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中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论文

中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论文

时间: 谢桦657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中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论文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竞争日益加剧。社会越来越需要会学习、有较强创新思维能力,并且有较高心理素质的全方位人才。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以分数来对学生进行档次划分,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和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学习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好坏或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全文如下:

  [摘要]中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中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困生”脱困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中学 学困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认真学习中央文件,深刻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关系到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关系到全民族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品学兼优”的优秀生,学校考核的也是所谓的“升学率”“优秀率”,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多数针对那些行为不良的学生。而那些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学习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也就是“学困生”,常常成为学校被忽视的群体,他们学习成绩不高,但是也没有特殊的异常行为,成为学校各种活动的边缘人物,游离于学生群体之外,被所谓的“优秀生”和“中等生”所轻视。长此以往,“学困生”由于长期的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面临学习成绩和群体的各种压力,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导致学习、品德、行为等诸方面的落后,影响他们的正常、健康的成长。他们不能进行自我矫正,特别需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教师耐心地疏导和帮助。所以,分析“学困生”行为的表现特点和心理因素,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有助于“学困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为了了解“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于2014年5月对白城市第一中学一分校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最后抽取每个班级排名后5名的150名“学困生”开展“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本文采用湖北省教委设计的“心理健康六维度自评量表”。此表共六个项目,运用五级单向计分,分值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通过调查显示出150名“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呈正态分布。多数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习动机明确,有一定自控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心理不健康”者。但“可疑”者却占20.8%,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较低,情绪不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由此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失落感、畏惧感、焦虑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学困生”的学习与生活,而且会给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利。

  “学困生”的年龄大约在12―20岁左右,处在青春期和青年早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为突出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课题时,心理冲突时有发生,而这一时期的心理失衡易导致步入社会后的心理畸变。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困生”脱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更新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固有的德育模式

  传统的德育观念是将学生当做被动的接受器,依据刺激――强化模式达到道德的内化。在德育过程中,往往只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忽视学生的切身感受;只注意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只注意严厉的道德说教,忽视学生心理变化时的行为表现;只注意对外在事物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内在心理的评价等。在这样的以管教为主的德育模式下,学生的需要得不到重视与满足,即使教育工作者有良好的愿望,付出辛勤的劳动,讲授大道理,学生也不会买账,当然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历内化与外化交替的德育工作新模式。其过程简示如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社会道德规定――原有道德观念――个人心理矛盾――个人心道德观念――个人道德行为――个人道德信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必然的,而学生是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参与德育过程的,外界教育只有通过心理调节教育,帮助学生才能纳入学生道德系统,一旦淡漠学生的主体性,便是相互作用的终结。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人,做德育工作的主体,更新德育观念,改变固有的德育模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发挥德育的时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完善的人格。完善的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而又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人品德的心理基础,从人格的外在行为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个性心理健康,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就必须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学困生”人格偏差或人格失范问题不可低估,从前面的调查中反映出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却又常常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忽视。一些“学困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中处于被轻视的地位,他们看不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失去周围人的尊重和重视,容易出现人格偏差行为。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完善人格、培养品质高尚的一代人师方面有独特的功能。

相关文章

1.中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论文

2.论中学生心理发展现状及其健康教育对策论文

3.浅谈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5.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论文

6.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48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