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2)
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篇二
后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后马克思主义是继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出现的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后马克思主义渊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但主张超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一些共同点,存在一定的连续性。但是,后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上,有着解构马克思主义的趋向,从而比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加远离传统的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图分类号:]35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7)05-0013-07
后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80年代前后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新思潮。实际上,原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1968年的法国巴黎五月风暴后逐步衰落了,而后马克思主义则是其后出现的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它已逐步取代原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而被视为当代西方左翼思想的新亮点。后马克思主义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特别是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传统。可以说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性、连续性,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某种断裂性。本文将对之间的关系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之间的渊源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所谓后马克思主义,国内学者孔明安主张从广义和狭义上对其进行区分,广义的后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建立在西方后结构主义或解构 哲学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批判和研究的最新 社会哲学思潮;狭义的后马克思主义专指拉克劳和墨菲在1985年的《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中所明确标明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按照周凡的考察,迈克尔·波兰尼在1958年就采用了后马克思主义这一词语,丹尼尔·贝尔在1973年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也运用了后马克思主义这一词汇。但是,就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影响力的思潮的确定含义来说,是拉克劳、墨菲第一次使用的。确切地说,是拉克劳、墨菲1985年在《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作为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意义上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并由此在西方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激烈的争论。英国著名的《新左派评论》及其他杂志 发表了大量文章,对拉克劳、墨菲提出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讨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此后,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在欧美广泛流行,成了西方学界的一个常见话题,而拉克劳、墨菲也被称为后马克思主义的“旗手”、“思想首领”。
广义的后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在后现代主义土壤中滋长起来的一种与马克思主义具有某种 联系的新思潮,它植根在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用一种后现代的理论和方法,解构马克思主义,分析现代资本主义,具有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特征。除了拉克劳、墨菲外,包括福柯、德里达、利奥塔、德勒兹、加塔利,博得里亚、詹姆逊等都是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理论家,甚至连哈贝马斯也被视为后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后马克思主义的英国学者斯图亚特·西姆(stuar5 sim)在《后马克思主义读本》、《后马克思主义:一种 文化的历史》中采用的就是广义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西姆区分了两种形式的后马克思主义:一种是以利奥塔和博德里亚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他们更多地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另一种是以拉克劳、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他们以当代的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修正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复旦大学俞吾金、陈学明在《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中,将广义的后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四大派别,其一是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其二是詹姆逊为代表的文化阐述学的马克思主义;其三是以哈贝马斯、塞麦克为代表的解释学的马克思主义;其四是包括了拉克劳、墨菲的其他后马克思主义。本人认同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广义和狭义之分,这样有利于厘清概念,弄清问题。本文认为虽然拉克劳、墨菲是后马克思主义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但是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当代西方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不能局限于研究拉克劳、墨菲的狭义的后马克思主义,应该在广义的意义上更为全面更为系统地研究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直接渊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后的新的 发展。从宽泛的意义上甚至也可以说,后马克思主义是广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衍生出的一个新流派。按照斯图亚特·西姆的看法,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已经蕴涵着后马克思主义的观念。他在《后马克思主义:一段文化的历史》一书中,把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称之为后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后马克思主义。在西姆看来,卢森堡、卢卡奇、萨特、马尔库塞、阿多尔诺、阿尔都塞、普朗查斯的著作中已经有了后马克思主义的萌芽,他甚至认为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正法》预示着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西姆所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些后马克思主义的萌芽,在70-80年代后终于变成了后马克思主义的大树,或者可以说原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些后马克思主义的涓涓细流,终于在70-80年代后变成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被称为后马克思主义的那些理论家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成长的,他们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很大影响。