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理学科的学习体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有关地理学科的学习体会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今天学习啦小编整理了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总结,欢迎阅读。
地理学科的学习体会篇一
1.总的看法与印象:失望,历史的错位
仔细读完这本高教社的《人文地理学》,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失望”。这是真实的感受。下面我就把这一感受逐一写出。
文化地理
归于文化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地理学在这里没有优势;
在书中,没有称“文化地理学”,而是“文化与人文地理学”。在导言中,作者谈及在20世纪50年代的北美出现的文化地理热以及二战后文化地理渗入到人文地理里边的一些情况,而且就此,本书就从文化开始。
等翻开具体内容时,我看到的是满纸文化学的内容,谈及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这部分内容时,介绍了Terry G. 乔丹的《Human mosaic》一书的分析框架:人文的空间现象——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扩展扩散、迁移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人地关系)。在这里边,我个人感觉地理学家没有天然的优势,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关于空间的人文事象的分布都理所当然地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当社会学或文化学学者,没有或较少的考虑空间和时间对其研究对象的影响而导致对自己的研究主题理解模糊或难以深入时,必然会加入地理环境及其历史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地理学家对文化学或社会学的具体内容的却知之甚少,就像物理学与数学的关系一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由此我得出我的结论,那就是把文化地理学归于文化学、人类学和社会学。
人口地理
历史上的战乱,政权的更迭,资料欠缺,很难研究深入。作为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和旅游地理的辅助性角色,前途一般;
聚落地理:城市地理,乡村地理。乡村地理由于当前市场的拒斥,原本很有意义,却发育不良。城市地理学却蓬勃发展;关于聚落地理的思考将另辟《城市地理》的读书笔记,深入探讨。
历史地理
归还给历史学,历史,时间。地理,空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历史与地理的关系是一个很有意味的话题,这个话题的渊源可以上溯至康德,这位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与历史和地理相对应。历史地理的兴盛很大一部分原因归于一些老地理学家,他们在历史学领域的造诣非同一般,由于他们的优势,发展了历史与地理结合的新领域。在史学界颇有影响。但现在的大学培养模式很难再出现这样的学者,所以这一分支会随着老一代历史地理学家的故去,逐渐丧失阵地。相反,这一现象如果引起了历史学家的注意,可能会促进史学里的地理学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基于此我认为,把历史地理对还给史学吧,可能很残酷,但很现实。
政治地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归还给政治学。地缘学,很有希望与发展的前途新兴学科;
我对政治地理的理解和历史地理相向,不再说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于地缘学,这是一个很好的新兴方向,即于地缘学这种根基,只有把地缘学建成一级学科,其下的众多二三级学科在不同的领域做实际的工作。这是一个新的综合方向。
行为地理
赶时髦的产物,由于人类个体的复杂性,拒斥模型,很难有切实的成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产业(农业、工业)地理:教学时的尴尬,可以从理论上讲述得很完美,富于启发性,面对实践却是莫大的讽刺;
2.失望之余的反思:感到欣慰,希望与危机、挑战并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时间很短:人文地理,起步才二十年,引入西方的人文地理才不过七、八年的时间,“新生儿”的状态。“新生儿”的状态孕育的很大的生机,前途看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个别学科的兴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经济地理,历史原因加之本学科具有其特有的优势;
城市地理,强势学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旅游地理:社会、市场需要,钱途很好;
3.我自己的看法:
理论一些的看法:对自己负责就是对学科负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实际一些的看法:我们生在人文地理的繁荣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有我辈的天地。
地理学科的学习体会篇二
初入大学,以为自己选的历史学专业只学通史,没想到还有《历史地理学》这门课,虽然是专业选修课,但是我还是蛮兴奋的。我喜欢地理学,偏爱于人文地理学。恰好,历史地理学这门课更多的是讲人文地理的。
初、高中的地理课本都有穿插一点历史地理学方面的知识,只是当时不知道这就是历史地理学。虽有接触,但是进入大学,这门课还是让我费劲、捉摸不透。甚至很苦恼和困惑,不知道如何学这门课。此时,老师推荐我们去阅读三本书,北大教授唐晓峰的《人文地理随笔》就是其中一本。只是我粗心大意,买了他另一本——《阅读与感知人文地理笔记》。歪打正着,看完这本书,我对学习这门课的困惑渐少,也大大增加了我对这门课的兴趣。
《阅读与感知人文地理笔记》是北大教授唐晓峰的新作品,书中有作者读书的随感,有记述学界大师及著作的文章,书末还有四篇怀念师友的文章。对于我们这些初涉人文地理的同学来说,这本书是蛮基础的。书中内容既有可读性又有学术性。而且,书中很多内容也是作者的读书报告,这样,我们可以从作者读一本书的感悟中了解更多,把一些学术性比较强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这也是唐晓峰先生随笔作品的风格。除此之外,读完整本书下来,我觉得这书“人味儿”特足,这也是我可以看下来的原因之一。如果太多理论性学术性的东西,估计硬着头皮也看不下去!
