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类学术论文
绘画类学术论文
中西绘画艺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背景,分别代表着中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绘画类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绘画类学术论文篇一
解析当前3D绘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新世纪以来,3D绘画作品日益风靡世界,这与其直观性强、互动性强、创造性强的艺术特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D绘画作品既是对新印象主义风格的继承,又融合了新媒体艺术,而当前3D绘画的发展现状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新世纪以来,3D绘画在全球风靡,这引起了国内艺术家的重视。2005年,中国3D地画艺术家齐兴华将3D地画引入中国,3D绘画的版图终于扩张到了中国。一开始的3年,3D绘画的发展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地步,关注度不是很高。自08年后,随着曝光度的不断增加与经济主体的介入,3D绘画的发展开始呈现出全面开花的势头。3D绘画展览越来越多,近2年来固定巡展的《3D魔幻展》更是让人们关注与重视这类新颖的艺术形式,渐渐有艺术家和评价家也投身之中。本文试图通过分析3D绘画作品来总结其艺术特质,探寻其艺术渊源,期许为今后3D绘画的发展提供几点建议。
当代3D绘画的艺术特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早在16世纪的意大利罗马,就有画家开始追求和研究3D效果。当时的教堂壁画和穹顶画都成为极好的模拟场所,不过由于一直受制于技术,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作品普遍不够完美、不够精细。新世纪以来计算机硬件、建模等技术的发展,使3D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当代的3D艺术家终于能创造出越来越逼真成熟的绘画作品。
1.直观性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当代3D绘画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三维空间,直观性强。除了有载体与题材的原因,更得益于立体感,立体感的突出加强了画作内容的表现力度。艺术创作者通过对焦点透视的到位运用,创造了画面感、立体感十足的3D作品。如齐兴华的《狮门峡谷》,用近900平米的面积来描绘高峡出平地的刺激情景,创造了一个开阔的想象空间。
此外,细节上的把握处理也十分到位,这强化了作品的视觉效果。作为一幅立体作品,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将导致整幅作品的变形,从而彻底破坏了整幅作品所营造出的3D效果。如北京奥运期间展出的《古龙今韵》,在荷叶上的水珠、泉水落入池塘时的涟漪、岩石的纹路和地砖的裂纹等细节的处理上非常到位,显得极其自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立体感使画作宛如真实,细节处理使画作细腻到位,两者的结合使画作显得细腻又充盈,让整个作品成为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2. 互动性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D绘画大师埃德加曾说过“3D画充分释放了人们的游戏天性,男女老少,别管带着什么烦恼而来,都会不由自主参与到这新鲜、刺激的游戏中”。齐兴华说过“3D地画的受众很直接,就是广大的群众百姓”。这些点明了当代3D绘画最大的艺术特质――互动性强,也正因为这个特质才风靡全球。
每个观赏者在观赏3D绘画时,不只是简单的观赏者,更多了两种身份,既可以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又可以成为艺术品的创造者。这两种身份赋予了观赏者极大的自由,观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尝试,通过与画作的互动使作品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二次创作。如齐兴华的《狮门峡谷》,在近900平米的画作上,欣赏者可以选择的位置和摆出的造型可以说是无尽的。正因如此,任何一个3D画作都可以衍生出无尽的二次作品,拓展性极佳,内涵亦显得丰富;而每一个观赏者都能创造和拥有属于自己的唯一的艺术作品,这种感受更是十分奇妙。
3D作品的互动性强引爆了大众的参与热情,成为了一种丰富艺术内涵与普及艺术文化的方式,大众在积极互动中亦提升了艺术品位。同时,这种互动方式拓宽了欣赏者与创作者之间的交流渠道,对当代3D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裨益的推动效果。
3.创造性强
