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初三年级读后感范文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描写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友谊,描写了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场面。那么黄鹤楼送别读后感该怎样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黄鹤楼送别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黄鹤楼送别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感受颇深。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李白为孟浩然饯行,双方依依不舍,孟浩然乘舟下扬州时,李白凝视着那架孟浩然乘的船,写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事。描写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友谊,描写了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场面。
何为朋友?朋友就是可以与你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的人。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很注重友情的,歃血拜兄弟、桃园结义等拜兄弟的事并不少见,成为一个个千古流传的佳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相反而言,那种表面亲和,和其他人称兄道弟,而内心奸诈贪婪,时不时给你插上一刀的人,也并非少见。他危险时,有些人铤而走险救了他,却熟视无睹,不知感谢。
记得四年级的课文《九色鹿》里的内容:有个人叫调达,他掉到了水里,九色鹿把他救了上来,九色鹿不要厚礼,让调达不告诉别人它的住处,没几天,调达就把国王带来捉九色鹿了,九色鹿十分气愤,说调达不守信,国一把他给流放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凡此种.种,告诉我们交朋友时一定人清“真”朋友和“假”朋友, 我们要像李白和孟浩然一样做个知己。
黄鹤楼送别读后感(二)
读《黄鹤楼送别》有感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每当读起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时,我头脑中总会情不自禁地浮现这样一种画面,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饯行。
虽然两人即将要分别了,但都装得若无其事的样了,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这情。
文中有句话说得好:“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我总会想起我的好朋友薛柏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多美的景色啊!此时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遥望着远方……难道李白是想孟夫子的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要是能和你一同前往扬州,那该多好。孟夫子,我想你当我的兄长,与我吟诗作对。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李白,孟浩然两人朋友情谊深,有着依依惜别的感情,正如我和我的好友薛柏宏,我们一同上学放学,一同学习,有问题互相探讨,有困难相互帮助,在学习上互相激励又互相竞争。我们天天在一起快乐的学习。
黄鹤楼送别读后感(三)
离别,一个伤感的话题。虽说“若是两情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谁愿意让沉甸甸的思念、牵挂萦绕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文人重情,因而文人之间的离别常常会演绎成一段动人的故事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如李白与孟浩然的黄鹤楼之别。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其实就是 作者对诗句的一种解读,并将这种解读呈现在动人的故事中,从而使读者在读文中获得对诗句内涵、意境的深刻感悟。阅读这种文章,基本的方法是:诗文对照。这一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也并不陌生,学文之前大多已能琅琅背诵。
针对如此学情,我们的教学还能仅仅着眼于“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吗?不。我们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是向文本深处行进,读懂送别中流露的“情”,学习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目标决定方向,方向决定方式,于是,《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定位于——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一、诗文对照,初解诗意。
学生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绝不是一无所知。初读之后,已大致了解诗句讲的是暮春三月,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也能或多或少地感到诗人想要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当然,如此粗浅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想要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必须诗文对照。高年级的学生,应该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文包诗的学习方法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于是,从“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读懂了“故人西辞黄鹤楼”;从“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读懂了如此美景,便是诗句中的“烟花三月”;从“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读懂了诗句中的“下扬州”;从“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懂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该放手时且放手,让学生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于是,诗的意思便了解了。很不喜欢那种为了突出学法指导一味地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归零”的做法。事实上,漠视学情的学法指导正是不重视学法指导的体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二、品读场景,涵咏真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黄鹤楼送别》一文,将送别时的三个场景娓娓叙来,细细描绘,无需画面的呈现,音乐的渲染,就那样“洗尽铅华,素面朝天”,让学生走进文字中,步入画面中,咀嚼,品味,潜心会文滋味长,文的背后的那份情,便悄悄地撞击心弦了。
首先,是“‘观赏’美景”。“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那不是真正的观赏,是掩饰离愁,是排遣别情,是将依依惜别的情意深深地藏在心底啊。为什么藏呢?“情深深,雨蒙蒙”那样地唱不行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般地哭不可以么?不,那不是属于李白和孟浩然这样的男子汉的离别,他们藏着的别情后,是满腔的深情,真情和豪情!细细地品读一个“藏”,读懂的是藏不住的情,直抵人的心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然后,是“敬酒话别”。人常道:言为心声。送别的话语里倾诉的是心声,满满的酒杯里装着的是情意。敬仰情,感激请,留恋情;师生情,手足情,朋友情,酒满情更满。而孟浩然语重心长的劝慰中,是关心,是爱护,是对友情的珍视,信任。薄酒一杯酬知己,一个是“请满饮此杯”,一个是“一饮而尽”,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传递的都是那不朽的友情,那样真挚,那样深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最后,是“伫立吟诗”。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上小船,白帆翩然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凝视江面,既然是“凝视”,他的视线应该有一个焦点,那个焦点,便是渐行渐远的孟浩然。