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千载寺太极拳起源的文化的探讨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太极拳原名十三势,明末李春茂将之理论化、规范化,李岩、李仲、陈王庭姑表弟兄三人,在十三势的基础上,对无极养生功拳进行了再创造,创造了太极养生武功——太极拳之前身。事实证明,南有少林寺,北有千载寺,这是中原武术文化和中华武术文化的两大发源地。少林寺是外家武术文化的发祥地,千载寺是太极文化的发祥地。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千载寺太极拳起源的文化的探讨。

  千载寺太极拳起源的文化的探讨一、历史悠久的唐村千载寺

  千载寺位于博爱县唐村之西北角,是一座由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三座寺庙共同组成的三教合一寺庙群。寺庙群的西侧是千载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原名无极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灭法改名为太极庙;文成帝二年恢复无极寺,北魏武定三年更名为千载寺;大唐贞观五年,唐高宗李世民为了给战场上阵亡的将士招魂,又大修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扩大寺区,再题“千载寺”匾额,古老的千载寺焕发出新的生机。寺院坐北朝南,寺的前院有伽蓝菩萨殿、三教堂、积善亭、无极亭、钟鼓楼、禅道学舍;寺院门内,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等;寺的后院有练武厅。前、中、后院各有东西廊殿,分别雕塑有众菩萨、十殿阎君及和十力和尚李道子等佛像。寺庙群的中间是三圣祠。三圣,指的是伏羲、文王、孔子。祠内三圣各建筑殿宇一座,分别为伏羲殿、文王殿、孔圣殿。伏羲殿供奉的是伏羲圣像。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人,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其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文王殿供奉的是周文王的圣像。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的奠基人,又称西伯昌。商纣时为西伯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孔圣殿供奉孔子的圣像。

  寺庙群东侧是太极宫。太极宫原名太乙宫,太极门,内有老君殿、祖师殿、太极殿、药王殿;殿前有太极八卦图。据大明万历十八年庚寅岁次二月二日河邑贡员、万寿观主张国藩撰文、刘庆润书丹、王鹏飞刻石的《自然先生传碑》:“汉夫李自然,讳龙字生玄,诞辰龙昂首,河内无极里。学儒三圣门,演易博鳌潭。奥旨无极图,丹道太一宫”记载,三圣门、太极宫的建立时间应在西汉时期或者之前。

  千载寺太极拳起源的文化的探讨二、精深绵长的寺庙文化

  千载寺历史悠久,以文化内涵丰富扬名于河内。唐宋之前,寺庙群内的文化传承是以无极养生为主要文化,贯穿于各个寺庙。寺庙文化以三教合一为主旨,旁及其他。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特色文化:

  一是无极养生文化。尹寿子是虞舜时人。据《怀庆府志》记载,尹寿子曾说“道经”于沁河之阳。相传尹寿子的母亲怀胎十二个月,仍不见分娩征兆。于是,就去请教一位颇懂医术的先生。这位老先生让她沿着博鳌潭转圈,尹寿子的母亲听了老先生的话,就顺着博鳌潭沿一个方向往前走,走着走着就动了胎气,生下了尹寿子。尹寿子长大成人后,母亲就把她如何难产,如何沿博鳌潭顺着一个方向走,怎样动了胎气生下他,一五一十告诉他。尹寿子聪慧异常,他坐在博鳌潭边,把母亲走路的痕迹画了下来,形成一个圆圈,是无穷、无尽、无始、无终,是无极的。这就是著名的无极图。山门前路上的大理石雕刻的无极图碑,相传就是尹寿子传下的无极图。