我对书中映像最深的是作者的前言和“时尚地理”这一篇。
前言教会我,在今后读书学习中要把一些心得写下来,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像作者书中的随笔一样——记载读书过程的小感想小领悟。生活中,我们先感知,后归纳,再表述。这样子,既提高了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也要求了我们的解释能力。除此,前言还教会我怎么学这门学科——要有自己的一套思维和一套概念。自己的一套思维和一套概念是我们学习地理学的“枪”,当然,这支枪是很灵活的,绝对不是死的,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我们现在就是要通过大量阅读来增强对这一学科的了解,然后初步形成自己思维和概念,在日后学习和感知中,吸纳被人的思想来逐渐完善自己的思想。即,现在我只要把基础打扎实,走稳每一步,等待厚积薄发。
我对“时尚地理”这一篇的感悟来源于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古人崇敬自然,一些诗人散文家还在写一些自然风光的作品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所以,我自小就认为古人没有描写纯自然风光的作品,都会加入一些人的思想感悟,让景里含有情,让读者在自然中的感受浓浓的人味儿。近代,受西方的影响,人们对自然更追求科学性的研究。科学性带来了准确性,现代科技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准确性的追求。地理经过现代技术的包装摇身变得时尚了,时尚的东西总会有那么一群追捧的大军。旅游热的出现就是很好的证明。时尚旅游大军,一方面把地理学的知识以新颖方式传播了,使更多人关注地理学,也使很多人学习到地理知识。这对地理学的加速发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种时尚地理还吸引了各地政府和商人的眼光。这几年,各地政府争抢“名人故居”的现象屡见不鲜,谁也不肯放手,这无疑是市场经济追求利益而不择手段毫无底线的缺陷所带来的影响。还有,时尚地理给各大景点引来的不仅仅是更多莫名而来的友人,还有商人,他们活跃在各大旅游区。有些历史遗迹、名人故居或者自然风光,一旦加入了商业,什么“历史味”“人文味”都没了。去过好几个地方,却没有让我留下很深刻印像的。古人没到一个景点,都有感而发,篇篇大作。而今,每一次旅游,景色景观回来全忘了,记下来的只是和同行的人在旅途中发生的故事。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对于情,总是那么敏感。也许那山那水太无情,那些景点在现代变得太理性、太直白通透,政府包装以及商业气息的笼罩掩盖了它们的柔情——能够触动我的柔情。也许,我们这群旅游大军也需要反思,给景点景区带去的不要仅仅是物质消费,更多的是文化精神消费。让那些在时尚地理前竞折腰的商家、政府、科学家和艺术家,歇一歇,停下来。我知道,地理知识的时尚发展表明了大众对山川自然和自然风光的热忱。我很高兴人们有这份热忱,但是,也很想大家明白,在欣赏自然的同时,给自然多一点关爱。值得开心的是,在国内,一种绿色旅游的观念和政府对景区的保护意识渐流行。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国人们将上下而求索啊!
读一本好书,得一份感悟。在此,感谢书作者带给我视野和心灵上的享受和阅读的快感。
地理学科的学习体会篇三
《地理学思想史》这本书在全息地展示地理学思想史的这样一个辩证的过程,十九世纪以前,地理学的发展无疑是十分缓慢的,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建立标志出现在1874年的德国——地理学作为一门由专业教师们讲授的高级课在大学设置,自此也开启了地理思想史的近代时期。在这以前人们对问题的讨论,或者说是这种“辩证”式的发展,表现得还不明显,由于地理学在此前处于萌芽阶段,已取得的成果还无法形成较为深入的对立,加之大学还没有出现,使得这些学者在空间上还无法集聚,讨论还无法经常进行。但通过洪堡和李特尔的努力,地理学已经为走进大学课堂奠定了知识基础并初步获得成功,特别是为地理学的专门化做好了开启的准备。他们同在柏林1859年去世后,没有人能够接替他们,再也没有一个学者能够掌握关于地球的全部知识了,古典地理学就此终结。
十九世纪,随着德国学术界的革新,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机构,在中世纪的欧洲首先创办,大学的创立意义十分深远,不仅通过教育的方式为普及专门知识提供了固定的场所,使得关于学科知识的讨论经常发生,而且还通过他自己的独特方式把学术成果保存并传承下来。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在这个时候,真正意义的地理学的“辩证”的发展阶段才正式开始。直到二战以前,是地理学发展的近代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地理学的发展更多地归功于个人的才能,地理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应用,基于如下五个问题:(弗雷德·勒克曼)①人类应该选择宇宙间的什么事物来观察并记载?②观察它们的最好办法是什么?③对观察到的事物如何进行概括来解释他们在地球上的某种重要几何布局?④如何来解释这些布局模式或言之成理?⑤怎样来交流这些成就?近代地理学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开始发轫。这期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很频繁,所以形成了一国别为基础的各种流派:德国的新地理学,法国和英国的新地理学,苏联的新地理学,美国的新地理学。