3D绘画与普通的壁画相比,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过渡。在二维平面上模拟三维空间效果一直是人类视觉艺术的焦点问题,尤其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解决该问题成为艺术进步和艺术史书写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追求三维绘画效果的过程中,常常需要绘制出一些带有时空混乱的作品(如“高速公路上冒出的恐龙”等常见的主题)。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作品,由于蕴含的信息量巨大,所创造的想象空间更为广阔,受到大众的喜爱。
这种打破时空的创造,将不同的元素巧妙的组合在了一起,在突兀中又显得妙趣横生,显得天马行空。通过虚拟的构思与真实的创作,从而让参与者梦想成真,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更是无限接近了艺术的本质――寻求心灵的愉悦。
当代3D绘画的艺术渊源
当前3D绘画较注重两点,其一是采取辅助的光影效果,再加上自身原本的色彩搭配,构建出明暗的效果,其二是强化透视法则,构建出画面的立体效果。从这两点进一步分析,其背后透露出当代3D绘画的艺术渊源,或者说是其作品的实质是对新印象主义风格的继承,此外还带有新媒体艺术的意味,其表现是对文艺复兴以来焦点透视原理的执着追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新印象主义又称分色主义,从名称上看印象主义的延续,但实则这种延续很快就被一种严格的科学手法所替代。新印象主义的画家推崇对颜色、光学以及之间混合作用的分析研究,其代表画家瑟拉更是多次请教物理学家关于光影的问题。他们赞同学者夏尔・亨利关于方向、颜色和感觉相互之间关系的思想。新印象主义对光学与色彩对人体感觉的科学研究与分析,虽然显得有些过于严谨与冷漠,但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新印象主义就是试图用光学科学试验的原理来指导艺术实践,而这个原理在当代3D绘画中则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但是新印象主义采用的是“点彩”的画法,这在当代3D画作的绘制过程中是极少的,故而笔者认为当代3D绘画是对新印象主义风格的继承,主要是对其科学理性风格的继承与延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由于新印象主义者大力推崇“科学”的新技法,使得其流派作品有沦为工具奴隶的嫌疑。所以,贡布里希曾在《艺术发展史》中如此描述新印象主义代表画家修拉的作品:这使他越来越远地离开了忠实描绘自然面貌的道路,走向了探索有趣的、富有表现力的图案的道路。不过,从3D绘画的角度来回溯这段历史,客观地说,这种变化又何尝不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从200年后3D绘画的艺术特质和发展趋势来看,这句评价不仅极其到位,更带有一种一语成谶的味道。 除了对新印象主义风格的继承,新世纪以来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更是成为了当代3D绘画蓬勃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从广义上来讲,新媒体艺术是指在新科技、新媒介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可以通过新媒体这一虚拟的载体,运用新科技创造出集平面计算、空间建模、光影模拟等的视觉虚拟环境,从而为下一步的实地绘画提供各种数据上的参考。齐兴华更是直白的认为“当地画越大越是不容易感觉到立体透视角度,所以必须据跟效果图去画”。
新媒体技术所模拟出的虚拟环境为3D绘画营造了一个多种可能的空间,尤其是拓宽了3D绘画的载体范围,使得任何可以描绘事物的平面都成为了载体。多样的载体有不同的观画角度,变换的观画角度有利于减少审美疲劳。值得一提的是,由于3D绘画艺术家擅长在户外各种地形上绘画,近些年出现了“时尚地标+3D绘画”的搭配方式(如在上海世博会展出的《源》与《杨浦往事》),将本身艺术文化内涵浑厚的地标加到画作中,体现出一种多元艺术与文化的交融互动,不仅使地标更有艺术气息,更能大大增加其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多样的绘画载体表明了载体不会限制作家的创作,作家可以自由的选择题材。当前3D绘画的题材主要可分为三类,一部分是对一些经典名作的修改(如成为米勒《拾穗者》中的一员),还有部分是经典情节的再现(如描绘《圣经》中的一个故事),更多的则是自由选题(即创作者自由决定,常见为:诙谐幽默的现代题材与刺激的风景系列)。题材的选择自由度大,多元的题材有着不同而广泛的受众群体,可以说3D绘画在题材选择上是开放和贴合大众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多元的题材配以多样的载体,从而显得风格多样,两者在相辅相成中丰富了3D绘画的艺术内涵。