  东汉灵帝时,月氏族后裔僧人支谦,从小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精通汉文,后又兼学梵书,受业于同族学者支亮,通达大乘佛教理论。汉献帝末年,洛阳发生兵乱,随族人避乱南渡到东吴,后来辗转来到千载寺,翻译了佛教著名的经典《大明度无极经》、《大明度无极经》与《易经》的太极、无极学说相结合,成为十力和尚创无极养生武功重要理论来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是易经文化。千载寺的寺门前东南约200米处有一座“易经祠”,周围潭水碧绿为一深潭为博鳌潭。博鳌潭内有黑白两种鱼,相传伏羲每天坐在潭边观看黑鱼白鱼互相追逐,有感所思,根据黑鱼白鱼追逐所形成的阴阳形象,画成了太极图。博鳌潭边树有两块石碑,一为洛书碑,一为河图碑。洛书、河图,与太极图、无极图相印成趣,相宜得彰。

  三是三教合一文化。三教合一是倡导佛、道、儒教三个教派的文化互相融和。十力和尚在梓洲通泉寺跟随慧震学习,又回到千载寺,并逐渐在河内地区传播。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时间上,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讲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道教的主要思想体现在《老子》、《庄子》,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儒教是以孔子为先师,“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倡导王道德治、以十三经为宗教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宗教组织,以孔庙为宗教场所,以祭天、祭祖、释奠礼为宗教仪式。儒教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灵魂。三教的分合是贯穿近二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流,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

  四是《易筋经》的影响,千载寺是我国《易筋经》文化的最早发祥、传承地,是明末参加李自成起义的唐村人李友在李自成起义失败后隐居济源勋章,将《易筋经》传到济源勋章,后在河内传播。

  千载寺太极拳起源的文化的探讨三、千载寺文化孕育了太极拳

  千载寺是一座佛、道、儒、文、武、医、易皆修的综合性寺院。在武术修为上,也是百花齐放,流派分呈。唐村紧紧依傍千载寺,唐村武术就是千载寺武术的缩影。从明末清初有关典籍记载看,千载寺的武术有通背拳、十三势、炮拳、太极拳等。

  无极养生武功系列拳,简称无极拳。据千载寺住持普观于清康熙丙申年二月二日年所写的《唐僧十力和尚传碑》记载,无极养生功的创造者为唐朝时的千载寺住持十力和尚。十力和尚是一位私生子,自小住在寺庙里,长大后“文武医塑,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业释、道、儒三教融论,以《大明度无极经》、《易筋经》、《千金翼方》、《导引养生》,创艺无极养生武功,之所以能够创无极养生武功,在于它既精通佛教经典,又精通道教经典的黄老之术和儒家经典,把这些文化精髓与《易经》相融合,从而取儒道佛医易的精华,创造了无极养生武功。

  到了明朝末年,武术大师李春茂,拜太极宫博公为师在千载寺研传无极养生功。把无极养生武功的动作招式与八卦相结合,概括掤、捋、挤、按、采、掠、肘、靠为八法,将无极养生功的防守技击的方向与五行相结合,概括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为五步。先后写出《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等流传千古的无极养生理论。传至李仲深得武功旨妙,有《十三势释名》《十三势行功心解》等阐述十三势理论的著作。到了清乾隆年间,李鹤林继承和发扬了前辈的武学精华,根据“无极而太极”的原理,将无极养生武功发展为太极拳,第一次提出了太极拳这个概念,并有《太极拳论》《打手歌》传世。

  二是太极养生武功。太极养生武功是太极拳前身。《李氏家谱》关于李岩、李仲、陈王廷三表兄弟创太极拳的记载有三处:分别在《李氏家谱·序》《李氏家谱·李仲》《李氏家谱·李信》条目。太极养生武功系列拳的拳谱,原载于唐村《李氏家谱》,后因家谱部分页面损毁,原谱已不可见。陈氏最早的拳架是小架太极拳,无论从拳谱、拳术、技击方法、理论渊源看,确实同出一源,是唯一可以寻迹的李岩、李仲、陈王廷所创的太极养生功系列拳。

  千载寺太极拳起源的文化的探讨四、太极拳创编的宗旨:无极养生

  养生文化是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传承的养生文化之一。《怀庆府志·杂记》载:“尹寿子,相传虞舜时人,说道径于河阳。”古时将山之南、河之北称为阳,河阳即黄河之阳,覃怀之地。伊寿子的道径、就是最早的口头传播的教人如何长生不老的养生的方法和理论。