在这一近代时期最富于“辩证”意味的地理学内部的辩论,当属苏联地理学中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方面的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的分合问题,主张二者结合的一方以巴朗斯基和萨乌什金为代表,他们坚持人地关系在地区上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则以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认为“统治物质世界的规律和统治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是完全不相同的”,“这两门学科无论在逻辑上甚至在实用上都不能合成一门学科”;并且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纯粹的经济学科,应当和地理学决裂,彻底抛弃地理观点”。全国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小央于1934年5月16发布的法令中,肯定了巴朗斯基的观点,规定经济地理助教学应以自然地理为基矗但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的各自独立发展一直是苏联地理学的特点。到了六十年代V.A.阿努钦又掀起了一场新的论战。阿努钦既抨击了“非人文”的自然地理学,也抨击了的“非自然”的经济地理学。他认为地理方法在地区综合体的研究上表现得最完美,只有在区域研究中,自然特征、居民、历史和人口、经济才是平衡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如果从上述的“辩证”的角度来看,可以称其为一个非常好的例证。阿努钦选择了一条理论上的中庸之道,他的著作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无疑是翔实而又扎实的。但就我国目前的地理学及“大人文地理学”的分科现实来看,在实践过程中,他们谁也没有错。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日益分离。我们把“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从大的“人文地理学”中分离出来,一方面是因为这两门学科是同级别学科中发展势头最强势的,另一方面,他们在研究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也不存在必然的共同理论基础,或者是直到目前人文地理学也还没有找到本学科独特的理论基矗人地关系学说也不够强势。这也在表明人文地理学在基础理论方面发展偏于薄弱的现实。现在也没有谁一定要去争辩,到底地理学是应该怎样分科,为什么?我认为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学者们纠缠于理论,苦于抽象论辩,可能是当时地理学实践所引发的,可能又是当时的实践无法清晰解释的。由上述辩证法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不简单是理论上的所谓“正、反、合”的问题,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评判作用。如果当时的实践无法解决争端,就交给未来的实践,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或许实践不仅能告诉你谁是正确的,还能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你们都没错或你们的讨论已然失去意义了。所以我建议,在运用辩证法解释学科发展过程中,不要忽略实践的重要作用,不然很可能陷入形而上学的境地。交由实践,不是不负责任的推卸,有时是不得不的选择。
二战是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剧烈转变的重要触动剂,同时也成为现代地理学与近代地理学分野的标志。二战后,人类社会迎来了少有的黄金发展时期,技术革新的浪潮席卷全世界,学术界,包括地理学界也被席卷其中。二战后至现在,世界地理学的发展开始进入了全面的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大洲之间的频繁对话阶段,詹姆斯的这本著作对此论述很少,对这段时期的学科发展史的辩证审视,将留待阅读《地理学和地理学家——1945年以来的英美人文地理学》时在下一份读书笔记中详述。
我对辩证法的认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实从辩证法的原初论述中可以看出,它只是用于解释社会、经济、历史的发展过程。不用太费心思,你便可以发现,辩证法在解释事物发展过程中是无往而不胜的,这里有陷于“诡辩”的嫌疑。在预测方面,我觉得它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功用的。爱因斯坦当年看过辩证法后就说,这玩意对科学研究没有任何作用。这种说法,是否属实,有待考证,但很少发现辩证法在预测科学发展时的有用成果却是一个现实。事实上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一个命题的否命题特别是否定之否定的命题是什么。在学科辩证发展过程中,辩证法也无法告诉我们这些。相反我们却常能见到辩证法的滥用和误用。这可能是很残酷的现实。或者我说,辩证法是一只不会生蛋的鸡。比如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学生,在临考前一个月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设定考试只考语文和数学两科,那么第一种说法是,只学语文,第二种说法是只学数学,这可以看成是“正”和“反”,那么“合”呢?是既学语文又学数学么,这有什么意义。事实上不太会有人愚蠢到在分析这样的问题时,搬出辩证法如此思考。在网络上的bbs论坛上我们可以看到问题讨论的这种辩证的进步方式,大家以某一问题为中心陆续发言,发言给我们以不同程度的启发,如果非得要用辩证法的路子去归纳,你会发现其中的复杂性会大打折扣。一个见解的精彩,往往不一定产生于所谓的表面上的“否定之否定”或“合题”,有时还会出现更为复杂的情况,在不同的人眼中,同一论述的精彩程度会大相径庭,甚至会恰恰相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洞察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也就是彻底弄清了人之为人的本质。人类认识自身,最终能否彻查之,还是交给未来的实践吧!
自此基于我上述对辩证法的认识,便水到渠成地产生了这样一种读学科史的方法,那就是特别关注学科发展到危机重重,争论到白热化时的后续发展,看广大学者如何解决危机的,争论是如何产生的,分歧在那里,又是怎样化解的,还要特别观察实践在这其中的作用。观史鉴今,弄清我们的学科从哪里来,思考我们学科的本质,虽然无法完全解决现在的问题,但至少会坚定我们走向未来的信念。
后续的思考
如下想法将在另一本书《地理学和地理学家》的读书笔记中展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和“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从历史学理论角度审视学科的发展、延续;个体的主观与客观:从主观与客观的角度看地理学史;关于因果律:从康德的哲学看地理学史。
看了地理学科的学习体会的读者还看了:
2.地理培训心得体会
4.地理教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