随着电子显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建模所能提供的视觉效果只会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其所能提供的虚拟数据只会越来越真实有效。新媒体技术的这一切使得大量的3D绘画作品在平面绘制、光影把握、立体显像等方面上更为成熟,作品的各个细节处理更加到位,视觉效果越来越形象逼真,越来越能让参与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当代3D绘画是新印象主义风格的延续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这也使其拥有了一“新”一“旧”两大元素,不但有了几百年的艺术底蕴,还多了与时俱进的艺术活力,从而显得内涵丰富。
3D绘画的发展启示
在我国3D绘画的发展历程中,既有无奈,也有欣慰。无奈的是由于一些传统观念与经济因素的制约,绘制者寥寥,艺术家常是单兵作战;欣慰的是当前的3D绘画展览越来越多,渐渐有艺术家和批评家将眼光放在涉及公共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的3D绘画上,而社会大众更是积极参与这种互动性极强的艺术作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传统观念的博弈
传统观念对3D绘画的束缚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艺术家中,另一方面是在评论家中。部分艺术家们认为这种草根艺术很难融入到主流艺术中去,且收益较少,并不是一项可长期尝试的艺术活动;部分评论家认为这种创作技巧并没有高明多少,甚至有学者认为其只是简单的糊弄技术而已,算不上是新颖的艺术形式。这种固有的学术观念阻挠了其的发展与普及,当前学术界关于3D艺术以及3D绘画的研究较少,关于3D绘画的相关期刊文献仅十余篇,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传播速度,也让大众失去了更好认识和理解这一特殊艺术形式的重要机会。
客观来看,只有艺术家与批评家的一起参与,才有利于我们挖掘出更为重要的关于3D绘画的深层的美学内涵与艺术魅力,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到艺术文化活动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素养。这种观念上的博弈,将最终决定3D绘画的走向。
2.创作门槛的高低
当前绝大多数的3D艺术家为了追求更佳的视觉效果,在绘制中常常会选择辅助性工具(电脑制图)来强化视觉误差;少数3D艺术家则忠于自己的创作理念,拒绝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凭借自己多年的艺术底蕴进行绘制。故而3D绘画的一般制作过程需要一些辅助工具,首先是在电脑上设计效果图,然后计算如何画在画布上,再考虑周围环境的大小、特质,最后就是实际的绘制。相对于规模较小的油画,3D绘画的规模常常都是数十平米到数百平米不等,而且画作越大越是不容易感觉到立体透视角度。故而必须通过电脑事先绘出效果图,再根据电脑的数据进行实地的绘制,这样才能最终与环境融合。
要做到这几点,首先需要一个足够大的画室,但从国内学生多、画室少的大环境考虑,这相当困难,除非有足够的财力能租赁或新建一个大画室。其次,3D绘画的创作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计算和设计,一次大型3D绘画作品的电脑建模,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如果跳过电脑建模的步骤,一旦画作效果不佳,那整个损失的费用会更大,这种矛盾的抉择也提高了3D绘画的创作门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只有少数艺术家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只有少数欣赏者的艺术形式亦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故而降低当前3D绘画艺术的创作门槛成为普及这一艺术形式的重要内容,低廉的创作费用能让更多有天赋的艺术家投身到其中,低廉的展览门票也能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种有趣的艺术形式。
结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总体来讲,大众对3D绘画有着强烈的好奇感和浓厚的参与热情,当前的发展也一直往双赢的效果上走,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应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作者简介:符腾,男,浙江玉环人,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2012级艺术学理论研究生。
绘画类学术论文篇二
真实的绘画与绘画的真实
摘要:夏尔丹的艺术是真实的,但他的画并不起镜子作用,不是再现,而是自我表现,他的画里洋溢着生命、感情。这种真实正是他精心创作的作品的真实性。真实的绘画与绘画的真实不同,但却是相通的。夏尔丹的真正发现,乃是找到了沟通它们的渠道―情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夏尔丹;绘画艺术;感情