  到了西汉太乙宫(太极宫)出了个无极养生大师李自然,因为曾经教过汉武帝刘彻导引养生,被汉武帝赐他国姓刘姓,始称刘自然。汉武帝的宠臣东方塑所写的《金伞山万寿观自然先生赞》中说他的功法“无极无穷,无影无形,无始无终,细无不在,大无不容,分判混沌,运干元穹,造化川谷,备列西东,生育万物、孕产禽虫,五行否泰、八卦屯蒙,随缘祸福,应兆吉凶。”

  东汉时期,千载寺的无极养生名气更大。曹魏谋士徐庶的母亲亲笔题撰石碑一个,内有“愿大佛慈悲,盼无极养生,保三鼎一统,佑草木繁兴,鉴忠奸分明,树贤良千秋。”这块石碑约三米五高,螭龙碑首,“”时被打为数块,残碑现仍存千载寺遗址。考古学家认为,三国文物碑全国稀见,中国古代女名人的碑撰更属罕见,属国宝级文物。在千载寺太极宫门前,还有王重阳、邱处机于金大定三年所题的碑撰两通。王重阳所题的是:“天下古汉传奇真教之胜无极寺首焉”。邱处机所题的是:“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释道儒融三教之胜养生之圣地焉”。邱处机从金大定二十八年至贞四年长达二十九年均在博爱、修武一带活动,全真七子的武术活动和道家养生功法对创太极拳产生了重大影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因此,养生文化既是千载寺当家文化,是创无极养生武功的宗旨与源泉,千载寺住持李道子正是根据无极养生、道家的经典《易经》,佛家的经典《大明度无极经》《易筋经》创编了无极养生武功系列拳术。

  千载寺太极拳起源的文化的探讨五、枪术是太极拳创编的武术基础

  在博爱的习武者群中,代代相传的武术规矩:拳从枪出,以枪化拳,以拳促枪,就是说拳是从枪法中演化出来的,太极拳也不例外,源于枪术和千载寺其它武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随着时代的进步,战争规模的多样化,单兵作战和自我防卫能力提高,成为提高战斗力的不可忽视的基本养成。佛、道、儒的养生文化也成为提高战斗力的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便产生了以枪化拳,以拳促枪的习练方法。即把平时习练枪法的动作化为空手动作,习练基本功;以空手动作基本功来促进枪法的提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太极拳对枪法的手法的借鉴。《说文》:“张之为掌,卷之为拳。”拳,屈指卷握起来的手为拳。顾名思义,太极拳之称为拳,应当以拳法为主,而实则太极拳则以掌法为主,盖因其出自枪法之故也。太极拳在手法上对心意六合枪也多有借鉴。心意六合枪也源自千载寺,传播到王堡村后,也称王堡枪。王堡枪手法解云:“左手托枪须活动,右手握把休放宽。前仰后合大门手,后仰前合小门边。一仰一合随机用,或滚或闪应手传。虚点实进真妙诀,去送来迎理自然。”“夫枪者,凡从面上为大门,从背上为小门,”太极拳的拳不离身,掌不出尽,阴阳、虚实,仰合、向背等手法,都有王堡枪的影子。

  太极拳对枪法身法、腿法、技法的借鉴。太极拳的许多技法有的直接来源于枪法,有的来源于空手夺枪的技法。如懒扎衣等。懒扎衣原为懒擦尾,尾,读音以,尾巴之谓也。懒擦尾的动作分两个层次,一是挥右手拦开迎面扎来的枪;二是擦尾,即挥左手挡开从后面扎来的枪。而揽雀尾则是揽住对方扎来的枪,后捋,然后转身左手挥掌迎击对方的面门,出右拳连击对方。如搂膝拗步、搬拦捶等很多都出自空手夺枪的动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太极拳习练方法借鉴了《易筋经》的习练方法和法则。习练《易筋经》一是要求精神放松,意识平静,做到意随形走,意气相随;二是要求呼吸自然、柔和、流畅,不喘不滞,以利于身心放松、心平气和及身体的协调运动;三是要求刚柔相济,有刚有柔,有张有弛,有沉有轻,阴阳相济,对立统一。《易筋经》的这些习练方法对太极拳的创编起到了重要影响。使太极拳在习练时,做到精神放松,意识平静,意气相随,刚柔相济,弛张有度的风格,行拳舒缓、柔和、流畅,别具风格。

