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s论文目录中的点怎么打的方法
学生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总要编写目录页码,WPS 便捷的自动在线升级功能,无需用户动手,实时分享最新技术成果 。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wps论文目录中的点怎么打开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wps论文目录中的点打开方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单击页面布局---->插入目录;
2、弹出目录对话框,在制表符的前导符处选择一种样式即可,
关于青春的论文范文:《中西文化视野下的“青春残酷”》
摘要:"青春残酷"是当代青春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体现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伤痛。本文追溯了"青春残酷"的来源和定义,并以《皮囊》和《十三棵泡桐》为例,阐述中西文化视野下的"青春残酷"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皮囊》 《十三棵泡桐》 青春残酷
一、作品介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青春残酷”本是当代绘画中的艺术特征,体现了青春过程中的残酷和压抑,随着这种艺术行为影响力的不断升级,“青春残酷”也逐渐发展为文学,尤其是当代青春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类作品中,作家用细腻的笔触描写青少年成长中的爱与痛、迷失与醒悟、挫折与成长,以及在经历过残酷青春的历练后,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以更成熟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的过程。每一代人都会有成长的经历,从少年迈向成年的过程既令人充满向往又满怀忧惧。莫言说:“青春期最大的痛苦是压抑。这有政治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还有愚昧的原因。”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青少年的成长过程虽不尽相同,却都难免痛苦和压抑,最终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熟,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在中西文化视野中的青春残酷也就有了不同的意义。本文以热门英剧《皮囊》和中国影片《十三棵泡桐》为例,分析在中西文化视野下所体现出的“青春残酷”。
二、作品比较
作为反映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作品,《皮囊》(skins)和《十三棵泡桐》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的不同成长模式。这两部同样描述十七八岁青少年生活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文化视野下“青春残酷”的异同,并反映了不同意识形态下对待成长的态度。
skins,是在英国第四频道播出的一个新晋连续剧,国内字幕组将其翻译为《皮囊》或是《英伦青春年少》。剧中刻画了诸多性格各异的青少年,每个少年的家庭表面上都看似圆满,非富即贵。然而这些少年在阔绰的生活条件下却压抑着难以名状的苦闷和烦恼,他们将苦闷和烦恼诉诸于嗑药、狂欢、宿醉,然而对于生活,他们并非全盘放弃,而是在看似嬉皮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依然对生活和生命纯真的心,并企图深入挖掘迷惘的成人世界。总而言之,正如片名所隐喻的那样,“皮囊”指的是精致华丽的生活环境,而焦躁不堪的少年裹挟在皮囊之中,试图彼此依偎,更希望以极端的方式挣脱“皮囊”的束缚,他们就是这样来慰藉迷乱而孤独的青春。
《十三棵泡桐》曾获2006年东京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是根据何大草创作的小说《刀子和刀子》改编而成。故事描写了小镇女孩何凤高中生活残酷的点点滴滴,比如懵懂的爱与恨、涉世未深的勇敢和单纯,而这些也是同龄人成长不可避免的记录和回忆,以此展现了主人公在自己的青春岁月里关于世俗情感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索。
与《皮囊》不同的是, 在《十三棵泡桐》中,少年排解内心苦闷的方法明显保守了许多,仅仅是通过打架,逃课,以及同学在烧烤摊上打发时间等方式来表达,因而,该剧中,中国青少年的苦闷显得更加内敛和沉重。我想,这也是和当时国内环境和舆论导向密切相关的.就像导演张元的电影《看上去很美》中表现的一样,在幼儿园中,孩子们自然而然的活泼天性要归顺于各种“清规戒律”,以得到大红花为至高荣誉,这就像缩小版的 “青春残酷”,或者说是“青春残酷”的萌芽期,如果将两部片子串起来,我们会发现,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束缚于既定的规矩是我们行为标准,与西方所崇尚的民主和自由不同,个性张扬在中国从来不见得是值得颂扬的品德,这一禀性被我们保留到了青春期,即使面对躁动不安的困扰和成长带来的失落,我们也学会了小心翼翼的将锋芒毕现的锐气收敛,化作心底最挥之不去的伤痛,伴随着一生。但是,《十三棵泡桐》绝不是对现实不满的妥协,它以细腻伤感但却是清新自然的语气跟我们阐述了一个成长的秘密:青春绝然不是狰狞的童话,但却是最真实的寓言。
从上述分析中再归结到具体形象上:《皮囊》反映的是一群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看似正常的人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或迷茫,或伤感,或颓废。每位主人公都要经历抉择的痛苦,有的人失去了自我,做了不可理喻的事情,在看似疯癫的生活状态中,不断的体会,反省,最终看到了自己的方向,不再迷失和痛苦。单从电影表现手法上来看,影片情节表现大胆,有大量吸毒,性爱,狂欢,三角关系的场景。而主人公生活中的这些消极又放肆的行为,正是他们压抑的一个排泄口,影片经常出现在酒吧,这群年轻人吸食大麻致幻的场景,在迷幻的电音派对上,他们消解着自己的苦闷,在似真似幻的场景,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内心需求。或是当自己对未来或者感情有了困惑时,经常性的放纵自己,从身体的快感中得到解脱。而在放纵之后,主人公们却在各自的追寻中获得了解脱,有的人是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有的是把悲伤转为动力,有的是借助学校心理辅导和就业辅导找到了自己方向,有的是在友情的支持下走向清醒,总体而言,在经历了“青春残酷”后,这些年轻人都能甩掉受伤的阴影,继续在人生路上前行,让观众觉得迷惘的青春后其实是清醒的未来。而《十三棵泡桐》集中展现了一个高中女生何凤的生活,影片中描述了她和几个男孩的纠葛以及她作为他人眼中的“问题学生”时的内心感情。而小说中还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暧昧情节,以及老师利用学生完成彼此的权力之争,在学生犯错之后,学校和社会的宽容度少的可怜,它让我们看见我们现在或者曾经的生活一直都是血淋淋地直到现在,流血方能得到安宁,残酷促人成长,青春不可能躲掉的一段过程,这是人类抗拒不了的事实。
三、结语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导向不同,中西文化之间明显的差异。英国工业化进程比中国早了很多,各式各样的艺术形态也能广泛传播,英国文化几乎并行不悖地存在着一种近乎嬉皮的风格形态,这种嬉皮,简直可让观众瞠目结舌。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文化差异,使得中国观众难以体会如此放肆的青春,如此残酷的青春。而《十三棵泡桐》植根中国文化环境,不光揭示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伤疤和压抑,也带来了观众对整个教育体系,整个文化环境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