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么形成的_地球形成的原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详细介绍地球形成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形成的原因
形成说法
1.彗星碰撞说:这种学说认为很久很久以前,一颗彗星进入太阳内,从太阳上面打下了包括地球在内的几个不同行星(1749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陨星说:这种学说认为限星积聚形成太阳和行星(1755年,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提出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宇宙星云说:17%年,由法国人拉普拉斯在《宇宙体系论》中提出,他认为星云(尘埃)积聚,产生太阳,太阳排出气体物质而形成行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双星说:这种学说认为除太阳之外,曾经有过第二颗恒星,所有行星都是由这颖恒星产生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行星平面说:这种学说认为所有的行星都在一个平面上统太阳转,因而太阳系才能由原始的星云盘绕而产生。
6.卫星说:这种学说认为海王星、地球和土星的卫星大小相等。也可能存在过数百个同月球一样大的天休,它们构成了大阳系,而我们已知的卫星则是被遗留下来的“未被利用的‘材料。
在以上众多的学说当中,康德的陨星假说与拉普拉斯的宇宙星云说,虽然在具体说法上有所不同,但二者都认为太阳系起源于弥漫物质《星云)。因此,后来把这个假说统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假说,而且被相当多的科学家所认可。
但随粉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星云假说’也基露了不少不能自圈其说的新问题:如逆行卫星和角动量分布异常问题。根据天文学家观察到的事实,在太阳系的系统内,太阳本身质量占太阳系总质,的99.87%,角动,只占0.73%。而其他九大行星及所有的卫星、彗星、流星群等总共只占太阳系总质量的0.13%,但它们的角动量却占99.27%.这个奇特现象,天文学上称为太阳系角动,分布异常问题。星云说对产生这种分布异常的原因“束手无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另外,现代宇航科学发现越来越多的大空星体互相碰拢的现象,1979年8月30日,美国的一颗卫星P78-1拍摄到了一个罕见的现象:一颗彗星以每秒560千米的高速一头栽入了太阳的烈焰中。照片清晰地记录了彗星冲向太阳并被吞噬的悄景,12,J%时以后,彗星就无影无踪了。
1887年,也发生了一次“太空车祸”,人们观测到一颗彗星在行经近日点时,彗头被太阳吞噬。1945年,也有一颗彗星在近日点“失踪‘。前苏联天文学家沙弗洛诺夫还认为,地球之所以侧着身子围绕太阳转,是地球形成1亿年后被一颗直径1000千米、重达10’,亿吨的小行星挽斜的……既然宇宙间存在天体相撞的事实,那么,布封的”彗星磷撞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于是新的灾变说应运而生。
我们知道,地球起源的学说一直层出不穷,但地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仍是一个谜,希望科学家早日揭开这个谜题。
地球的演化
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其时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亿年前诞生时候的地球与21世纪的大不相同。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第二阶段为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其时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落入地表。就这样,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三阶段为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显生宙延续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加之地质体遍布全球各地,广泛保存,可以极好的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为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地球的结构
大气圈
地球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万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100,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
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
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
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外核液体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
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为5500~6000°C。
猜你感兴趣:
2.地球是怎么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