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杀人案反思_对大学生杀人事件的反思
大学生杀人案反思_对大学生杀人事件的反思
近年来,因人际关系处理问题引发各类恶性事件,诸如轰动社会的灭门惨案、大学同宿舍同学伤人、杀人、毒害等危机事件层出不穷,让人惊叹。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杀人案反思,欢迎参考。
大学生杀人案反思篇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静谧的星空下,我徘徊在宁静祥和的校园里,享受着大学这所“神圣的知识殿堂”带给我的满足感与自豪感,畅想着自己将来如何在纷繁尘杂的社会扬名立万,豪言着我的未来定然不一般。然而就在这时一条不速的信息“武汉某高校一大四学生,从宿舍跳楼自杀,据说是考试挂科太多担心不能正常拿到学位......”,简短的一句话又再一次完全扰乱了我充满野心的心,把我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拖回了布满荆棘的现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看似平静的大学殿堂里像我这样的小角色又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的未来,此时一系列不该出现的名字也悄然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中——马加爵、郭力维、药家鑫,就是那些宁愿抛弃了自己美好前程、冷视他人与自己宝贵生命的一群人,一群大学生。他们轻轻离去了,留下了小部分学生的缩影,同时也抛给了我们无尽的困惑:到底谁戕害了我们本该年轻有为的“国家栋梁”?是什么导致了大学生频频发生攻击性与自毁性行为?又是什么使得大学生对自己乃至他人的生命如此漠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自我们泱泱大国入世以来,这头曾经一直沉睡的东方雄狮似乎将要觉醒:经济蓬勃发展,科技飞速进步,文化、生活百花齐放„„;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而且可以让我们国人普天同庆的、完全骄傲的时代,究竟给这些处于“金字塔”塔尖的大学生们带来了什么?是财富,满足感,或者还是些其他的一些东西?
其实我们可以看几组数据,答案就不言而喻了。从1999年高考考生不足300万到2005年的880万,再到2008年的1050万,我想着不仅仅是几个数据那么简单的问题。事实上,在国家进行逐年高考扩招、一步步普及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踏上了这条通往“罗马”的捷径。然而当我们走在这条看似平坦的路上时,我们才不经意间发现,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而且错的一塌糊涂,因为从一开始根本就不存在叫做那个叫“罗马”的地方。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接受高等教育无可非议,毕竟这是我们中国孩子最简单的出路,然而令人心寒的是在我们真正步入大学,等到毕业之后,现实回报给我们的是什么?我们这群80、90后的大学生被公认为“天之骄子”,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承载着父母、社会的无尽期望,因为我们将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和行动楷模,为了获得父母的笑容、老师的夸奖和同学的重视,我们一直努力着,可明亮的天空依旧不能支撑起我们灰暗的心,大学过后我们有什么?我们又要什么?谁陪我们走过?百转千回的思索后,是残酷的社会现实把这群人推向了高高的云颠,然后把他们重重的摔下——粉身碎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们可以简单的分析一下,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大学生残暴杀人、自杀现象。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来自穷困的农村,而且家里子女较多、家境贫寒,导致求学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因此在这种特定的家庭环境下,社会大环境的急速发展,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然而它的快节奏、高风险、强竞争在激发和调动我们潜能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曾几何时,我们用美好的青春去奋斗,不惜一切地去经历高考的厮杀,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们懵懂地踏进大学殿堂,模糊地走出这座静穆的“象牙塔”时,我们才清醒地发现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在今天的中国,一个主张“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官僚权贵、既得利益集团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他们的子女,即大批的官二代、富二代们一出生所得到的社会财富,可能是我们这些所谓的“天之骄子”们奋斗终生、竭尽全力去谋取却最终也可能无法获得的。与此同时更让人痛心的是,和我们一起去争抢这些“牛奶”、“面包”的却仍然还是些纯粹的或是高级的大学生,像研究生、博士之类的,甚至与我们年龄相仿接近10岁的都会来抢一杯残羹。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社会反差严重的扭曲着大学生的心理,最后一部分人连我们最基本的信念——“有付出总有回报”都抛弃了,他们不再去改变自己,而是去控诉别人。当强者对弱者暴力撒野的同时,弱者也曾经彷徨过、呐喊过,而最终疲倦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对强者的极力暴力报复,导致了一幕幕惨剧的出现与重演......
