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晓苏文学讲座的随笔:女粉丝的听课笔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编者按:晓苏老师,微胖,面容柔和,声音沉稳。《女粉丝的听课笔记》就是作者听了晓苏老师关于文学的讲座后,有感而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每天在微信公众号看些三五千字的文章,看习惯了,只知道短平快速食。没有耐心去细看文学意义上的严肃作品了。然而晓苏的短篇小说《松毛床》我是看过的,印象深刻,就决定去听11月11日在黄石图书馆举办的晓苏主讲的文学讲座。
晓苏老师,微胖,头发略长,面部线条柔和,好似中年女性般的柔和,声音沉稳,普通话有些口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开篇语里他提到他是黄石女婿的身份,说他当年与黄石姑娘恋爱,是车站里的三次送别,执手相看泪眼,打下的坚实感情基础。30多年的婚姻,他总结出八个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个开场白,两次被湖师的青年学生们的热烈掌声所打断。倒是后面的演讲,除了结束语,中途却没有人鼓掌。我听得比较认真,有几次想鼓掌,却看到自己好像很异类,拍了一下的手就又放下了。
晓苏老师的演讲主题是《文学创作中的构思和灵感以及创新》。他强调构思是写作者在生活积累完成之后,在文字传达之前的心理活动。分三个时段,分别为启动期,痛苦期和明朗期。而灵感是不期而至的天外来客,是思想和生活相互找寻过程中的火花,是思想和生活之间的相互渴望、支撑和点燃。灵感它使写作愉快,流畅。
其间,他举了一个事例说人性的复杂性。说他的一个堂兄,在70年代,偷了生产队的芝麻种给病中的母亲吃,后来就天天在批斗会上挨批斗。按常理说他应该是不愿意回首那段往事的。然而,分田到户后,他的堂兄却觉得生活没意思,不开会,不热闹,没有批斗,没有同情他的小寡妇在批斗会后给他瓜子吃,大家都很难见一次面,很失落。晓苏老师就想到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的一段话,人在没有自由的时候向往自由,有了自由之后逃避自由。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于是他就构思小说,构思小说的主人公去到现在已长满野草的荒芜的会场里,碰到了生产队长,批斗者和被批斗者对往事有着惊人一致的缅怀,故事由此展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创作时,应该是先有思想,然后再在生活中发现它,承载它,再现它。应该深入一线,深入生活中去发现。而不是以往习惯的官员角度,精英角度。应该提倡民间立场。民间立场反应在三个方面,即平民主体意识,人性关怀意识,世俗审美意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平民主体意识,他举例说他曾经参政精准扶贫房改时遇到的事,发现一个大爷对新建的房屋并不是真的由衷高兴,原来房屋建设时,官员们只考虑到整齐划一,没有考虑到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习惯需要。
人性关怀意识,他举例说在建筑工地里设立探亲房,方便建筑工人的留守妻子前来探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世俗审美意识,他说世俗美学,是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一些官员在建设特色小镇的时候,就派一些学者专家去沿海先进城镇考察学习,然后借鉴复制,所谓特色小镇都建成千城一面。鄂西北有个仿古小镇,也是搞统一规划,一条街的门前全部用水泥浇筑仿古围栏。遇到一个钉子户,他说他的门前不做水泥地,他的菜地要种菜,他的竹篱笆墙也不改成水泥围栏。他家刚好在这条街的末端,不做就不做吧,官员们就放弃了。 小镇发展旅游,旅客们来到这条仿古街, 都觉得司空见惯,索然无味。走到街的尽头却眼前一亮,这手工编制的竹篱笆墙,篱笆墙上晒着萝卜缨子,晒着乡镇女人的大红裤衩。所有旅客都觉得这里是真美,都停下来拍照个不停。这就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美学。它与官方的文艺美学不一致,要尊重老百姓的世俗美学。
创作是思想与生活的碰撞、交流。构思的时候需要灵感的介入。灵感是不期而至的,它具有突发性,亢奋性。亢奋起来的时候就像打了鸡血,甚至会力气变大,会智力超常。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说到力气变大的时候,晓苏老师举例,说他自己正常情况下都是和妻子共同抬煤气坛上楼,某天一个创作灵感忽现,他一兴奋,就一个人扛着煤气坛噔噔噔上楼了,还不觉得累。讲郭沫若在日本创作《地球啊!母亲》时的疯狂、非常状态。
然后讲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PPT的问题。教师的主导地位已经没有了,上课只看PPT,不看老师脸,滥用PPT。 PPT不是艺术,那只是技术。多媒体使大脑的思考力、判断力弱化。教师应该要做到知识的传授,见识的传递。所谓见识,是指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见解,个人的智慧,个人的特色。而PPT只能做到没有温度的知识传授。多媒体重共性,轻个性,标准化。个性是什么?个性就是创造性。比如,有个老师在讲到贺知章的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 他就突发奇问,为什么说是似剪刀,而不是说似菜刀呢?原来这个似剪刀,对应上一句裁出的“裁”字。这种个性化的提问,就不是标准化的PPT所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