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鲧禹治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图片。
教学过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观看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生:我看到洪水冲毁人们的房屋,真是太可怕了!
生:我看到人们在洪水中挣扎有的被冲走,有的活活淹死,洪水真是太无情了。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了庄稼地,人们的辛苦劳动都白费了,这样下去,人们不是被淹死就是被饿死了。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教师小结导入: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代时,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为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治水:治理洪水,为人类造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观看图片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绪,为理解课文、了解鲧禹治水的原因作好铺垫;而对课题的理解为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了解大意打下了基础)
二、提纲引路,自学课文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给个自然段加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出示提纲,引导学生分步骤自学课文,使学习的过程目标准确,且由浅入深有序进行。虽然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教师的引导是永远不可或缺的,它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决定因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自学反馈,互动交流
1、分段指明轮读课文。
2、集体评议,及时纠错正音。
3、教师强调字词难点。
(1)字音:“壤”声母是r,读第三声。
(2)字形:“壤”右半部分笔画多,书写时各个笔画齐写紧凑,注意右下方有三个横。
(3)词义: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息壤——是传说中天地的一件宝物,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他便会迅速扩大,取走洪水,露出路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
5、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6、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鲧禹父子为了消除水灾,让人们免受灾难,想办法治理洪水。鲧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来驱走洪水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大禹继承父亲的遗志,带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用引洪水入大的方法最后治服了洪水,并被人们推举为一代君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有自学就必定有反馈,在反馈中互动交流,了解学情,并于重、难点处加以指导、强调,使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
四、理清脉络,练习概括
1、快速默读课文,动笔用“‖”为课文分段,并概括断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指明反馈,介绍分段情况,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断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鲧偷息壤驱赶洪水,被杀死)。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大禹带领人们疏通河道,治服了洪水。
(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并概括断意,使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脉络层次有个整体的清晰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学习课文,了解鲧治水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思考鲧治水的原因,方法与结果。
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二)
2.《大卫》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圣经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教师导言,远在上古时代,在自然条件及其恶劣的情况下,大禹就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带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他的伟大壮举与奉献精神令世代炎黄子孙敬仰不已。今天,我们要来阅读的是一个民间传说,从中去认识一位名叫大卫的人物。
2、教师板书课题:大卫
3、引导交流资料,认识著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教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大卫》这个民间传说的作者及出处吗?
(2)学生自由介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作者是美国的亨德里克•房龙。
②出自《圣经的故事》,并加以改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根据资料,认识《圣经的故事》一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人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而《圣经》原典的庄严肃穆常使人望而生畏。经由房龙通俗有趣的写作手法,将其转换为概略简要的“圣经故事”,不仅保留了《圣经》原典的精神,也使读者轻松进入《圣经》世界。房龙用朴素睿智的宽容的语言讲述古老故事的同时,也演绎出了《圣经》背后的浩大人类历史进程。如此博大而神秘的《圣经》,经房龙改编为《圣经的故事》使普通人也能将之读懂。
4、教师设置悬念,导读:今天《大卫》这一个圣经故事将为我们讲述些什么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交流故事作者及出处,初步认识《圣经》及《圣经的故事》,丰富学生的见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热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提纲导路,自读课文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桌交流在读和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跋涉机轴铠甲赋税吓唬仓皇气势汹汹万夫不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5、圈出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读读有关描写他们的语句,说说这些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长文短教,大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同桌合作,化难为易,简单的内容自己学,复杂的问题一起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学生独立学习的畏难情绪,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读一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评议正音,全班齐读。
(3)提出识记或书写难点,教师重点强调。
“卵”左右结构,左右部分大小较一致,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笔顺,而左右部分中间的点画不能丢。
(4)指名按自然段轮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及时评议,纠错正音。
2、理解、交流词语的意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跋涉:爬山膛水,形容旅途艰苦。
机轴:指织布机上的网柱形零件,织布时转动的机件绕着它转动。
铠甲:古代军人打战时穿的护身服装,多用金属片缀成。
赋税:国家向百姓收取的田赋和各种捐税的总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吓唬:使害怕;恐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仓皇:形容匆忙而慌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气势汹汹:形容盛怒时很凶的样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万夫不当:指一万个人也抵挡不了,形容势力强大或能力非凡。
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三)
3.《夸父逐日》
1、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播放《夸父逐日》flash动画,学生根据画面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复述故事。
3、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二、整体感悟(品读神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师配乐朗读。
2、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三、问题探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