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犯罪心理学的论文(2)
关于犯罪心理学的论文
关于犯罪心理学的论文篇二
《大学生的犯罪心理与预防对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中国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新世纪的大学生,思想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犯罪呈上升趋势。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接班人,不仅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因此,研究与解决大学生犯罪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犯罪心理 预防对策
作者简介:杜跃鑫,河南大学法学院2008级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刑法。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断加大,这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犯罪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个体的违法犯罪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完成的。基于此,笔者试图从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特征入手,通过分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的成因,积极寻找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对策,从而达到控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目的。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多种心理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荣心强
虚荣心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或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是以虚假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自尊的心理状态。虚荣心强的人,生活在极度的自尊和极度的自卑之间,活得很累。大学生的视野较狭窄,容易受到感性认识的影响,看问题比较简单。虚荣心强的大学生喜欢盲目攀比,为了使自己某一方面强过别人而不择手段,强过之后,在与别人的差距中获得快乐与满足;而当受条件所限,无法使自己比别人强时,就会在与别人的差距中感到折磨与痛苦。虚荣心强,盲目攀比,使得有些大学生因无法抗拒诱惑而走上不法道路。因虚荣心强而引发的学生犯罪事件中,女大学生犯罪者占据了较大比例。
(二)意志薄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大学生犯罪,一个重要原因是意志薄弱,一遭挫折便一蹶不振。当代大学生中有很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成长,缺少自理能力。当远离了父母之后,他们对挫折毫无准备,人际关系也处理不好。所以,一旦面对较大压力,就容易做出过激行为,甚至造成犯罪。还有一些家境贫困的大学生,他们自觉低人一等,敏感脆弱。面对困难更是如此,对社会不满,对人生悲观,最终可能走向极端。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就是此类心理原因形成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典型例证。大学生大多数靠感性来认识世界,世界观和人生观有极大地可塑性,而现实社会中有些糟粕的文化垃圾可能会影响其健康发展,使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对于不良现象和行为也往往缺乏免疫能力而跃跃欲试。这些大学生从好奇、模仿到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他们的意志力一点点丧失,很容易做出犯罪行为。
(三)性心理不健康
正值青年中后期的大学生,生理发育已基本完成,性意识的发展使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倾慕与追求。但是大学生还不善于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或者他们的经济地位与心理成熟度还不足以应付这种问题,许多人承受着恋爱与性有关的各类问题的骚扰。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如果不能从正规渠道获得性知识,形成良好的性心理和性道德观,而是受到各种暴力、色情文化的不良影响,就有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发生性犯罪行为。
(四)存在侥幸心理
法官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在于存在侥幸心理。如果在动机斗争中,侥幸心理占主导地位,就会产生对犯罪目的的追求大于不安、恐惧的压力,自认为可以作案成功而不会受到惩罚,因而强化了犯罪动机。在犯罪的大学生中,有的学生心存侥幸,自认为作案手段比较高超,不会被公安机关查获,所以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最终难逃法律的严惩。
二、大学生犯罪心理的成因分析
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社会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市场经济的冲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也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诱发了大学生的犯罪。在市场经济条件影响下,有些人甚至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成败得失的尺度。加之互联网等新兴资讯手段不断普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国外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也打破了国家、地域之间的固有障碍,对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一旦突破了大学生的心理防线,就会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错位,出现不择手段的追求金钱和享受的犯罪行为。
2.社会分配不公刺激了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生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表现在大学校园里,富裕的学生家境优越,出手阔绰,可以尽情享受现代化的物质成果和美好的爱情,如有的大学生开着跑车上课。而一些贫困的学生,经常衣食无着,甚至家里为了缴纳学费而债台高筑。社会分配不公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为了“弥补”经济上的困难,个别贫困学生就以犯罪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是否存在犯罪隐患有着很大的关联。一些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他们的家庭教育及家庭氛围的影响有着某种直接的联系。家庭教养方法失当是造成大学生犯罪的一个主要原因。据专家分析,处于溺爱型家庭、要求过严型家庭、放任型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大学生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溺爱型家庭。在此类家庭中,父母一味地溺爱孩子,对于自己曾经吃过的苦,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久而久之养成一些大学生挥霍无度的个性。当其父母无法满足他们无止的挥霍时,便会采用非法的手段攫取钱财,直至做出犯罪行为。
2.要求过严型家庭。这类父母对孩子怀有较高的期望值,同时要求过严,在教养的方式上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使孩子在重压之下喘不过起来。如果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值时,父母多半会用暴力解决问题。过度施压,爱变得畸形,容易使子女形成叛逆的性格,这些有人格缺陷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在相对自由的生活环境中很容易放任自流,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3.放任不管型家庭。这一类家庭的父母只顾自己享乐,对孩子不负责任,缺乏情感交流和说服引导。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由于亲情的缺失,往往自私、冷漠,漠视法律和道德规范,很容易违法犯罪。
(三)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学校方面的因素来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今日的高校已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学生也会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缺乏人性化关怀,存有一定的漏洞和死角,致使学校文化生活不能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要,导致个别学生走向社会寻求精神满足,受社会不良影响后,逐步走向犯罪道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很多大学里,心理辅导机构形同虚设。学校虽然挂了一个心理咨询与教育的招牌,但流于形式,人员不到位,程序不规范,根本不能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化解心理疾患。而且我国的高校普遍存在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道德水平低下,漠视法律。
三、大学生犯罪心理的预防对策
预防是减少犯罪的最有利的办法,预防大学生犯罪也是对人才的珍惜,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针对以上对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分析,可以看出,预防大学生犯罪,要从以下四点入手:
(一)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犯罪心理学领域,心理是导致行为产生的动力性因素。要想遏制犯罪行为就必须首先抑制导致犯罪行为产生的心理状态。而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让大学生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调控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辩证科学的认识观。对于学校而言应当建立有效的心理辅导机构,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工作,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及时主动地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时、必要的帮助。
对于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和家长都应积极配合,重视心理教育工作,做大学生的朋友,缩小与彼此之间的心理差距,增进理解互信与沟通。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并且要认识到,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长期的不懈努力。总之,增强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才能够有效地防御外界不良因素的侵蚀。
(二)加强法制的宣传和教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法制教育,学校应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法律知识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目前,我国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仍很薄弱。学校应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另外,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由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结合办案实践,对大学生进行现实的法制教育,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强法制的宣传和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保证,是端正大学生法律态度和提高法律素养的基础,同时也是有效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直接手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成长的摇篮,也是一个归宿。健康、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而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爱护,大部分学生会形成孤僻、偏激、仇恨、冷漠等不健康的心理,这些消极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甚至会诱发犯罪行为的发生。父母在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扮演着最为关键的角色,父母应改变传统的专制式的教育,试着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并善于与孩子交流和沟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四)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不仅要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还应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作为从学校教育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特殊群体文化,同时也具有教育、导向、感化、激励等方面的功能。学校要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搭建交流平台,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增强战胜挫折和困难的信心,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学校应多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还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并能够正确面对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张远煌.犯罪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熊云武.犯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刘红宁.大学生心理教程.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葛操.当代大学生心理分析.工商出版社.2005年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于犯罪心理学的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