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知识在低段音乐教学中的尝试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低段音乐教学中,常常以唱歌、律动、基本动作、舞蹈、欣赏为主要内容,方法上采用教师示范唱、做、跳,学生模仿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其结果是学生只学会了几首歌、几个舞蹈、几个律动,而我们所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的目的并没有很好地完成。学生感知的规律是从感知到理解、从模仿到创造,只有掌握了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后,他的感受力、节奏感,音乐听觉和表现力才能得以提高,才有条件参加到音乐活动中去,在音乐中感受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我从事音乐教学后,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乐理知识教学的尝试。
一、知识要由平面过渡到多维立体
1、先从认识音的强弱入手。
我用不同力度敲击铃鼓获得强、弱音,让学生听辨,边听边画下重音记号▼、▽,用视觉辅助辨别哪个强、哪个弱,学生说出实心的看上去重、表示强,空心的看上去轻、表示弱。再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铃鼓,做到由弱到强或由强到弱,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听觉感受音的强弱变化,并用记号>、<表示,老师挈机讲解教授渐强、渐弱。最后让学生用声势,如拍击身体、桌椅,发出强、弱、渐强、渐弱不同力度的声音来。由于学生已不再是单向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了活动,再让他们去寻找生活中的强弱音时,大家踊跃发言,发挥自己的想象,总结出大家走、跺脚、下大雨、开炮、火山爆发、妈妈发火都是强音,小猫走、春风、下小雨、微笑、睡觉都是弱音,开电扇渐强,钉子形状渐弱等等。在教唱歌曲《大雨和小雨》、《山谷回音真好听》时,学生能充分表现歌曲中的强、弱音。
2、认识音的高低。
首先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乌龟爬山和猴子滑滑梯的画面,弹奏一段上行音阶和下行音阶,让学生感受音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并用↗、↘表示。再发给学生两个装有不同水量的玻璃瓶,用筷子敲击瓶口,辨听哪个音高,哪个音低,将一瓶中的水逐渐增加,另一瓶水逐渐减少,敲击瓶口,辨听音高变化;之后辨听三角铁和沙锤的音高、钢琴3和5的音高。经过多次的讲解与听辨,学生对音高有了一个纵向的感受,再让他们寻找生活中的低音和高音时,学生能说出小鸟唱音高,大象说话音低。
再分别学习感知3、5、6的音高并进行视唱,用不同的图形如小草、小花、小树来分别表示它们,反复练习后,学生能看图进行识唱;将这三个图形变换位置自由摆放,编成小曲唱,这样简单的图形谱就形成了;再教学生在五线谱上找到他们的位置,换图形为音符,学生就能轻松掌握音的高低。
3、认识音的长短能使学生产生对音的横向感知。
老师用空盒装棉线球,给出一个线头,让学生往外拉,一口气唱“啊”,唱到结束时,老师将线剪断。依次让学生完成,把音长线摆成一条条直线,然后比较,线越长,唱的音则越长。最后让学生给自己的音长线涂上美丽的色彩,挂在墙上。学生为使自己的音长线比别人长,练声更加努力,并且肺活量得以增加。老师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记录音的长短,将这些音符摆在五线谱G的位置上,并把它编成小曲演唱,学生通过反复视唱后,对音的长短有了一个鲜明的感受。
此时学生对音有了较全面的、多维的横向纵向及力度的立体感受,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的舞蹈、唱歌、欣赏等音乐活动已变得更加轻松,且有音乐的氛围。
二、与各学科活动之间的横向联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美工课时,让学生用吹塑纸自制小音符,学生不仅熟练了音符,还可将制成的音符作为音乐课的教具。游戏活动《小音符找家》,教师可在地上画出高音五线谱表,让学生扮演1、2、3、4、5、6、7七个音符,在游戏中找到自己的家。在科学课认识少数民族时,教师可在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该族音乐中,讲述那儿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服饰等。如歌表演《快乐的小牧民》,教学生跳该民族舞蹈,学生在鲜明的民族音乐中仿佛感到自己就是大草原的放牧者,表演起来生动可爱。
三、音乐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具有趣味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认识附点音符时,我编了一段导入语: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它个儿小,像个小黑点,还有一个怪脾气,就是喜欢跟在别人后面,别人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别人唱什么,它也唱什么,但只能唱别人音长的一半,真是个小淘气。再请两位学生上来,一个扮演前面的音符,另一个扮演小淘气,前面的学生在教室里走了一圈,“小淘气”便跟了半圈;前面的学生前进,他也前进;前面的孩子唱a音,“小淘气”便唱了一半长……全班学生兴趣盎然地做起这个游戏,有的学生故意只唱短短的八分音符,后面的孩子只有唱更短的十六分音符。老师再告诉学生这个小淘气的名字叫附点音符,长得是一个小圆点样,这样学生对附点音符有了形象深刻的认识。经过多年低段音乐教学中渗透乐理知识的尝试,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表现力,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扩大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乐理知识在低段教学中的尝试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宽了学生学习音乐的道路。
乐理知识在低段音乐教学中的尝试
上一篇:现代信息技术让音乐课堂充满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