  千载寺太极拳起源的文化的探讨六、三教合一与易经文化是太极拳创编的理论基础

  三教文化与易经文化相融合,是千载寺文化的的最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是创编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对于太极拳的创拳理论基础,在太极拳史研究中往往各执一词,亦有以道家创太极为宗。笔者在唐村考察时,对《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碑文中在写到十力和尚创无极养生武功理论基础时有“弘业释、道、儒三教融论,以《大明度无极经》、《易筋经》、《千金翼方》、《导引养生》,创艺无极养生武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大明度无极经》是三国时期的僧人支谦在河内无极寺即千载寺用“本无”、“自然”翻译佛教经典,融老庄思想于佛经,是十力和尚创编无极养生功的理论依据。《大明度无极经》是千载寺镇寺经典,就连十力和尚的法号,也是出自《大明度无极经》对十力的阐释。《千金翼方》《导引养生》都是孙思邈的著作。孙思邈活动于博爱、沁阳、修武一带,他的导引养生对无极养生武功的创编也起了重要作用。《易筋经》是佛教内部修炼的经典,直到明清时期才开始传入社会。《易筋经》十力和尚以《大明度无极经》为本源,以《易经》为统领,融合《易筋经》的修炼方法,对无极养生武功的创编也起到重要作用。十力和尚创编无极养生武功的实践告诉我们:三教相融的理论,是创编无极养生功的理论基础,也是创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据唐村人介绍,过去在千载寺门前,有易经祠一座,《易经》千载寺庙群中,过去存有三教九流图石刻一通。可见,千载寺庙群是儒、道、佛三教的交流交融的地方。在唐代创造了无极养生武功的李道子,就是集儒、道、佛养生理论之大成,宏业三教融论,以《大明度无极经》、《易筋经》、《千金翼方》、《导引养生》、创艺了无极养生武功。李岩、李仲、陈王廷姑表三人在创太极拳时,继承了先辈的传统,借鉴了佛家的《易筋经》,道家的《导引养生》、《易经》、《黄庭经》,儒家的静修等,可以说,太极拳是将儒、道、佛三教之大成融于《易经》之中,以《易经》为宗领,创造出的以太极养生为宗旨,以技击为表现手段,以意领气,以气传神,刚柔相济的养生武术。

  千载寺太极拳起源的文化的探讨七、覃怀文化是孕育太极拳的文化氛围

  覃怀,古九州之一,地处祖国的中原,是中华古代文明、中原文明发祥地之一,自古人杰地灵没有丰厚的覃怀文化不可能孕育出流传千古的太极文化和太极拳术。

  河内地处中原,历史悠久,《尚书·禹贡》篇称其为“覃怀地”,千载寺的墙壁上原存有《导引图》石刻一幅,此图应是千载寺僧侣提高内功修炼的图谱,也是太极拳揉合导引吐纳之术的实证。从刘自然的导引吐纳之术到千载寺的《导引图》,构成了一条清晰由强身健体的导引吐纳之术到寺院僧道习武练功的发展脉络,将拳术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保障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进行,然后是通过形体运动促使人体内部宗气的形成;第三是通过拳式的形体运动促进人体宗气的均匀分布,达到全身表里上下、肌肤内脏,发挥其滋润营养之作用。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兼修、动静相辅的内功拳运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黄庭经》的作者魏华存,字贤安,又名魏元君 “紫虚元君”,号“南岳夫人”。魏华存自幼好道,24岁时嫁给南阳(今修武)刘文为妻,生两子后另居室内修,独自修炼。并在当时的河内郡的阳洛山、王屋山、修武各地,从不同途径收集道教的各种书籍,后经过认真筛选、整理、注释、诠次,把自己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个人的道悟、感受,撰成了著名的道教养生典籍《黄庭经》,创造了吐呐、导引、咽津、存思、服气之法。《黄庭经》将宗教思想与医学、生理学、气功学、养生学相揉合,以七言韵诗的形式阐述了积精累气健体长生的理论,为内丹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嵇康等人的养生理论和实践。魏晋时期,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隐居河内博爱、温县、山阳二十余年。阮籍、嵇康都有丰富的养生思想。嵇康认为,性命之理可导养不可更化。他在《养生论》中说:“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呼吸吐纳,服食养气,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食气”就是注重呼吸吐纳等运动锻炼,这与太极拳习练中讲究呼吸是一致的。”阮籍还认为,养性须作到虚静专一,“清静寂寞,空豁以俟,善恶无所分,是非无所争,故万物反其所而得其情也”。