他们的很多思想直接渊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世纪50-60年代,法国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最为流行的地方,而且还爆发了最能体现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1968年巴黎五月风暴。在这种 环境里学习和成长的福柯、德里达、利奥塔、博得里亚、德勒兹和加塔利都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包括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依德的马克思主义及法兰克福学派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流派,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它是后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理论渊源。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批判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解构了主体性哲学,把结构主义分析运用到人文社会科学,主张结构分析的客观性、科学性,用客观的结构取代存在主义的主观价值判断,解除了西方哲学从笛卡尔到萨特的主体性概念。结构主义以无意识的符号系统、社会关系来描述社会现象。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德里达、福柯都曾经是阿尔都塞的学生,并且在学术上成为阿尔都塞的朋友。尽管他们后来从结构主义走向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成为后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们毕竟受到了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后结构主义批评了结构主义客观性、系统性的观念,强调符号的任意性、差异性,具有解构主义的特征。但是在反主体性、反人本主义上,后结构主义仍然承袭了结构主义的传统。
后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代表性人物拉克劳和墨菲,在20世纪60年代也受到了阿尔都塞、普朗查斯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确立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的《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中,就是力图把后结构主义的观点和葛兰西的观点结合起来,建立起非还原主义的激进民主理论。“只有葛兰西——其在墨索里尼的监狱中的著述——这个孤立的例子,能被用来作为一个新的 出发点,他的著作中包含的阵地战、历史集团、集体意志、领导权、知识分子和道德领导这些新概念,是我们在《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中进行思考的出发点。”以葛兰两的领导权思想为切入点,而又用后结构主义的理论来解构马克思主义的决定论、本质论、还原论,从而提出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拉克劳、墨菲的思想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在一定的意义可以说,他们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走向后马克思主义的。没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当代的后马克思主义。
二、之间的连续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理论渊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理论,特别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极大地影响了后马克思主义。因此,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超越。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中的一种“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它区别于以列宁主义为代表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流派,有着各自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观点,但是却具有一些共同的思想特征。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般都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封闭化,主张超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并试图根据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连续性,后马克思主义同样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并主张超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者中只有美国的詹姆逊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自居,而其他的后马克思主义者一般都不愿意直接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站在各自的主场上,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甚至声称自己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遗产。利奥塔被西姆视为更多地背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后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仍然认为“马克思主义也能够发展成为一种批判性知识”。虽然他拒斥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共产主义学说的肯定性叙事,却又认同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及资本主义批判的否定性叙事。德里达在苏东剧变后的马克思主义的低潮中仍然认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干,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他并且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幽灵是永远不会消逝的,是不会在当代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围剿中死去的。拉克劳、墨菲都承认后马克思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上形成的,强调了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联性。“对于我们来说,这一出发点的有效性完全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构成了我们自身的过去这一事实上。”当然,同西方马克思主义相类似的是,后马克思主义虽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种传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却同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封闭化,主张超越马克思主义,甚至于走向解构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不仅意味着时间上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之后,而且也意味着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上的超越。后马克思主义认为,后现代社会的结构、性质已发生变化,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已经无法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已经过时,已经不适用,只有超越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后马克思主义才能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的传统。
其二,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进行全面批判的激进思潮,与现代西方的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等各种思潮相比,西方马克思主义最具有激进的批判精神。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以及后来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都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制度、文化及其日常生活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作出了尖锐批判。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上,之间也存在着连续性,后马克思主义是继西方马克思主义高潮之后,最为强烈地批判资本主义的新思潮。