纵然是孟浩然乘坐小船已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视线却能飞越千山万水,久久地追随,随着牵挂的人儿走向海角天涯。因为人有情,物也有了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习俗“折柳相送”,“柳”——“留”谐音,那杨柳依依似乎也在伸手依依地挽留;那点点沙鸥仿佛也在一路追随相送,声声呼唤珍重;那一江春水绵绵不绝地流淌,诉说着思念和祝福绵绵无绝期,真挚深厚的友谊在天地间长存,永世不绝。而文末的一个省略号,又蕴含着多少道不完的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就这样,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味有了,情懂了,心动了,这一份依依惜别的真情,深情和豪情,如一棵树,在心头静静地长起来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三、反复诵读,读中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千古流传,脍炙人口,为何?文采斐然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诗中动人的情。原来,诗跟人一样,有了情,便有了生命,便能生生不息地传承。所以,多少年岁月流逝,静静伫立的黄鹤楼在诉说着这个动人的故事;长江水滔滔不绝,在吟唱着这一份感人的友情。一遍遍地诵读,渐渐地,便分不清诗中的情,自己的情,只知道强烈的感情喷涌而出,融进这千古的绝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传诵着这首动人的诗。著名词曲作家陈小奇将它改写成了一曲《烟花三月》,歌词就是一首诗,写得情意绵绵。课堂上,歌不必听,歌词却很值得一读。用心地读一读,一切尽在诗中了——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黄花瘦……
四、读写迁移,表达真情。
作为高年级的学生,仅仅读懂文章表达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习课文表达情感的写法。纵观全文,在送别的三个场景中,或借景抒情,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表达情感,使文章洋溢着感人的情意。细细回味,撷取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学习运用这些方法来表达与朋友间的友情,与家人间的亲情……一则小练笔,由“得意”走向“得言”,“情”便如溪水般自然、活泼地向前流淌。
黄鹤楼送别读后感(四)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黄鹤楼送别》体现了强烈的课改精神,创情境之美,在极简练、形象的语言下描绘了一幅的自古友人伤别离的画面,让人不知不觉中走进依依惜别,略带忧伤的惆怅意境、体味友人之间的深挚情感,陶冶了人们的性情。整堂课在悠悠地古韵中无处不散发出美的意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即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既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而教者的这堂课无疑向我们展现了他浑厚的文化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底蕴、出彩的教学风格。
一、 意境美――音美、意美、语美、形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言简意赅,凝炼而跳跃,美之极。诗中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意无穷。在执教中教者巧妙地将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
教者在导入新课之时,便以一首《送别》唤起在场每一人的心铉。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教者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再现离别情境,并配合自己富有意境的语言描述成功地引导学生用美术的视觉透视这首诗,启发了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离别之时万分不舍的意境与情感,并从中自内而外身心都受到美的熏陶、思想境界的提升,体悟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
“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教者运用清丽自然的语言,创设出雄浑开阔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时,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二、结构美―――四读贯穿全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诗歌教学的目标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者采取了“四读”的方法,让学生“自认自知自解自悟”。反复朗读,展开想象,在熟练朗读中达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的目的。引导学生读文入情。
朗读是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有效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讲,朗读是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以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具有唤起想象、表达感情、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指导学生一读即自认,扫除字词障碍,读通读顺。比如:教者在一开始,让学生吟诵这首诗。并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这种带着思考入诗的方法,无疑培养了学生质疑的习惯。接着作者引导学生二读:即自知,指导学生分清诗词层次,了解诗词内容。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优美的课件,展现三月江边的春景,有意识地让学生读好写景的词语。表达情感的词语等,并逐步引导学生由景入情,层层深入。紧接着便是学生自解。在教者优美的语言渲染以及多媒体恰到好处的辅助下,学生展开丰富想象,进入诗词意境。“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在这个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把酒道别,自是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更带有悠悠地诗境和浪漫色彩。最后是四读即自悟,品位诗词情趣,体味诗词思想。教者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在学生精读了两位杰出诗人的对话后,问:“深情地呼唤,带来的只能是深切的思念,李白对友人的思念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会想些什么呢?”这一问,思绪自是涌现如泉。学生一一道出自己的感悟之情。有的学生说:“祝愿友人一路顺风,旅途顺利。”有的学生说:“你在扬州自己要多保重呀!”还有的说:“你要真心思念,距离不会阻隔思念的心,虽然相隔两地。但并不影响我们的友谊。”等等。临别之时,一杯酒,情义悠悠,一声唤,友谊无穷。千言万语涌上心头。齐声呼唤一声孟夫子,自是情无边,意绵绵。送友别离,无奈中却又丝丝不舍萦绕心头。在带有启发性的教学中,学生们深切地体会了诗中情味。课堂之中无处不渗透着人文教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三、情操美――“美”在自身
教者“自身”自始至终都洋溢着“美”感。贯穿全文的教语美,所选择的音乐美,所做的课件也美得恰如其分。在课的最后,教者以条幅的形式写下的字,以及根据诗意画的山水画更是再现当时意境,所谓:”意”在声中,”境”在画中,“情”在无限想象中。听得美、看得美,自然情境尽在胸中。诵读的诗句字字是景,句句是情。真正做到了诗化语言,拓展知识,融升主题,体验情感,释难解惑的教学目标。
我国古代诗歌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日臻完美。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且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这些古诗,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美学价值。教者充分认识这一点,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美无处不在。是一堂具有很高美学价值的优课。
黄鹤楼送别初三年级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别初三年级读后感范文
上一篇:少年王冕初三年级读后感范文
下一篇:清平乐村居初三年级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