为一体,已成泥糊状,一触即碎,入水就溶。古丝绸修复领域的资深专家王亚蓉精心撮取墓中的“古丝绸泥糊”,拿出去冷藏起来。9年后的2016年7月,在冷冻后的“古典泥糊”中提取东周丝织品的工作开始了。75岁的王亚蓉心脏里有6个支架,可一旦面对这些古董,她就会变得精力焕发,眼神精确,手头稳准,尖锐的小镊子能够钳住一颗颗细如针尖的沙粒,哪怕它们已经隐身了2000多年。包裹古丝绸的泥沙很难看出薄厚深浅,贸然用硬物剔除会严重伤害目标物。王亚蓉掌中的羊毫笔如轻风般拂过“泥坨”的表面,一点点扫落粘脱泥土,目标物却不会受到一点擦伤,这份功夫全在力度的拿捏。
冷藏的织锦从泥土中渐渐剥离出来后,还需要清洗、染色、刺绣、织造等多方面入手,才能还原其本来面目。而要把两千多年前的东周织锦复织出来,更是需要丰富的纺织考古经验和传统织造技艺的功底。王亚蓉要对织锦出土的地域、年代进行考证,还要结合当时的纺织方法,才能设计出完整的修复方案。修复的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甚至十多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16年3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纺织考古科研基地正式落户苏州。丝织业的能工巧匠聚集在这里,目的就是要复织宋锦、缂丝、四经绞罗等传统丝织珍品。
从东周墓中的朱染双色织锦,马王堆汉墓的素纱箪衣,到唐代法门寺地宫里的四经绞罗,乃至宋锦明缎,中国丝绸文化瑰丽绚烂,千丝万缕,绵绵密密,成于工匠之手,传承代代精神。丝绸是中国千古物质文化的经典,是最体现中国工匠精神的产业经典。这些传世杰作都饱含千古匠心的启示,它们一定期望在千载之下得到回应。
朱文立 追寻天青色,他让绝迹的珍品瓷重现于世。
中国古代陶瓷技艺创造了无数的经典,而创烧于北宋晚期的汝瓷被视为中国瓷器烧制技艺的巅峰,但是它仅存世了20年就消失了。800多年来,陶瓷工匠们都在苦苦地寻觅着,乃至不惜呕心沥血,试图仿制重现。朱文立便是其中的一员。复烧汝瓷成了对后世陶瓷工匠们的终极挑战。汝瓷烧制过程分为12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瓷器釉色都有变化。在烧制的整整8个小时里,朱文立都守在窑边,观察火照。整个过程的掌控依据就是经验的体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与其它瓷器不同的是,汝瓷在停火之后,其豆青的釉色会随温度的逐步降低而在半小时内发生不断变化,直到最后一刻,工匠才得以确认它能否变成汝瓷独有的天青色。这种天青貌似单色,不尚华彩,其实品格高贵,韵质丰富。其青似青非青,似蓝非蓝,醒目浴心,却难以言宣。更妙的是,不同光照和角度会唤起色泽的变幻表达。在明媚的阳光下,那温柔朗润的天青中就会淡然泛出莹莹的嫩黄。如果用放大镜观察,釉层中可见稀疏的气泡,有如初秋碧空中的晨星寥落,朗而不寒,丽而不媚。汝瓷就凭自己的素雅高洁,天生丽质,成为不可超越的瓷中极品,土火凝华的匠艺经典。1987年,朱文立的一次烧制中竟然有多件瓷器出现了汝窑的天青色。朱文立使绝迹800年的珍品瓷重现于世。这是震惊业界的奇迹。然而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朱文立烧制的汝瓷有几十万件,但是真正呈现完美天青色的精美汝瓷仅有几十件。
真正的工匠从不自欺,更不会欺世盗名。不合格的瓷器,被他全部砸碎了。那是走向完美的代价。在哪里才能找到那保证每一窑都能够成功的古法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0个春秋,朱文立跑了无数个建筑工地,并且发现了十多个古窑址,但是都没有找到那个失落了800年的吉光片羽。经过长期摸索和大量的对比研究,朱文立得出了一个结论: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出在配釉上。但即便这个结论正确也是于事无补的,因为汝瓷的釉料配方早已经与汝瓷一同失传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朱文立认为,汝州是汝瓷的唯一产地,交通不便的古代窑场都是就地取料。那么,汝瓷釉料所用的矿石只会在汝州的山里。从产生这个念头开始,朱文立每隔三天都会进一趟山,寻寻觅觅,敲敲打打。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他走遍了汝州的每一座山。后来把女儿也拉上了这条进山寻宝之路。
古稀之年的朱文立开始有一种紧迫感。他想要把毕生所知所想都传给两个女儿。如果他最终没有找到,希望女儿在未来的日子里能继续去找寻。
大国工匠相关文章:
1.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