虽然大学生杀人或者自杀事件仅仅是极少数,但它可以很好地给我们传达一个信息:目前很多的大学生他们生活的并没有社会所想像的那么完美,他们的群体是要特殊关照的。当今文化殿堂里学术文明的萎缩与物质追求的过度已严重的侵蚀了大学的教育体系,这也直接成了很多大学生产生畸形心理、甚至心理危机、出现过激行为的始作俑者。
在当下这已经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了,社会还在进步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净化这个有点儿浑浊的社会。有些人说
是现在的大学生自己要求的太多了,步入社会了,大学生却什么也不会,还老是好高骛远。我想这不是根源,目前的问题是社会的公平、公正、道义已有所丧失了,如何找回我们对社会的公信力,才是要解决的关键。当 “知足者,常乐”“有付出必有收获”这些简单的道理重回到广大学子的怀抱的时候,我想所有的问题也就不将在是什么问题了。
大学生杀人案反思篇二
1995年清华朱令被用铊盐投毒,1997年,北京大学化学系王小龙用铊盐向同学投毒;2004年云大马加爵锤杀舍友;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常某用铊盐向三同学投毒;2012年,凤冈一学生将高效氟氯氰菊酯农药投放到桶装水内;2013年复旦黄洋被舍友投毒,2013年南航彭某被舍友刺死„„
一个个年轻生命在大学校园逝去。这绝不只是个体生命的陨落,而是整个社会的伤痛。类似极端事件透出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要成才应先成人,我们是否过多注重学业,而忽视了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教育的本质,不仅在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智的健全、人格的丰满。教育不应该视为简单的技能培训,切不能忽略人品而重于技能;培养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思想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是舍本逐末。因为品德不全而技能超众的所谓人才,一旦误入歧途,高学历高智商的罪,更恶更毒,所以,干起坏事来危害性就越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复旦投毒事件中,林某不择手段地清理掉品学兼优的黄洋,“廉价”地使用卑鄙手段来清理掉自己的对手,其实,恰恰影射我们社会的现实。比如我们社会中的“逆淘汰”现象,说明人们不再顾忌手段的卑鄙了,让自己捞到实际好处才是王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小人得势、恶人当道”的社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著名的“路西法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作恶。即一个恶的环境,再好的种子也受之影响,最终开出恶之花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作为国人,都争名夺利,乐此不疲:争着发财,争着买房、争着出国、甚至要争自己的墓地„„其实,这些人们要争的,正是权力者制定并抛出来的,就像抛出肉骨头一样,给大家来争,互吠互咬,大家一嘴狗毛才好。竞争就这样激烈起来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作为校园也概莫能外,学生也要面对各种竞争:入党要争、奖学金要争、贫困生名额要争、荣誉要争、选调生要争、先进分子要争、连当个班,级小小干部也要争,学校推荐工作的名额也要争„„学生们就是在为争这些荣誉,弄得耳红面赤。
而这些各种竞争的名目,也是学校抛出来的,美其名曰是“激励”。许多竞争的名目,实则无关人品,甚至无关学术,只是有利于学生们将来的就业与升迁。所以,这种机制根本没法培养出什么大师级的人物。相反,培养出一大批思想有问题的人,他们非常功利,又喜欢万事都做绝,以确保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例如黄洋与林某之间的恩怨,可能缘于两人之间的竞争:两人成绩很好。不生惺惺相惜之感,反生既生瑜何生亮之叹!林某可能是为了能够出一口被黄洋盖住“光辉”的恶气,选择的方法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越竞争者,而是通过违法的不正常手段干掉竞争者。如果林某投毒属实的话,那么这一事件毁灭的,将是两个风华正茂的高学历人才,以及他们背后原本满怀期待的父母家人,争来争去,竟争得一场空。
目前,关于这类事件各种疑点的争论,在网上已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各种议论中,最让我感到惊异的是一些网友对此事件和自身处境的感叹,让人寒毛倒竖,有很多回帖称:“我也曾想干掉过我的室友”;“幸好我杯子随身带,否则早没命了”。这些半真半假的跟帖背后,隐藏着的是大学生们在寝室人际关系中的紧张和焦虑感。
一项针对大学生寝室关系状况的问卷调查显示,在12所高校的数万名大学生中,仅四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90后”大学生对寝室关系满意,三成大学生对寝室矛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另有三成则认为,在学校里最不开心的,就是寝室里与室友们相处时产生的矛盾,这些矛盾包括睡觉关不关灯,起床的轻重,性格冲突和财务纠葛,或甚至是别人莫名其妙的成功对自己的伤害…… 教育专家认为,造成大学生寝室关系紧张的原因大致有: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个性比较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不习惯别人的生活方式,不善于处理新的人际关系。这些作为人生的新课目,有的人在各种磕碰中逐渐磨合、学习并适应下来。有的,虽然不适应,但最终隐忍下来。但还有的人,没有这么幸运,他们不适应更不隐忍,最终以惨烈和尖锐的方式表现出来了,甚至引发各种悲剧。曾经引人注目的马加爵和朱令事件,就是其中最令人痛心的两起。而还有更多没有这么轰动的事件,还在校园中悄然发生。而最令人感到担心的是,包括学校在内的管理机构,都认为大学生和研究生们已经是成年人,不需要像对小孩子们那样,在这类生活细节和琐事上投之以过度的关注。 大学投毒事件一再发生,无疑是给全社会提了个醒。虽然,这代价,似乎太有点大了。 教育的本质,不仅在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智的健全、人格的丰满。从当年的朱令到今天的黄洋,频繁的杀人案出现在大学,我们该反思的不仅是校园!
>>>点击下一页阅读更多关于“大学生杀人案反思”