后马克思主义者各自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上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病。福柯对现代性的批判,实质上就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充满规训性权力的规训社会,是充满着权力的眼睛的全景敞视主义的圆形监狱。“全景敞视主义的规训——机制:一种能通过使权力动作变得轻便、迅速、有效来改善权力运作的功能机制;一种为实现某种社会而进行巧妙强制的设计。”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像马戏团的驯兽那样被规范化地训练、监视、 管理,也就是被支配、被控制。德勒兹和加塔利则将尼采、弗洛依德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对人类欲望的支配和控制,在著名的《反俄狄甫斯》中,他们以欲望概念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概念,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支配性、压抑性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分析,说明了资本主义从欲望的解放力量转化为欲望的压制力量的发展趋势。利奥塔也认为现代社会仍然处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框架中,剩余价值、剥削和贫穷并没有消失,资本和官僚“将自己的规则强加其他话语之上。而且这是唯一极端的压迫。仅仅理解它并做解释它的哲学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消灭它”。他在《力比多经济学》中运用了同德勒兹、加塔利相类似的欲望概念,分析了现代社会通过家庭、车间、经济体系和国家等,将欲望绑缚到压迫性的形式之中。美国的后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则是在与晚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中,探讨了晚期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逻辑,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是一种商品化的、消费主义的文化。在苏东解体之后,针对福山等人的历史的终结的理论,德里达针锋相对地指出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一天不如一天的病态世界,揭露和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战争、国际事务等问题上的十大弊病。“让我们永远也不要无视这一明显的肉眼可见的事实的存在,它已经构成了不可胜数的特殊苦难现场:任何一点儿的进步都不允许我们无视在地球上有如此之多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在受奴役、挨饿和被灭绝,在绝对数字上,这是以前从来有过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三,后马克思主义承袭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纯粹学术研究的传统。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解放的理论,具有理论和 实践相结合相统一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社会理论,又是工人阶级解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运动紧密关联。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逐渐脱离了工 人阶级的解放运动,而逐步演变为一种大学讲堂的纯粹的理论研究、学术研究。应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是十分关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理论,但是这种批判性理论主要是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并没有与社会革命的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样,后马克思主义也主要是一种哲学的、文化的思潮,
一种纯粹学术研究的理论,一种“学院式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后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西姆将后马克思主义称为一段文化的历史、一段学术的历史,他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性专著就起名为Post-Merxism:an intellectual history。后马克思主义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分析,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的研究,但这些基本上局限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局限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的共同点之一,在于二者都是哲学思潮、文化思潮,从而区别于与社会革命实践相结合,并成为工人阶级的革命实践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
三、之间的断裂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理论渊源,之间具有某种连续性,存在着某些共同性。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同点,正是这些差异性、不同点体现了之问的断裂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后马克思主义扎根在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上,是具有后现代取向的“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者基本是后现代的重要理论家,是在后现代的土壤中滋长起来的,他们力图借助后现代的理论来改造马克思主义,激活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这是被称为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征。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也存在着某些后现代理论的倾向,如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理论的批判,特别是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的理论具有后现代的某些思想特征。但是,就总体而言,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属于后现代理论的阵营。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的批判,是为了拯救现代性,而不像后现代理论家那样去摧毁现代性,解构现代性。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辩证法的批判、对理性的批判,并不是真正的反理性主义,不是要摧毁理性主义,而是最终像哈贝马斯那样,以交往理性取代工具理性,将现代性作为未完成的事业去实现。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众多流派,基本上可以区分为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如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如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但无论哪一派,所诉求的都是现代性的价值,而这些则是后马克思主义所要颠覆、解构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是后现代理论,具有一种解构主义的思想特征,主张反本质论、反基础论、反还原性的观点和方法。他们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否定,不是像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样力图挽救现代性,而是要完全解构现代性。