  唐代的孙思邈不仅是著名的医学家,而且是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在养生方面著有《存神炼铭》、《摄生枕中方》等。据《博爱县志》记载,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650年),黄河中下游流域发生瘟疫,医药学家孙思邈闻讯来到今博爱县月山寺西侧、丹河东岸的圪垱坡,挂牌行医,为群众治病。

  嵇康、阮籍等人的养生理论、孙思邈的《千金翼方》等养生著作曾是唐十力和尚创无极养生武功的理论之一。由“无极而太极”的理论推知,也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的碑记就有“融易以《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练传《千载养生医鉴秘诀》”的记载。

  元代太极研究大家郝经的太极理论研究对太极拳的创编有重要影响。郝经是忽必烈的谋士,祖籍山西陵川,出生于河南临颍,成长在河北保定,产业在沁阳,卢墓在孟州,后代在博爱义沟村,是一位文人军事家。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让郝经出使南宋,后被南宋扣留时间长达十六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周易外传》八十卷,《太极演》二十卷。虽然在传承中他的许多著作已经散失,但是,他的《太极图说》、《先天图说》等对太极拳的创编有较大的影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明代的何瑭的阴阳“不可混”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会对太极拳诞生的产生重大影响。在何瑭看来,世界的本原是形与神。形神来自宇宙的阴阳二气。他认为,只有阴阳相合,物才能产生阴阳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是太极拳运动的灵魂,“不知阴阳,便不知太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综上所论,太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笔者仅从以上的七个方面来探讨太极拳起源文化的脉络,认为成就太极拳不是一人一时之功,就像一句俗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是经过数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种缘分的综合,没有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共同熏陶,没有覃怀文化的指导掌舵,没有千载寺武术的氛围,就没有太极拳的誉满天下。

千载寺太极拳起源的文化的探讨

太极拳原名十三势,明末李春茂将之理论化、规范化,李岩、李仲、陈王庭姑表弟兄三人,在十三势的基础上,对无极养生功拳进行了再创造,创造了太极养生武功太极拳之前身。事实证明,南有少林寺,北有千载寺,这是中原武术文化和中华武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太极拳技法的系统论
    太极拳技法的系统论

    太极拳讲究一触即发,挨着何处何处击。若想获此功效,必须坚持不懈按其基本规律锻炼且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它的技法法则。而如何协调运用这些法则

  • 太极拳“松柔”与“坚刚”的联系
    太极拳“松柔”与“坚刚”的联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太极拳所指的松柔与坚刚是有其特定涵义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松柔与坚刚的联系。 太极拳松柔与坚刚的联系 太极拳所指的松

  • 太极拳和太极操的区别
    太极拳和太极操的区别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太极拳的门道是什么?我们看太极拳演练,一些功底深厚的老拳师,练拳出神入化、韵味十足,而一般人练拳,虽然打的是太极拳

  • 化劲的介绍
    化劲的介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在推手运动中,化劲是一种基本的技法。化劲就是化解对方的作用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化劲的介绍。 化劲的介绍 在推手运动中,化

52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