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教育经验心得:孩子的依恋
编者按:家长常常苦恼孩子在生活中常常依恋父母,那么我们究竟要怎么做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呢?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的教育心得吧!
一位家长向我求助:在写完学校作业之后,她要给孩子布置作业,孩子表示不情愿,要求妈妈“抱抱我”,然后才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们都知道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我想到三个层次,一个是家长,一个是孩子,还有一个是老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家长角度看。作为家长怎么应对?固有的家庭权威被挑战,是要继续巩固家长权威还是要放弃部分权威支持孩子意识。这个时候孩子的意识处于“尝试期”或者“迷茫期”,他还没有办法客观的分辨哪个是应该做的,哪个是不应该做的。为了表达“自我”的存在,他甚至会说“不!”对所有的事情:穿秋裤、写作业、喝水、睡觉……
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要对孩子“横眉冷对”:抱什么抱?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孩子的成长,分为自恋与依恋。其实,自体一直都在寻找客体,“我”一直都在寻找“你”。小孩、猫、狗等动物,都是天然地在寻找对情感对象的依恋。如果我对你的渴望,得到了积极的回应,那这份动力就在我和你之间建立了一份链接,我就会表达对你的依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弗洛伊德看来,自恋就是你的动力,也就是能量都憋在自己体内,你对我外部世界失去了兴趣。后来的精神分析家不断发展自恋这个概念。到了科胡特,自恋和全能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妈妈对最初的婴儿要扮演一个角色叫自体客体,就是:我把另外一个独立的他人当成我的一部分来使用,而并没有把他人体验成和我分离、与我不同的人。这里的他人就是我的自体客体。可以理解成:你的确是客体,在我这个自体之外,可我觉得,你好像是我自身的一部分,我可以像控制自己的手臂一样控制你。它的重要功能是让自体能够伸展、表达自己的能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孩子小的时候“爸爸,我可以上厕所吗?”“妈妈,我可以玩一会吗?”“妈妈,抱抱好吗?”他的眼神和语气是充满渴望的,可能这样的家长平时对孩子太过严厉。
如果想稳固自己的“权威”,对孩子通过建立强行的制止,建立“听话”体系,砍掉孩子萌生的“自我意识”,使孩子诉求向内发展。日本的民族教育中,不给他人添麻烦是深刻入骨的文化,即不使用他人,也不使用这个世界,这也导致了日本自杀率世界第一。
孩子喜欢和别人交流,喜欢通过交流获得对世界的感知,这个时候,是自体在寻找客体,“我”永远都在寻找“你”。如果我对你的渴望得到了积极回应,那这份动力就在我和你之间建立了一份链接,我就会表达对你的依恋。
这个孩子曾经不断地给我写信,热衷于写日记,喜欢给我讲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我曾经困惑于他要表达的内容:
但是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比昂说:文字是一个巨大的容器,是这样的,我终于还是明白了他的意思。孩子在和老师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同时也悬置了部分依恋给父母。
人都是自恋的,而依恋意味着你要低头。最好是在孩子时学会依恋,学会低头,学会去信任一个有力量同时又善意的对象。如果孩子遇到的外部世界不足以提供安全的依恋,那么孩子会体验到什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所以,这个时候,当孩子在寻找“你”的时候,请不要横眉冷对,这不是锻炼孩子“自我意识”的最好时机,或许你的冷漠会把孩子推远。
作者|杨美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公众号|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