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青铜器
明代宣德铜器极其罕见。宣德铜器开一代铜器之先河,把我国古代的青铜合金技术推向了一个顶峰。想知道更多关于大明宣德青铜器的知识吗?现在,随学习啦小编来看看吧!
大明宣德青铜器 由来
宣德皇帝令臣工们用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洋铜经十二炼后铸造鼎彝器,开创了古代铜器铸造技术之先河,响誉中外的宣德铜器令一代代后人推崇备至、辛辛探寻。据史料记载:明宣德年间,宣宗皇帝朱瞻基因见郊坛宗庙及内廷所陈设之鼎彝(礼器、食器等的总称)均非古制,遂生复古之心,于是在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勅谕工部尚书吕震等人仿照宋人《考古图》、《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和内府所藏名窑款式典雅者铸造仿古铜器(祭祀及生活用礼器),如其中一道圣旨:“……贡良铜,厥号风磨色、同阳,迈询之臣下堪铸鼎彝,朕念郊坛宗庙内廷所在陈设鼎彝式范猥鄙,不足以配……其外如应补铸簠、簋、壶、尊、俎、豆诸器可仿古范制造,告成之日,著礼部太常寺司礼监协同尔工部按验进呈……钦此”,工部随即奉旨铸造(引自明吕震著《宣德彝器图谱》),这批铜器共用三万余斤风磨铜,系明初郑和下西洋从暹罗国(泰国)带回来的洋铜(“从公元1405年至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七下西洋,历时二十余年,共经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同时也少量进口生产物资,如从暹罗国进口铜。”
[引自《中国古代史》]),经宣德皇帝要求十二炼后铸造,这样就把我国古代的铜合金冶炼技术推向了一个巅峰,郑和从遥远的西洋历经千难万险带回来的洋铜再经过十二炼后铸造,其材料价值已经胜过当时黄金的数倍,而且宣德皇帝还亲自督办和验收这批铜器,物力、财力花费庞大,光是朝中大臣就有30余人参与监制和管理,所铸之铜器(鼎、簋、壶、尊、俎、豆、爵、卤、薄、炉[即宣德炉]等诸器,后来有些人们误把鼎、簋这些形状有点象炉的祭器也算成了焚香炉,但他们不是香炉而是祭器)除部份归宫廷留用外,还奉敕分与诸王府。
大明宣德青铜器 鉴别方法
一是常铸有铭文表明是仿制品,宫廷所仿多铸有本朝年款,例如宣德三年工部奉敕仿制之商周青铜器器底多铸有篆文书写的“宣德”二字,也铸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和篆书款,及隶书款铭文。有六字款、四字款、二字款,楷书款和篆书款“德”字心上有“一横”(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俞伟超撰写的《中国古钱大系》书中:宣德通宝铜钱照片图为楷书款,其“德”字心上也有“一横”)。而隶书款“德”字心上少一横,但也有人认为隶书“德”字有一横,600年前的事了,个别细节没有历史依据和记载,有“一横”还是少“一横”无从考证(现在的《宣德彝器录》都是民国时期的抄本),也无记载,考古的原则是以实物为准,用事实说话,但不管如何,字体结构严谨,苍劲有力,法度森严,有唐代遗风。 二是明代宣德铜器无论造型还是纹饰与前代比较都有许多变化,有宣德特征,铜器生动,精美绝伦。
大明宣德青铜器 从赝品到真品的进化
宣德五年,这批宣德炉制作完成之后,它的故事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才刚刚开始——由域外精铜所制成的香炉,入藏皇家贵族的消息,在宣德五年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令当时的富商、官宦对其垂涎不已。于是,曾经在宫廷中主管“司铸之事”的部分官员,走出皇宫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仿造。随后,宣德炉“走入”了寻常人家,成为文人墨客的新宠。
自此之后,制作宣德炉之风绵延数百年,历代工匠制作香炉均以宣德炉为范本,并不以本年书款,却在炉底留下宣德年制的款识。于是,在今天的艺术市场上,便出现了各朝各代所制的宣德炉,也使得鉴别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基于以上原因,有一个问题便很值得今人们思考,那就是究竟怎样材质和形制才算是“真正”的宣德炉。严格来说,宣德炉应当指的是,在宣德三年到五年,由宫廷采用进口风磨铜所制的3000件为真,后世制品应当一律归为赝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观念的转变,我们并不能否认后代假托宣德之名所作香炉,也具有相应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依部分学者所见,宣德炉这一概念,应当在时间上和标准上予以适当外延,使其成为书款“宣德年制”铜香炉的总称,并可泛指和宣款炉形制相近,但不带款或带有其它款的铜炉,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代所制宣德炉予以考证鉴别,不使其担负“赝品”的恶名。
大明宣德青铜器相关文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