在十八世纪的法国艺术界里,流行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一种是主要描写宫廷生活,追求纤细琐碎、虚幻轻浮的罗可可风格,反映了统治阶级生活的空虚与无聊;另一种则是受当时进步启蒙思想的影响,表现为描写第三等级人民日常生活的现实内容,提倡理性、和谐、平等,回归自然。在这种强大进步思想的呼唤下,法国出现了一位在艺术史上独树一帜,追求纯朴、自然的伟大艺术家―夏尔丹。
让・西梅翁・夏尔丹(1699一1779),出生在一个木匠的家庭,从童年起与其他的工人、农民一样生活在第三等级的社会环境中。他一生主要从事于风俗画、静物画的创作。受十七世纪荷兰画家的影响,夏尔丹对静物情有独钟,而他的油画静物作品也是他最负盛名的。1728年,他创作完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油画静物《鳐鱼》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法国画家普鲁特当时赞扬夏尔丹这幅画说:“画面上有一奇妙的动物,新鲜得犹如海里捞出来一般,一条鳐鱼挂在那里,肚子已经剖开,观者可以见到它那略带血水的白色肌肉,蓝色的神经和宽阔的背,这幅画的构图是何等的精细美妙啊!”在这幅以逼真简朴为特点的画面中,充满动感的小猫,切开的洁白鲜嫩的鳐鱼,在强烈的室内光线下,显得生气盎然。几只剖开的牡蛎、水罐,普通的酒瓶,使这一切具有了情趣,让我们看到十八世纪的平民生活。《鳐鱼》的艺术处理,绝妙,坚实,真实的绘画与绘画的真实,彼此分离,互相对立,却又紧紧结合在一起。所以当时年仅29岁的夏尔丹将自己的作品《鳐鱼》送往“青年画家展览会”时,一举被吸纳为画家画院的院士。
在夏尔丹的画中,有时各种色调平铺在在画布上,它们互相交错在一起,产生一种使人眼花缭乱的反光效果;有时,又涂抹的很厚,简直象一堵堵用颜料堆起来的墙。看夏尔丹的画,尽管那样真实,却从来也不是逼真的。在他的画中,观察与创造同时并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夏尔丹在他日后的全部作品中,把这种对立更加强调和突出起来。一方面,越来越把对象当作具有各自特性的个体来对待;另一方面,作画时却又毫不顾及对象的本身,以至于塞尚、马蒂斯及立体派的成员们都认为夏尔丹才是第一个抽象派画家。只不过,这是位对着模特写生的抽象派画家。
他一生的画风变化不是很大,但无论是静物画还是人物画都体现出夏尔丹作品朴实、静穆并贴近下层劳动人民的艺术特色。尤其是静物作品,夏尔丹的静物作品中几乎看不到任何精美华丽、金光闪耀的上层社会的华美器皿,他更喜欢的是平民百姓厨房中带有人情味的瓶瓶罐罐和各种食物,并用他出色的艺术创造力赋予那些最普通不过的静物以生命力。
夏尔丹认为:画存在多久,画中的事物就存在多久。他的画不是再现,而是自我表现。他自己就曾说过:“问题不在于去描绘一件东西”。被我们真切看到的事物,我们认为是真实的,这种真实性,正是精心绘成的作品的真实性。这两者是不同的,但是,却是相通的。夏尔丹的真正的发现,乃是他找到了沟通它们的渠道――这就是情感。有位画家,以为他有什么配色的秘方。夏尔丹对他说:“谁告诉您要用颜色来作画呀?”对方很惊奇的问他:“那用什么呢?”他回答说:“颜色固然得用,但是,画画靠感情。”夏尔丹是用绘画的语言对这种感情的性质进行阐述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730年后,他从静物画转到了风俗画。由于当时静物画在艺术品级上是被归为末流的,而画人物,夏尔丹就可望成为一个更受人尊敬的画家,笔润也会更加丰厚。夏尔丹孜孜不倦地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他习惯的题材。在此后的十二年里,夏尔丹画了嬉戏的儿童,读书的青年,以及从事家务的主妇。
《小女教师》(约1731-1732年),是夏尔丹较早的一幅表现教育孩子的风俗画。人物多处于近景,好象把观众也包括在画面里。此时,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女教师谆谆教导的声音。小孩子的形象天真而淳朴。整个画面色调柔和,给以清晰、明快的感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玩陀螺的男孩》(约1738年)也是一幅很生动的舞写儿童生活的画幅。一个男孩这时把书、笔和墨水一古脑儿都推到了一边,从半开着的抽届里拿出了玩具开始玩耍。孩子的眼睛盯着正在旋转的陀螺。他的一只手好像刚刚拧过陀螺,手指还在弯曲着。这个形象是以首饰匠刚德弗鲁阿的儿子为模特儿画成的。夏尔丹笔下的孩子看来都是有教养的,都很懂礼貌。他们有点小大人的样子,但又往往掩盖不住孩子们的天真稚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些风俗画那么纯朴、那么平凡、那么恬静,而这些作品却说明了感情的性质:它把人和物、人和人都连接在一起了。由于相互渗透,于是就产生了感情。这便是将母亲和孩子、长姐和幼妹联系在一起的感情。在他的画中,情感也还产生于相互亲近――这种亲近是属于物的,一如家庭是属于人的那样。简而言之,夏尔丹的风俗画是以绘画形式发表的论述,它们对支配他的静物画的美学思想作了解释。无论是历史上的种种变故,还是他生活中的种种沉沦,都未曾影响和改变他的艺术。他的一生恰恰证明了艺术与生活有时相通,但却永远不会相混的道理。