正因为后马克思主义是奠立在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上,所以它具有一种反总体性的思想特征,主张差异性、多元性、个体性、特殊性的观念和方法,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则具有明显的总体性的特征。这是又一个显著的不同点,体现了二者之间的某种断裂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将总体性的范畴置于辩证法的中心地位,强调整体对部分的无所不在的优先性,主张用总体性的方法达到对历史对社会的总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就是从总体上分析、批判现代资本主义,他们所主张的革命就是类似马尔库塞的“大拒绝”的总体性革命,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的总体否定。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被称为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也仍然具有一种总体性的倾向,认为马克思的总体不同于黑格尔的总体,是一种矛盾和多元决定的总体。而后马克思主义基本上放弃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的理论和方法,拒绝总体化、整体化的诉求,拒绝对社会历史的总体化的解释。福柯、利奥塔、博德里亚、德勒兹、加塔利、拉克劳、墨菲等重要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都具有解构总体性,强调差别性、特殊性、个体性、片断性、异质性的思想特征,批评了强调总体性、系统性的宏观政治理论,而提出个别性、多样性的微观政治理论。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之间也存在着断裂性。如前所述,后马克思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又主张超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一点上同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着共同点。但是,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相比,后马克思主义更进一步远离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加拿大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伍德所指出的,“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联是极其脆弱而疏离”。西方马克思主义仍然较多地保留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后马克思主义则更多地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力图根据现代资本主义的变化,重新解读、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而后马克思主义则走向了解构马克思主义。前者是重构马克思主义,后者是解构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明显的不同点、断裂点。后马克思主义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核心信条,具有本质论、还原论、决定论的倾向,他们从后现代的理论立场上坚决拒斥。比如他们把历史唯物论作为本质论、还原论、决定论的信条加以批判和解构,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把复杂的社会历史归结为经济因素、还原为生产力。在后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历史是非决定论的,不存在某种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本质因素,不存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的必然的逻辑。社会历史是一种非决定论的随机建构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随机性、偶然性,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的真理性的宏大叙事、元叙事,只能给以拒斥和解构。
之间的断裂性突出表现在阶级问题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已经难以适应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状况。他们根据20世纪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阶级结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新变化,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问题做出了新的分析,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阶级理论,卢卡奇、葛兰西、科尔施的阶级意识理论,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理论,普朗查斯的新小资产阶级理论,马勒、高兹的新工人阶级理论,都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并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做出了新的分析。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已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也不是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但是他们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阶级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阶级分析方法。而后马克思主义者中除了詹姆逊之外的大部分理论家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后马克思主义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已经过时,后马克思主义承认在马克思的时代阶级斗争现点是正确的,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但是后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越来越不是一个阶级的社会了,拉克劳、墨菲认为现代社会“不存在着可以被固定在根本阶级核心上的社会代表的构成原则,更不存在由历史利益定位的阶级立场。”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存在了,当代社会还存在着剥削、对抗和斗争,但那已经 越来越不是阶级斗争了,已经无法还原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为此,他们主张解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主张以政治认同为基础的身份概念取代阶级概念,以身份政治取代阶级政治。
拉克劳、墨菲是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从他们的领导权的关键范畴,可以明显看到之间的断裂性、差异性。尽管拉克劳、墨菲使用了葛兰西的领导权概念,并将葛兰西的领导权概念作为自己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切入点,但是领导权的内涵已经发生了一种根本性的变化。葛兰西是把领导权视为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行使的一种意识形态(文化、精神、道德)的领导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学者,如阿尔都塞、普朗查斯、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奥菲,密利本德等都受到了葛兰西的领导权思想的影响,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中都有领导权概念的痕迹。值得指出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权思想是与阶级统治、阶级斗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领导权力量的根本核心由基本阶级构成”,“领导权主体必然在基本阶级的平面上被构造”。拉克劳、墨菲把领导权思想中阶级因素视为是本质论、决定论、还原论而加以拒斥,强调一种非本质论、非决定论,非还原论的非阶级的领导权,领导权被从阶级政治中剥离出来,成为由偶然性的逻辑所造成的接合,是在激进民主的政治过程中偶然地建立起来的,是与阶级利益、阶级统治相脱离的。领导权思想上的差异体现出之间的断裂性。
从上面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后马克思主义渊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从西方马克思衍生出来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方面之间具有一种连续性,后马克思主义承袭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二者有一些共同点;另一方面,之间又存在着断裂性,具有一些差异性、不同点。后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高潮之后出现的左翼思想的新焦点,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性思潮。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西方社会是非主流性的,甚至是边缘性的,但却是激进的批判性力量,是值得重视的,值得认真研究的。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相比,后马克思主义更进一步远离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甚至主张解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但是它却保留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的气质和精神,并力图在马克思主义处于低潮的当代西方社会,激活马克思主义的传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看了“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的人还看:
2.马克思主义论文
4.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