从1740年起,他又返回到静物画上,并且一直画了三十年。这时,他画的静物更成熟了。构图更加完整和概括,色彩也更加丰富和统一,作品的思想深度更加深了。他的每一幅画反复都不是信手拈来,而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精心的构思。
在他一系列的优秀静物中最为著名的是《铜水箱》(约1733年)。在这幅画上虽然没有人,但是首先使我们想到的是人。我们在欣赏这幅画时,好像可以听到铜水箱的滴滴答答的滴水声,并由此联想到这个屋子里主人的日常生活。夏尔丹静物画和小荷兰画派的静物不同,在荷兰人的静物里常常是画满了闪闪发光的器皿,让人首先感到的是这些家具的高贵价值,而在夏尔丹的静物画里很少有这些珠光宝气的东西,多是一些粗笨的家俱。如铜水箱和周围一些物件,这些东西极其普通的,虽然它们很粗糙,但是都有着庄严和静穆的美。它们在柔和的光线里,散发着生活的气息。法国美术史家皮埃尔・弗朗卡斯泰尔在他的《法国绘画史》中指出:“喜欢物质,喜欢物质的重量和实体性的夏尔丹,赋予物质以肉体和肉感。那只占据整个画面的带龙头的水桶,不仅使我们感觉到它的重量、光泽、手工捶打得坑坑洼洼的表面,以及庞然的体积,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存在,俨然是一幅充分表现个性的肖像”。法国的著名哲学家让・巴・罗比耐认为:“正是这个艺术家,他的作品证实了铁思想是正确的。”罗比耐看出了这些静物,首先是物质的,同时是有生命的。这两点,实际上是夏尔丹静物画的主要特色。
夏尔丹的静物不仅有生命,而且有性格,在每一件器皿上都可以感到正在跳动着的生活脉膊。至于那些所画的东西,看来都更象是它们自己心甘情愿跑到画面上来的。夏尔丹在他房间周围所作的漫无止境的旅行中,发现了一个深不可测的空间,一个这样的国度:在那里,玻璃器皿也罢,瓶瓶罐罐也罢,水果篮子也罢,全都成了神秘莫测的纪念碑。
在《艺术的象征》(1766年)一画里,表现了画家寂静的生活。在一张简陋的桌子上放满了画家的画具,桌子的中央放着十八世纪雕塑家皮加尔的一件作品《梅尔库利》,在这些物件中唯一发光的东西是一枚勋章。从这个画面使我们联系到夏尔丹的画室,他一生正是在这里渡过。他总是一个人呆在画室里,据说很少有人看到过他作画,他惯于在寂静的世界里去导找艺术的生命。在他的后期创作中,他还画了不少色彩诱人的水果静物,如《餐桌上的李子》(约1758-1759)、《草莓》(约1760-1761年)等。他从不画没有见过的东西,这些画都是直接从写生得来的。
除追求真实外,还力求作品包含道德教育意义。他主张美的客观存在,强调真、善、美的统一。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看别人的画,我们需要一双经过训练的眼睛,看夏尔丹的画,我们只要好好使用自然给我们的那双眼睛就够了。”夏尔丹作品的真实体现在感情的真实和刻画的真实。因此,他的画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他最后一次证实这点,是在1771年。那年,他展出了几幅粉画的肖像,使得沙龙的观众简直目瞪口呆了。那几幅夏尔丹夫人的肖像和他本人的三幅自画像,都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衰老的不幸,既不曾加以美化,也不曾丑化。在这些肖像上,艺术的活力与画家的衰颓互相冲突着,然而,又以一种益发激动人心的方式结成一体。他在《鳐鱼》中讲述的生与死的故事,此刻,在他那幅无疑是搁笔之作的《画架前的自画像》里,他把它放到了自己的身上,使画中的主角既成了战胜者,又成了战败者。能够把崇拜夏尔丹的普鲁斯特所说的“这种生存与虚无交织在一道的奇特的矛盾冲突”表现在区区一小块纸或画布上 ,这是伦勃朗和马奈所具备的天赋才能,而这位于1779年12月6日辞世,临终前还叫人给他刮干净胡子的夏尔丹,也具备了。
夏尔丹通过赋予静物以生命使他的艺术更加的与众不同和出类拔萃。尔后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印象派等都受到了他的影响。在真实的绘画与绘画的真实之间,他们都从夏尔丹那里学到了如何对自然和艺术袒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夏尔丹的油画在十八世纪的法国艺术中确立了现实主义地反映真实生活的路子,他的绘画作品在世界绘画史上始终闪烁着光辉,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并给后人以启迪。
参考文献:
[1] 吴甲丰.西方写实绘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彼得・赖尔,艾伦・威尔逊著,刘北成、王皖强译.启蒙运动百科全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张泽乾、王吉玉.法国文化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 高天民.法国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5] 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6]迟轲.西方美术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7]关于夏尔丹与弗拉戈纳尔的风俗画[J].世界美术.1992(4).
看了"绘画类学术论文"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